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貴州 貴陽 5500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育需求,因此,教師應將新型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fā),與此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將該教學法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首先分析了情境教學的內涵,然后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真實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以此為構建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奠定基礎。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而真實的場景,使得學生的學習樂趣得以激發(f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其能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與其他教學法不同,情境教學法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1)通過結合知識與情境,將身邊的熱點與新事物引入課堂,通過精心設計情境教學,以此使學生的求知欲得以激發(fā)。(2)通過真實而貼近生活情境教學,使學生的真實情感得以觸發(fā),使學生以良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作為教師應注重學生感受性的增強,在教學中應從豐富學生直觀感著手展開教學。(3)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應對實踐情境進行設計,對學生的需求予以關注,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具體情境的設計,以此使學生能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予以加深[2]。(4)通過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因此,該教學法具有實踐情境的特征,其能讓學生直接獲得經驗。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下面以《鹽類的水解》為例,就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此為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教師:同學們,你們見過泡沫滅火器嗎?你們知道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嗎?
學生:回答。
教師:教師采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并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對滅火器的原理進行思考。
講述:主要對學生講述泡沫滅火器內有兩個容器,且兩個容器內分別可以盛放兩種液體,內筒、外筒分別為Al2(SO4)3、NaHCO3,兩種溶液平時不會接觸,也不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在使用泡沫滅火器時,需要倒立滅火器,需要混合兩種溶液,由此使大量CO2氣體產生。
教師:NaHCO3只能與H+反應才能產生CO3,為何Al2(SO4)3明明是鹽,也能發(fā)揮H+作用?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不同溶液的酸堿性。
然后讓同學們對屏幕上的兩個人物完成,一是每個小組的桌面上將6種鹽溶液準備好,讓同學們對它們的pH進行測定,對鹽溶液的酸堿性進行判斷;二是根據(jù)提示分類這6種鹽溶液,并讓每個小組發(fā)言分享實驗結果。
根據(jù)同學們的實驗結果可知,不同鹽溶液呈現(xiàn)的酸堿性有所不同,鹽溶液為何是呈不同的酸堿性呢,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此同時,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并將相關問題提出,帶領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利用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將舊知進行回顧,對新事實進行認知。通過“鹽溶液呈不同的酸堿性”這一有反學生已有知識的實施構成學生認知矛盾,使學生自主進行思考,便于后續(xù)合理的展開教學。
還可以以CH3COONa強堿弱酸鹽為例,讓同學們將它的電離方程式寫出來,對該鹽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進行分析?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還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比如,醋酸鈉與氯化銨這兩種鹽水解的共同點是什么?讓學生對鹽類的水解進行定義。請大家根據(jù)鹽類水解的定義,對鹽才會發(fā)生水解予以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引發(fā)的認知矛盾,并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以此使學生自主的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從而進行理論推理,自然的將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題引出,正確的定義鹽類的水解。最后結合分析過程與定義,層次遞進,將鹽類水解反應所需要的條件計算出來[3]。
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條件了解之后,可以讓學生對那些鹽能發(fā)生鹽類水解進行判斷;板書:鹽類水解過程實際就是生產弱電解質破壞并促進水的電離,使平衡正向的移動過程。
設計意圖:經過鹽類水解實質的推導,并結合鹽類水解特點與規(guī)律,以此使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得以增強,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發(fā)揮重要作用,尤其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教師應將該教學法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為學生提供一個高效的化學教學模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