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
摘? ?要:道德學社是民間大儒段正元創(chuàng)辦的社會教化組織,具有普世性、民間性、實禮性、實踐性、宗教性等諸多特點。它不僅在民國時期吸引了大批各階層信眾,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后,雖組織形式不復存在,但仍保有實際的影響力。應該說,道德學社具有進步意義,可為今天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道德學社;鄉(xiāng)間賢者;特點;道德建設
道德學社是順著明清以來儒學民間化、宗教化的走勢在現(xiàn)代中國異軍突起的社會教化組織。道德學社的骨干和領導層是有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軍政要員、社會名流、地方士紳、中小商人,而其教化的對象則是包括以上人員在內(nèi)的社會各個階層;其中許多是普通百姓、農(nóng)民、士兵、商販等。這里以在河北欒城田野調(diào)查的幾位虔誠的弟子為例來說明。2016年10月筆者陪段正元的小女段平女士一起去河北欒城考察。段正元之時欒城沒有建立道德學社或者分社、閱書室等,因距北京近,有好幾位農(nóng)民經(jīng)常來北京道德學社聽段師尊講道說法。其中有一位楊修三老人,年輕時給人扛活,后來于北京道德學社拜門。他叔叔楊延年是學社早年弟子。楊修三和村里及周邊的人參加道德學社都是他介紹的。楊修三感覺道德學社最適合他。他與別的弟子在北京道德學社一起干活,心甘情愿自己出飯錢。說起來也神奇,他是文盲,因為經(jīng)常聽段正元講經(jīng)說法,后來自己也能讀書尊師了,再后來也能講。回到老家,鄉(xiāng)親們考他,他也能答得出。鄉(xiāng)親們覺得他不簡單:不識字的人能講四書,之乎者也,脫口而出,儼然是一位鄉(xiāng)村私塾先生。他常到北京道德學社聽,每次回家都要帶些道德學社出的書回去,村里村外有緣的人他就給看,看了書的就叫好。后來有人便隨他一起去道德學社。他們到學社一看,就感覺學社像個大家庭,都說學社真是個好地方。1952年冬,北京道德學社不復存在,楊修三回到村里,不忘師道,常為鄉(xiāng)親們勸導息爭,受到尊敬。他對同仁、同宗及侄孫有諸多關(guān)照。受他影響的還有楊士俊、劉知廉、楊??啤垑糁?、任呈祥、尹墨林、尹吉林兄弟。他們大多是記名弟子,以讀到段夫子的書為榮,視書為寶,信仰堅定。其中楊??浦赶蛋蓍T弟子,他家藏書最多。楊父在“文革”中被查抄“四舊”的紅衛(wèi)兵吊起來毒打,亦不屈服,終于保存了一批書籍。這些弟子在“文革”期間都想法設法地保護道德學社的書籍;而且他們認真地閱讀,按照書里所說自我修養(yǎng)身心性命。段平女士曾經(jīng)在上世紀80年代初去欒城尋訪過這些老弟子和他們的后代。據(jù)段女士講,像上面提到的任呈祥老先生,看上去即是一位慈眉善目如同彌勒佛一般的大和尚,經(jīng)常是面帶微笑,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任老先生為村里默默地做了很多好事,不貪名不求利,言談動靜不忘師道。他帶來珍藏多年的十幾本書,有《復學忘我》《師尊故里紀要》《一心法言》《大成禮拜雜志》《天命萬能經(jīng)》《克服大過語》《師生一貫真言》《天良自語》《莊子約言》《樂育堂語錄》等。與他談起性命學,任老先生只說按《大學心傳》去做,以性命為主,目前他也只做到煉精化氣階段。特別令人感動的不僅僅獻書這件事,當楊修三、楊士俊得知山西孝義侯右誠辦起了五愛學校以后,非常高興;因為知道侯老先生是師尊弟子,在師尊退隱以后還辦起了孝義道德學社和尊德中學,如今又辦五愛學校。當時侯老已經(jīng)是90歲高齡了,而他們比起侯老來還年輕得多,年齡最長的楊修三還比侯老小8歲,還不應該輔助侯老辦學嗎?由此以楊士俊為首(好不容易勸阻了楊修三)和幾位欒城同仁奔赴山西孝義五愛學校,無償?shù)卦谀抢锉M力勤勞,把自己的汗水灑在學校的農(nóng)場上,算是對同仁辦學校的無私奉獻。他們和孝義的同仁宋秉經(jīng)、曹興周等,不顯山,不露水,盡其所能,默默奉獻。我們希望他能說點什么,而任老先生只笑微微地說了一句:“萬物作焉而不辭,道何言哉!”原來他們竟有如此寬廣的心境。他們豈是愚夫,他們是隱在鄉(xiāng)間的賢者啊!他們雖身在農(nóng)村,表面上與農(nóng)夫農(nóng)婦無異,其實個個都懷抱大道。早在1981年春,楊修三、楊士俊就給段平女士寫信說:“我們村里生活水平每人165元,家家都很富裕,可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是希望大道早開,中國統(tǒng)一萬邦協(xié)和,世界成為大同極樂,普天下人人享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是我們共同志愿?!盵33]當人們聽慣了假、大、空的各種說教后,對于身處鄉(xiāng)村的幾個老農(nóng)發(fā)出如此大志壯語也許會別有感想。這是道德學社的教化結(jié)果,還是廣大民眾潛藏的良知良能?我倒更傾向于認為是因為廣大民眾中潛藏著這種良知良能,就是道德種子。它需要有人挖掘和開發(fā),讓其發(fā)芽、生長、成長,這或許是中國社會未來的真正希望所在。
