王選齊 彭紅祥 肖利虎
東莞仁康醫(yī)院 1 急診內科 2 內分泌科,廣東省東莞市 523000
糖尿病足潰瘍是2型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是因高血糖導致下肢神經與血管病變、下肢動脈硬化或梗阻而引起的足部組織感染、潰瘍,患者不僅會出現行走刺痛、感覺減退或消失、肌肉萎縮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還會引發(fā)骨髓炎、壞疽、膿毒血癥等并發(fā)癥,甚至截肢,具有非常高的致命風險[1]。糖尿病足潰瘍治療難度大,但盡早發(fā)現并給予規(guī)范性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進展[2]。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診斷通常以患者局部或全身的炎癥程度為基礎,紅細胞沉降率(ESR)是臨床應用較廣泛的炎癥指標,主要參與炎癥性疾病、組織壞死或損傷等疾病的發(fā)展[3]。基于此,我院對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進行ESR檢測,并通過對比其他臨床指標,分析影響糖尿病足潰瘍病情及預后的相關因素。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將未并發(fā)足潰瘍的患者納入對照組(n=24),并發(fā)足潰瘍的患者納入觀察組(n=24)。觀察組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5.17±5.17)歲;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0.13±2.47)年。對照組中男15例、女9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55.28±5.59)歲;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0.25±2.8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4];無精神異常或意識異常;臨床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重要器官(心、腦、肺、肝)病變、精神障礙疾病、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慢性腎功能衰竭。
1.2 方法 采集患者靜脈血5ml,然后將抗凝劑加入血液樣本中,并置于特制的玻璃管內,使用魏氏法測定紅細胞在一定時間內下降的距離。成年男性ESR參考范圍為0~15mm/h;成年女性ESR參考范圍為0~20mm/h。
1.3 觀察指標 (1)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ESR水平。(2)收集觀察組患者其他生理指標資料,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尿酸(UA)、血肌酐(Cr),對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與獨立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觀察組患者進行1年隨訪,觀察患者的預后情況,潰瘍面愈合或踝關節(jié)以下部位截肢為預后良好;潰瘍面未愈合或加重、大截肢、死亡為預后不良。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ESR水平比較 觀察組ESR水平為(41.64±6.38)mm/h,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23±5.15)mm/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61,P<0.05)。
2.2 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 經過1年隨訪,觀察組中有16例患者預后良好(預后良好組),8例患者預后不良(預后不良組)。對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預后良好組FPG、HbA1c、ESR與預后不良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
2.3 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Logistic危險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顯示,FPG、HbA1c、ESR是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Logistic危險因素分析
糖尿病足潰瘍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見且非常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可導致足部及深層組織發(fā)生感染、潰瘍,不僅會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還會增加患者的殘疾甚至死亡的風險,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臨床認為,下肢血管與神經病變、下肢動脈硬化梗阻是引發(fā)糖尿病足潰瘍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在缺血的狀態(tài)下,潰瘍面遷延不愈,最后就可能發(fā)生感染、壞死[5]。糖尿病足潰瘍感染程度與炎性狀態(tài)有關,因此,臨床通常通過檢測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來判斷患者病情與預后。
ESR是臨床常用的炎癥標志物,在診斷和監(jiān)測慢性炎癥疾病以及觀察病情變化與療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ES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ESR可參與到糖尿病足潰瘍病情的發(fā)展中,而且會隨著糖尿病足潰瘍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ESR是指紅細胞在抗凝全血中自然下沉的速率,其體現了血漿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漿免疫球蛋白的聚集作用,是反映機體炎癥程度的重要指標,并且與機體炎癥反應過程有關[6]。一般情況下,成年男性ESR參考范圍為0~15mm/h,成年女性ESR參考范圍為0~20mm/h,當機體發(fā)生組織損傷或炎癥病變后,ESR水平就會急劇升高,并參與到機體先天防御功能與抗炎作用中,從而加重患者局部腫痛、感染等癥狀,器官受損風險也會增加。糖尿病患者足部發(fā)生感染與潰瘍后,其機體纖維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會進一步增加,隨著糖尿病足病情發(fā)展,患者病情越嚴重, ESR水平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時通過ESR檢測可以判斷出患者局部或全身的炎癥程度[7]。糖尿病足患者得到規(guī)范性、有效的治療后,其ESR通常能夠下降到一定的水平,若患者ESR水平依然呈現出升高的趨勢,則表明其機體炎癥反應持續(xù)進行,極易誘發(fā)感染加重,最終導致大截肢甚至死亡。本文結果可見,預后良好組FPG、HbA1c、ESR與預后不良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FPG、HbA1c、ESR是影響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說明,FPG、HbA1c、ESR與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FPG、HbA1c屬于血糖指標,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tài)下,極易加劇血管病變程度,引發(fā)下肢動脈梗阻,而下肢動脈梗阻會導致患者足部出現缺血的情況,造成代謝性酸中毒,進而降低血液pH值以及減少紅細胞膜負電荷,使紅細胞大量聚集,從而引起ESR水平升高。高血糖還會導致毛細血管基底膜厚度增加,誘發(fā)繼發(fā)性感染和炎癥,導致創(chuàng)傷面遷延難愈,從而增加截肢率與病死率風險[8]。
綜上所述,紅細胞沉降率可作為評價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病情變化與預后的重要指標,隨著患者病情逐漸嚴重,其ESR水平會呈升高趨勢,患者病情好轉后,其ESR水平會逐漸恢復正常,同時,FPG、HbA1c也能夠反映出患者的預后情況,臨床可通過聯合檢測,以盡可能地提高臨床判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