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教育中心 張亞男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以章節(jié)為基本載體,表現歷史學科的完整性,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的引導。以主題教學的方式來完善初中歷史教學能夠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筆者在本文主要對主題教學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實施主題教學的操作模式。
學科素養(yǎng)是新時代、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概念。初中歷史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在五千多年歷史發(fā)展中流傳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目前,有些初中歷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待完善,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很多情況下,教師都是由遠及近、由宏觀到微觀地進行講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是,如果學生一直按照這種方式學習歷史,所有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都靠死記硬背,那么,這樣的學習效果肯定不理想,而且也很難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1.構建主題教學法的基本框架。
采用主題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教學框架。歷史學科蘊含豐富的知識,而且包羅萬象,怎樣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歷史、看待歷史問題,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單元作為教學框架的構建基礎,在不同的單元確定不同的學習主題,如可以以經濟史的發(fā)展作為框架基礎,也可以以政治的發(fā)展史作為框架基礎……通過這樣的框架的構建,能夠讓學生掌握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脈絡,能讓學生按照主題劃分學習內容,從而形成獨特的歷史見解。
對于教師來講,主題框架的構建更應該凸顯時代發(fā)展的特征。教學發(fā)展需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歷史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歷史的發(fā)展能夠顯示出時代精神。為了在歷史教學中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還可以通過典型案例進行主題升華。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而且也可以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讓學生逐漸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這也是教師進行主題教學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標準,對提高主題教學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強學生的整體感知。
采用主題教學一定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而且要通過主題教學帶領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研究。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核心內容和思想,讓學生了解核心內容和思想才是教學的核心。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主題的基本內容,而且要盡可能地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和完善的課堂教學形式。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教學的核心內容,并且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學生有時很難做出合理的評價。作為教師,應該積極肯定學生的評價,并且要把學生的評價進行整合,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防止他們給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貼上不合適的標簽。
3.合理使用史料資源。
史料資源也是豐富教學內容的一種重要形式,更是完善主題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把課堂上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劃分主題,但是歷史的學習內容并不僅限課本,課本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拓展歷史學習資源,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歷史的歸屬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歷史學習和研究。
總而言之,歷史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學生對于歷史的掌握更應該一步一個腳印。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能夠在主題教學模式下,更好地實現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