道德學社具備以下特點:
(一)普世性
美國傳教士何樂意訪問道德學社時問道:“歐美發(fā)揚道德,以耶穌為宗,上帝為主。中華發(fā)揚道德,則舊來儒釋道三教,各有宗主。貴社所講實行道德,究以何者為主耶?”段正元回答:“教中各分宗主,乃各教圣人當時因時、因地、因人之說法,非大道真諦也。真正大道,無種族國界及教派之分。試問釋迦發(fā)愿普度,孔子有志大同,耶穌博愛人群,尚復有何界域?有何宗派?故我今所講實行道德,亦同自古大圣人之志愿,不分何等種族國界及教派,并不辟諸教,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三教合源,萬教歸一為宗,以集萬教大成,開萬世太平為主。不過諸教之中,惟儒教踏實認真,最尚實行,最能實行。”[34]道德學社實行道德,以儒教為主,有時段正元稱儒教為“孔子之教”。所謂孔子之教是孔子之道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發(fā)用,因此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宜古宜今,宜中宜外:“因時制宜,淺而愚夫愚婦,一時不可離。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上而君相師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是孔子之教;下而士農(nóng)工商,皆是用孔子之道??椎啦豢身汈щx,慢說中國用此道,即是外國,講富國,講強兵,講文明,講自由,講平權(quán),講大同,講進化,皆是此道。圣道者,下學上達,如兜天之羅帕也,能大能小,能剛能柔,包羅天地,曲成萬物,故不可離也。大哉!孔子之教,真宜古宜今,宜中宜外也?!盵35]
(二)民間性
道德學社的民間性體現(xiàn)在段正元辦道德學社的基本原則:“不用公家一文錢,不占公家一錐地,不受公家以名位”。段正元說:“我自來辦事,不特未用過公家一文錢,并未在何處募過捐。凡來出錢者,或是維持個人,感情相交。或是維持道德,發(fā)自心愿。要皆禮之所在,然后受之。例如吾在川辦倫禮會時,有人欲以藩司衙門,作為會址,并欲撥洋五千元,作為基金,吾均卻之。及到北京,學社成立之時,亦有人對吾云,你在此講學,既無公費,在在需費,不如在公府或各部中,就一虛位,借以周轉(zhuǎn)金融。吾云我自來辦事,一不用公家錢財,二不受國家祿位,其謀乃寢。次年南京學社成立時,又有人欲于督署為吾謀一顧問,吾亦止之。即此可見吾平生辦事,不但不用非禮財,得財于事無裨益,亦不肯受絲毫也。至今回思,數(shù)十年中,并未受用公家一文錢?!盵36]因為一直堅守這樣的原則,就使道德學社避免了官方直接插手所帶來的麻煩,保證了純正的民間性。如果從段正元實踐道德的途徑來看,尋求“政德合一”可以說是“自下而上的上行路線”,在民間辦道德學社可以說是“自上而下的下行路線”。道德學社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由省市到鄉(xiāng)鎮(zhèn),由繁華的上海大都會到偏遠的西北窮鄉(xiāng)村,相繼成立了道德學社、道德閱書室、中和小學等機構(gòu),大力從事民間的社會教化活動,對上至軍政要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從個人的修心養(yǎng)性到和睦家庭,融洽鄰里,和諧社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實禮性
