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學期伊始,“雙減”政策正式全面落地,一開學,教育部就嚴格提出了相關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fā),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
上述規(guī)定和要求,均可以找到原因和理論根據(jù)。少布置作業(yè),或不布置作業(yè),并在校內盡量完成,出于對當下學生作業(yè)過多、負擔過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現(xiàn)實的糾偏,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及時的舉措。不準設重點班或實驗班,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性,對大部分家長和學生而言,非常得人心。經(jīng)驗也能部分證明,個別重點班的學生確實因為在重點班而患上了心理疾病。用入學成績作為分班標準,看似公平,但分數(shù)未必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對考試結果不公開排名確實對孩子的自尊有保護作用,近些年來高考狀元等的不公開,考生只可查到自己成績的做法,對不少學生起到了維護自尊的作用。
政策的制定者一定進行了廣泛深刻的研究和科學的理論論證,沒有必要苛求面面俱到,更不要一味怪罪,甚至完全否認,或者被動應付、隨波逐流、得過且過,否則,“雙減”政策只能是“落地”了,但可能不“結果”,或結出“歪瓜裂棗”,既違反了政策,也貽害了后輩。
一、明確考試的目的和功能,不要讓考試成為學習和考核的指揮棒,但不是不考試
如同我們批評的“應試教育”一樣,說“應試教育”不好,不代表可以取消任何考試。考試除了有遴選的功能以外(眼下的高考和中考分流更應強調考試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還有診斷的功能。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fā),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這樣做所帶來的新問題是:“不考試怎么知道學生是否學會?”“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如何?”“哪些學生該進行什么輔導?”“怎樣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小學的起點就不好好抓,不能診斷出學習的問題并及時修正,那將來上初中怎么辦?“有不用考試就被錄用或重用的其他條件嗎?”
家長存在這些擔憂,并不是毫無道理,因為一直以來一二年級就有考試,國外的小學也有考試,不考試是否意味著不用學了?其實家長關心考試成績,除了想知道自己孩子學得怎樣,更多的還是關心在學生中的排名,以便決定是否參加必要的輔導,并早知道未來升學的可能性。不少中國家長對孩子升學問題的焦慮已近病態(tài),大城市的家長更甚。
為避免取消考試可能帶來的家長擔憂和教學質量下降,必須讓家長明確:取消一二年級的紙筆考試,意在為孩子減壓??荚囍皇鞘侄危皇悄康?。國內外心理學的研究均表明,一二年級的考試成績并不能說明什么,更無法預測未來。有學者認為,鑒于小學的學習難度,智商正常的孩子,只要保持正常的學習,就可學會。家長大可不必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上太過糾結。隨著“教師輪崗制”等的施行,學生就近入初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孩子在小學階段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形成良好個性才是該追求的。
對于小學教師而言,要保證教學質量,除了加強優(yōu)質教學、高效課堂教學等以外,還要加強對作業(yè)內容和形式的研究,要研究適合一二年級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考核方式,要擴充學生的課外學習內容,強化德體美勞等方面的內容。
作業(yè),無論什么類型,意在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及時鞏固,不鞏固或鞏固不好,一定不是好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作用永遠不會過時,關鍵問題是要研究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能力和素養(yǎng)的“機制”,用科學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引領學習過程,使信息的接受、儲存、鞏固、輸出形成“活性鏈接”,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的簡單輸入或機械登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淺度學習為深度學習,變機械學習為理解學習。手段永遠要為目的服務。務必防止因為要求少布置作業(yè)、減少考試等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如果不加強教師的專業(yè)性發(fā)展,不加強科學學習的研究,不僅學生和家長的減負做不好,還可能反彈。學生在家長的強勢下增加重復性作業(yè),或無奈進入新形式的“課外輔導”。事實上,這種規(guī)定沒有減少教師的工作量,相反是增加了工作難度。也許這正好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還要研究必要的比賽和競賽,如多動手的活動等。小學教育更應生活化。不考試,不是降低學習層次,更不會影響學生發(fā)展。
二、不設置重點班,不代表一定是對學生個別差異的否定
曾經(jīng)的重點班,更多地表現(xiàn)為任課教師水平相對高些,有些學?;蛟S用這種方式吸納好學生。但既往的這種設置,不僅未達到理想的“早發(fā)現(xiàn)”“優(yōu)教育”,還造成了對學生的“不公平”,所以,不設是可以的。
