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xiàn)棉
河南省汝州市人民醫(yī)院磁共振室 467599
急性腦梗死(ACI)與腦出血(ICH)均是臨床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兩者均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等癥狀,臨床對于兩者的診斷易出現(xiàn)誤診情況,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1]。目前臨床對于ACI、ICH多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學檢查,其中CT對于ICH的診斷效果較好,但對于ACI主要采取站位效應進行診斷,診斷結果易受到干擾,導致其對ACI的診斷效能一般[2]。而DSA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能夠有效鑒別ICH、ACI,但其檢查相對費時,不適用于病情危急者[3]。而MRI具有擴散加權成像(DW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等多種成像模式,兩種疾病在不同成像模式中影像學表現(xiàn)不同,故可對患者進行鑒別診斷[4]。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MRI鑒別診斷ACI與ICH的影像特征及應用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咧心?1例,女43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59.46±5.28)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8h,平均時間(4.62±1.72)h。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均表現(xiàn)為頭痛、意識模糊、肢體乏力等癥狀;②首次發(fā)病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幽閉恐懼癥者;②伴有血液系統(tǒng)原發(fā)性疾病者;③高熱驚厥者;④有心臟起搏器、鐵磁性血管夾、金屬假牙等。
1.3 方法 MRI檢查: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MRI System(西門子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使用8通道頭部線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常規(guī)橫軸位T1WI:TE 12ms,TR 500ms,T2WI:TE 100ms,TR 4 000ms;自旋回波序列(SE)T2FlAIR參數設置為TE 90ms,TR 2 200ms,層厚7mm,平面間隔1mm,矩陣256×256;DWI參數設置為TE 6.8ms,TR 3 200ms,b為500s/m2,采用三方向成像,最后使用MRI自帶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
1.4 評價指標 選擇我院2名5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對患者MRI圖像評價,分析病灶位置、形態(tài)、信號特征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一致性Kappa值檢驗,以K值評價不同參數MRI與金標準的一致性(K值≥0.74即一致性高,K值范圍0.4~<0.74即一致性一般,K值<0.4即一致性差),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SA診斷結果 94例患者經DSA診斷后,56例(59.57%)為ACI,38例(40.43%)為ICH。
2.2 MRI診斷結果 MRI診斷結果與DSA診斷結果具有較高一致性,Kappa值為0.846。見表1。
表1 MRI診斷結果
2.3 病灶分布情況 ACI組小腦、頂額及顳葉病灶分布占比高于ICH組,基底節(jié)區(qū)病灶分布占比低于ICH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腦干病灶分布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灶分布情況比較[ n(%)]
2.4 病灶形態(tài)特征 ACI組病灶形態(tài)中類圓形、點狀形占比低于ICH組,不規(guī)則形占比高于ICH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楔形病灶形態(tài)占比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病灶形態(tài)特征比較[ n(%)]
2.5 病灶信號特征 兩組T1WI、T2WI、T2FlAIR、DWI信號特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T2FlAIR序列下,兩組信號特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ACI組病灶周圍可見DWI高信號水腫帶17例(30.36%),ICH組35例(92.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4.922,P<0.001)。
表4 兩組患者病灶信號特征比較[ n(%)]
ICH主要是由于腦部血管破裂所導致的水腫、血腫、顱內高壓等癥狀,從而對腦部神經組織造成損傷[5]。而ACI主要是由于頸部、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腦動脈狹窄,引起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腦組織壞死與軟化。雖然兩者臨床表現(xiàn)相似,但病理狀態(tài)不同,治療方式差異較大,因此,有效的鑒別方式,對治療兩者有著重要意義[6]。
目前臨床對于腦血管疾病通常先采用CT進行診斷,其對于ICH有著較好的診斷效能,能夠有效顯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占位效應等,但其對于ACI診斷效果一般,導致患者在經CT檢查后,仍需進行MRI檢查,既費時又費錢。隨著MRI技術的發(fā)展,其對于腦出血的診斷效能有了明顯提升,據相關研究顯示,MRI能夠有效顯示不同時期ICH影像特征[7]。本文結果顯示,ACI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腦、頂額及顳葉,病灶形態(tài)發(fā)現(xiàn)多為不規(guī)則形,ICH組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節(jié)區(qū),病灶形態(tài)多為類圓形、點狀形,兩者病灶分布及形態(tài)存在一定差異。表明兩者發(fā)病機制與病灶形態(tài)、分布有一定聯(lián)系,ICH患者病灶形態(tài)相對固定,可能與其存在的血腫形態(tài)有關。同時本文結果還顯示,在不同序列下信號特征差異較大,且ICH患者病灶周圍可見DWI高信號水腫帶較ACI患者多??梢姡琈RI能夠有效展示ACI、ICH的影像學特征。其原因在于,MRI可利用患者腦部的血紅蛋白(Hb)順磁性,對患者血腫狀況進行成像[8]。ICH患者血腫主要為完整紅細胞,其Hb含量較高,在ICH發(fā)病前3h鮮見凝聚,4~6h后,ICH患者即會出現(xiàn)周圍水腫,并隨著病情發(fā)展,血腫不斷收縮,紅細胞破裂,有氧Hb轉變?yōu)槊撗鮄b、正鐵Hb,然后發(fā)展為慢性腦出血,其間MRI能夠通過多種成像模式,使其與ACI信號特征出現(xiàn)差異,并借此對兩者進行鑒別[9-10]。
綜上所述,MRI對鑒別ACI、ICH的診斷效能較好,能有效顯示兩者的病灶分布及形態(tài),且兩者在MRI不同序列掃描下影像信號差異較大,利于臨床鑒別診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