段正元辦道德學社反對虛理,強調(diào)實禮。他說:“實禮者,踏踏實實,一定不移之天經(jīng)地義也,非紙上空談,所得假借,亦非捉摸理想,所得擬議?!盵37]“若其人不明真禮,網(wǎng)在虛理障中,爾說東,他扯西,爾說南,他扯北,千萬言也,難得說清。爭論一場,仍是白費。例如,而今講哲學,講法律的人,甲因一前提,乙引一公例,丙持一某項,丁扯一某條,驟然聽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不知誰是誰非,以真禮衡之,皆是胡說亂道,自欺欺人,巧令鮮仁,古人所恥?!盵38]“凡大圣人立教,皆由性與天道中自然流露出來,故其所定,即是實禮,千萬世行之而無弊。例如中國古大圣人所定之三綱五倫八德,純是天秩天序,小而個人,從之則吉,逆之則兇;大而國家社會,依之則治,反之則亂,歷史昭然,可為殷鑒……我等修持人,就要有大智慧,大眼光,不為虛理所迷,而惟實禮是則,得志則因革損益,繼往開來,定萬世太平。不得志亦循規(guī)蹈矩,守先待后,為社會矜式,斯不愧為道德中人?!盵39]可見“虛理”是指由后儒陷于空言學理,著書立說,自欺欺人;到現(xiàn)代受西學影響者更是各種理論講得頭頭是道,結(jié)果能否實行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皩嵍Y”是古代圣人立教所定的三綱五倫八德,是天經(jīng)地義,踏踏實實,重建人倫秩序。
(四)實踐性
段正元辦道德學社以“道德”為辦學社的主旨,強調(diào)道德實踐性。1919年秋,有美國傳教士何樂意拜訪,問段正元:“貴社講道德,何為貴?”段正元答曰:“重在實行。凡中外古今之圣賢他佛,無不是實行實德,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因我中華自秦漢以后,辭章科名為重,但有虛文,毫無實際,道德遂流為迂酸腐敗之口頭禪。形上之道以晦,反不如爾們歐美人,注重實驗發(fā)明形下之器,足以稱雄逞霸于一時。不過物質(zhì)愈發(fā)達,社會愈黑暗,強霸者死之徒,吾為此懼。因發(fā)愿以身作則,立社講學,就正高明期以實行真正道德的精神,造成真正文明大同世界?!盵40]他還說:“道德實行,則國家有主宰,人民有倚賴。道德不是空談,作文章勸人,是教人身體力行,開誠布公,救世安民,實行實德實事。”[41]他奉勸在位者:“非實行道德,萬不能使諸共和國,轉(zhuǎn)成文明大同世界”[42];強調(diào)“在位實行道德,天下無不服從……在位知道德,真行道德,不但天下立地太平,并可成大同極樂世界?!盵43]這一點段正元在講演中反復強調(diào),其警世之心可謂良苦矣!正如他的弟子所說的,師尊“所講道德,非理想空談,非鋪揚作文章,非矜奇立異。必期征諸實用,一人可行,一時可行,天下萬世可推而準?!赖轮貙嵭?,不實行,雖講奚益!”[44]
實行道德貴在以中立教,行中庸之道?!耙灾辛⒔?,即是實行道德。不過各有各的天命不同,雖教不同而道同,以道德治世合中和。故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盵45]如果能夠做到“人人有中字之良心,勤職業(yè),修心術(shù),即是太平世界。凡事量力而行,各勤其職業(yè),各盡其職能。守本分即是守中,守中即是何等人干何等事。不大言不慚,不野心勃勃,不自欺欺人,憑一點貞良心作事,則一切不中之事理,自然消滅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親親仁民,仁民愛物,在上在下,男女老幼,貞自由平等,人民熙熙皞皞,天然大同極樂世界在其中。中道而立,四海景從,自由平等,一道同風,萬眾一聲,天下大同?!盵46]近代以來中國也是遺失了儒家中庸之道的精義,對中庸之道進行了強烈批判。這種批判是必要的,然而在批判中由于種種原因?qū)χ杏怪绤s有許多誤解和歪曲;特別是把“中庸之道”與折衷主義、調(diào)和主義、改良主義完全等同起來,把它視為平庸、妥協(xié)、保守、不思進取、守舊不變等,認為是維護封建專制和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精神武器,否定其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這就走上了“矯枉過正”的極端之路。在大批判的潮流下,段正元則非常強調(diào)無論在上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應該以中立教,行中庸之道,難能可貴。
(五)宗教性
怎么實行道德?道德學社宗旨為:“闡揚孔子大道,實行人道貞義,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钡赖聦W社的教綱為:“受恩必報,有過貞改,明善實行,諸惡不作,福至心靈,從容中道?!倍握允觯骸拔釋W社之學說宗旨,在發(fā)揮三教合源,萬教歸儒之奧義,實行人道,締造大同,使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成太平極樂世界?!盵47]他還提出具體地應從三個方面實行:
