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瑤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強調思政課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突出地位。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更重視、強調理論,實踐教學被置于邊緣化。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限制了思政課育人作用的發(fā)揮;因此,加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新時代的大學生擁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他們渴求更多的自主思考、親身體驗、實踐驗證的機會與平臺;他們對思政課的教學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學生不滿足于課堂上教師的理論教學,希望能夠在自主參與中體驗社會,感知人生。思政課不能局限于理論灌輸、理論教學,而要加強實踐教學,以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部分,也是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突破口與途徑。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鞏固學生理論學習效果,進一步理解、掌握理論學習的重點,突破難點,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化為具體的、形象的實踐行為,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滲透力,提升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利于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參與,辯證、客觀地了解國家和社會,真正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從而改變對思政課的偏見,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實踐教學承擔著重要的任務。
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論知識考試過關,不機械地記憶理論知識,而且能夠讓他們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實踐能力。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想層面的認知與情感層面的體驗,從而體驗、感知社會、人生,增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之間的聯(lián)系,將教化和內化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強化素質,促進綜合素質發(fā)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在當今的國際環(huán)境中,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暗流涌動。世界各國的思想文化交流愈加頻繁,民眾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在這其中,國際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顯得尤為激烈。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思政課發(fā)揮著主陣地的作用,而要占領好高校思政課這個主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思維靈敏,樂于接觸新事物,擁有強烈的求知欲,但同時也存在著思想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問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尤其具有更強的多變性、獨立性和差異性。因此,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引導、教育大學生,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的嚴峻挑戰(zhàn);而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為應對國際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重要平臺。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研究實踐教學的各種有效形式,敢于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中亮劍,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育人的功能,不斷擴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地盤。
部分思政課教師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對立起來,將實踐教學等同于社會實踐活動,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課外教學、社會實踐,就必須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參加社會中的實踐活動,認為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區(qū)別只是教學地點不同。這種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知偏差,直接導致思政課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教學內容不規(guī)范、教學項目選擇隨意、敷衍等問題。[1]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活動地點可以多樣,既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既可以在校園內,也可以在校園外;既可以在線下開展,也可以在網(wǎng)絡上開展。但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并不等同于大學生所有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以思政課的理論教學為依據(jù)、為支撐,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教學目標,增強思政課在育人方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隨著黨和國家對于思政課的高度重視,全國各大高校都紛紛開展了關于思政課教學方面的改革。但是對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重視力度并不夠。部分高校領導受學校發(fā)展定位和性質的影響,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深刻。同時,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尤其是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置于邊緣地位,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無足輕重,即使開展了實踐教學,最終也是流于形式,并沒有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還有部分高校只是重視專業(yè)學科的建設,重視專業(yè)課程的實踐教學,而忽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會議與文件上,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難以有效開展,學生并沒有從中真正受益。
當前,思政課教師肩負著繁重的理論教學和科研任務,實踐教學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很少,難以監(jiān)督、指導學生的實踐作業(yè)與活動,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缺乏熱情和動力。由于高校思政課往往是大班教學,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人員多,難度大,耗時耗力,教師力不從心,缺乏熱情與動力。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擅長理論教學,但是實踐教學經(jīng)驗嚴重不足。部分思政課教師長期處于理論教學的一線,沒有機會和時間積累實踐教學經(jīng)驗,缺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導致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當前,雖然很多高校通過改革思政課實踐教學,來提升思政課整體教學水平;但是,由于受參加人數(shù)、安全、經(jīng)費等方面因素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出現(xiàn)形式固化、單一的問題。例如,很多高校的實踐教學就是觀看視頻、辯論賽、主題演講、知識競賽、參觀實踐教學基地、社會調查等,并且流于形式。很多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參觀、游玩,上交的調查報告或感受體會大多都是從網(wǎng)絡上抄襲拼湊而成的。沒有真正體會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沒有激發(fā)出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游離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外;這背離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初衷和價值旨歸,難以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積極性。
思政課教學的主要陣地是課堂,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也離不開課堂。在開展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時,思政課教師應該根據(jù)思政課理論知識、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和現(xiàn)實的社會形勢,有效整合課堂實踐教學資源,掌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課堂上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優(yōu)勢,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例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國際國內的時事熱點、公眾性社會話題、經(jīng)典案例等,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開展課堂討論、辯論;朗誦比賽、情景演繹、主題演講、優(yōu)秀學長學姐交流會等,都可以成為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題,從而提升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參與感與獲得感。[2]
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校園,而校園的文化建設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因此,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文化資源,要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規(guī)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
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組織這個有效載體,探索、挖掘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團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揮社團組織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獨特作用。根據(jù)社團的不同類型,進行分類指導,根據(jù)其不同的發(fā)展理念與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依據(jù)自身的愛好、興趣選擇,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同時,可以邀請校外的專家學者或者優(yōu)秀校友、杰出青年來到大學課堂,向學生介紹生動的工作實踐,讓學生分享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使學生拓寬視野,加深對國家、對社會的了解。也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相關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
要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必須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個大舞臺,挖掘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梢試@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內容,結合實踐教學的發(fā)展目標,組織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思政課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貼合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符合思政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相關話題,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生產(chǎn)勞動、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真正走入社會去了解改革實踐、了解社情民意。[3]
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與參與感,增強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獲取教材之外的知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yǎng),從而增強自身的現(xiàn)實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從而達到寓德育于社會生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個大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網(wǎng)絡實踐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學校可以建立思政課教育平臺,思政課教師可以上傳思政課相關閱讀書目、教案、課件、視頻等,以便學生查閱與學習。思政課教師也可以模擬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案例、時事熱點等,讓學生通過這個思政課教育平臺,結合思政課理論知識的學習,自由地討論,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4]可以充分挖掘網(wǎng)絡資源,豐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題材,例如,觀影視、讀經(jīng)典、參觀訪問網(wǎng)絡上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上自主學習、自我實踐,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獲得感,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需要國家、社會、高校、教師與學生各個主體共同的努力,多方面、多角度,采取多種形式與措施,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學習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深化、鞏固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知行合一,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育人功效,使思政課真正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