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還應當明確一個不爭的事實: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有些差異很大。所以,教師該研究怎樣發(fā)現(xiàn)“天才”和“天賦高”的孩子。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該樣本的著名音樂家中,50%是在5歲前表現(xiàn)出優(yōu)秀的音樂能力,30%是在8歲前,還有20%是在10歲前。這意味著音樂能力容易早顯露。體育中的例子也非常多,關于喬丹小腿肌肉的研究和菲爾普斯的身體條件與游泳成就的關系等,至少表明一個基本觀點:任何人才都是先天和后天條件的綜合產(chǎn)物,先天不是決定了一切,但卻具有“預定性”。教育是使個體潛能或潛質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和過程,而不是教育單純決定了個體的發(fā)展方向或高度。所以,及早發(fā)現(xiàn)某一領域“天賦高”的孩子并進行科學培養(yǎng),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是科學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
基礎教育階段不設重點班,一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全面發(fā)展,特別是要經(jīng)過良好的社會化;二來可以保證教育的公平性,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受到一視同仁的教育。
不設重點班,不代表不搞“音樂班”“體育班”“繪畫班”,或“數(shù)學班”“合唱班”“演講班”等;不代表將“學優(yōu)生”拉下來,甚至因為“雙減”而不再提倡“優(yōu)秀”,不再給孩子樹立榜樣,不再進行必要的競賽。兒童成長中的榜樣,特別是同齡榜樣,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不是理論說教或成人榜樣的力量可以比擬的。必要的競賽,能喚醒人巨大的心理能量,小學階段多舉辦更利于孩子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
不管學生在哪所學校、在哪個班級,立德樹人都是根本。任何學生在學校都無特殊性,哪怕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更優(yōu)秀。
三、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不代表教師可以無視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的差異
不公開學生成績并知曉名次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學生的自尊。以往我們太在意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排名,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心理負擔,還會使一些學生有傷害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人生分為8個階段,并強調每個階段的心理沖突及其是否解決的長遠后果。這種觀點影響了全球并部分得到了經(jīng)驗的證明。他認為,學齡期(6~12歲)的孩子面對的是“勤奮對自卑”的沖突。該階段的兒童都應在校接受教育,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就會獲得勤奮感,使其對今后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充滿信心。反之,則會產(chǎn)生自卑。他還強調,如果兒童養(yǎng)成了過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態(tài)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其生活也是可悲的。“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唯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我們眼中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生”不乏這種人。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我國心理學界在研究了國際心理學的相關成果后對自尊界定為:個體對于自己作出的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自己在一個正向—負向的維度上的態(tài)度,是個體對自己整體狀況的滿意水平。其心理實質是個人按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自己進行價值評判后獲得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有價值、重要,因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客體自我和主體自我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這種正向的情感體驗,意味著自己尊重自己,不愿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自己。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成為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這兩種極端對個體的發(fā)展均有不利影響。
所以,不公開學生的成績,不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排名,意在維護每個學生的自尊,讓他們知道自我價值可以在不同方面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而這種不自卑的心理不僅使當下的生活充滿活力,體驗生活的多樣性和多面性,還可以充滿希望地看到遠方并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成長,那就是成為心靈智者:善于適應,在適應中求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生活。人,只有職業(yè)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做事?!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既不做魯莽之人,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若可以做到下面的樣子更好:“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p>
【宋廣文,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