第一,體上天好生之德,救正人心,挽回氣數(shù)。學社體上天愛人愛物之心,提倡道德,使天下人人皆知人我一體,異地同源,生有自來,死有歸宿。競爭優(yōu)勝,永無結(jié)束。富貴威權(quán),皆為孽障,掃除殘毒險狠之惡念,啟發(fā)慈祥愷悌之真忱,則天人相貫,太和成象。在天者,既生成長養(yǎng),齊一周至;在人者,自無分畛域,不相侵害,憂戚相關(guān),講信修睦,天下一家,大道昌行,而上天之心愈矣。
第二,體古圣先賢,群仙諸佛,救人濟世之苦心,代完其未了之志愿。學社提倡道德,即為圣賢仙佛之代表。其有欲言而未盡,或微言而未顯者,吾學社則為之闡明。欲行而未果,或?qū)⑿卸淳拐?,吾學社則為之足成。樹以至正之模楷,導以方便之法門,務使天下人人心圣賢仙佛之心,行圣賢仙佛之行,即不啻人人圣賢仙佛。大道昌行,天下太平,而圣賢仙佛之志愿自了矣。
第三,為造作惡因,永墮地獄之幽魂怨鬼,超度解脫。學社提倡道德,就是要為永墮地獄之幽魂怨鬼懺悔。將來天下人人回心向道,實行道德,不但這些人的罪孽可以解脫,靈魂可以超度,即是九幽之下,所有諸大地獄,都將無用,而且能夠感沾道陽,轉(zhuǎn)幽暗而為光明。[48]
從以上宗旨及其具體實行的設想中可以看出,道德學社是儒家的學術(shù)理路,但凸顯的是儒家的宗教層面,是以傳統(tǒng)儒家神道設教的方式在民間進行道德教化,弘道明德,實現(xiàn)救度,挽回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段正元揭示神道設教之旨說:“揆之古先圣賢,神道設教之旨,所謂實式憑之,實式臨之,直與皇天后土,相提并論。而推及于人事之作用,則‘鬼神二字,在人則示為善惡之監(jiān)臨,在己則示以返諸良心之裁判?!盵49]但是,自鬼神禍福之說盛行,而神道設教之旨反因而轉(zhuǎn)晦。所以常??吹狡匠V耍霃R燒香,不論廟內(nèi)所供何神,無不頂禮禱告,求神保佑,這就舍本逐末,轉(zhuǎn)成迷信。他還論證現(xiàn)今為什么要神道設教?因為“晚近之人,非圣無法,一由中人以上之人,不知以道德存心,對于鬼神,不明真正敬祀之道。一由中人以下之人,惑于邪說,不知鬼神之德之至,毫無敬畏之心故也。今欲維持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當使中人以上之人,群知道德為天地之精華,一己之良心,時時刻刻,以道德存心。對于鬼神,不可不敬,但敬鬼神而遠之。中人以下之人,當使供神向善,有所敬畏,不敢為非,如此辦法,庶幾天下人人持身涉世,或不至有喪心滅理之事。此神道設教之意,實為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之第一良法,固有不可輕言廢棄者矣?!盵50]這就說明“神道設教”在現(xiàn)今主要是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以維持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
所以,道德學社倡真信,反對迷信。民國12年(1923年)有人散布說當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以后,接連五日,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地震海嘯等,人類要有空前七大劫,讓人們多準備飲食;還到處通告世人,發(fā)布傳單。一時迷信的人不少。有人害怕災難來臨,遷居山中躲避,家里所有財物被人偷竊一空;結(jié)果到了時間并沒有發(fā)生什么。人們返回家里,想來想去,勞力損財,后悔不已,甚至有人想不開,投河自盡。段正元認為之所以發(fā)生這種事情,正是人們沒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真智慧,所以不免迷信。他分析這種迷信的原因:“天地否極之時,本有此一種惡氣。順其氣而為之者,一呼百應,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氣數(shù)使然也,魔氣使然也。雖其神其人,都具救世之苦心,未明真道,雖靈不靈,是以救人反害人,行道反背道。當時人依神,神依人,到頭人神皆毀。此是何故?無天智之故,知其一不知其二之故。此事發(fā)現(xiàn)后,不獨修持人遭毀,即飛鸞顯化之諸圣諸神亦遭毀。使人不信人,固人自取之。使人不信神,亦神自招之。使人不信道,并使人不畏天,是誰之過歟?”[51]當時道德學社在八月十五以前,早有通告說明,所謂災害決不會實現(xiàn)??上藗冃胖?、信之癡,還是釀成不少悲劇,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
結(jié)語
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建設由于失去了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深厚滋養(yǎng),許多地方流于形式主義和假、大、空,造成了整個社會基本道德素養(yǎng)的缺失和全民族實際道德水準的下降。好在現(xiàn)在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中共中央及時頒布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將道德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然而,問題關(guān)鍵在于實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后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diào),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習近平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地堅持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2013年5月4日習總書記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還特別對青年人提出希望:“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jié)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健康的生活情趣。”
我認為,在當前中國這樣的實際情況下,除了領導的號召,各單位各部門自上而下的宣傳、推行,更重要的是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扶持和幫助類似道德學社這樣的進步的社會團體,在民間形成一股積極的、健康的力量,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為基本資源,通過復興以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為核心的民族文化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注釋:
[33]此處及書中涉及到道德學社弟子的采訪資料,均出自段平女士的口述和其未刊稿《大道源流說弟子》。
[34][40]《遠人問道錄》,北平道德學社,1933年版,第2頁,第1頁。
[35]《大成禮拜雜志》,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四,1944年版,第40—41頁。
[36][39][51]《大同真諦》,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十六,第19—20頁,第20頁,第33頁。
[37]《道善》,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十二,第36頁。
[38]《大德必得》,北平道德學社印刷所,1930年版,第6頁。
[41][42][43]《大同元音》,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十一,第13頁,第13頁,第9頁。
[44]《道德和平·序》,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十一,第42頁。
[45]《道德和平》,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十一,第19頁。
[46]《大同正路》,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三十四,第13頁。
[47][48]《道德學志》,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六,第10頁,第10—12頁。
[49][50]《道德學志》,道德學會總會印《師道全書》卷五,第40頁,第41頁。
作者: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