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爽 王華丹 李 雪 邱烈峰
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研究*
肖 爽 王華丹 李 雪 邱烈峰
(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文章對小學學校體育在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對策,以期為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參考。
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育與健康;小學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健康為基礎,健康生活是中國學生發(fā)展6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1]。小學是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初期階段。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教育重點不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教育中體育與健康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體育與健康學科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實現的。為此,本研究對學校體育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探討,以期為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服務。
小學生又稱兒童、學齡兒童,年齡一般為7~12歲。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性格塑造、習慣養(yǎng)成的黃金期。小學階段是學生生理、心理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初級時期,機體組織、器官、系統生長發(fā)育速度由緩慢逐漸加快,逐步進入第二個生長發(fā)育高峰期。青少年兒童的身體形態(tài)發(fā)展特點是先發(fā)展長度,到一定階段后再發(fā)展寬度、圍度和充實度。小學生的骨骼內有機物比例較大,彈性大,不易發(fā)生骨折,但骨骼硬度較小,易變形;小學生的肌肉縱向生長速度快于橫向生長速度,肌肉細長,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無機鹽少,肌肉收縮力量較弱,耐力也較差,容易疲勞;小學生的關節(jié)面軟骨相對較厚,關節(jié)囊及韌帶的伸展性大,關節(jié)活動幅度大于成人,柔韌性較好,但是,關節(jié)的牢固性相對較差,運動時易脫臼。由于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發(fā)育不夠完善,小學生的心肺功能遠不如成人。
小學生神經系統發(fā)育比其它系統早,但機能不夠完善。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其認知呈現出由較少向豐富發(fā)展、由膚淺向深刻發(fā)展、由易外露向內化發(fā)展等特征。小學生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fā)展不均衡,興奮高,容易擴散,并且神經細胞的工作能力差,易疲勞。因此,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潑好動,對單調枯燥無味的活動易產生厭惡情緒,持續(xù)性學習的能力較差;情緒多變,興趣易轉移,行為的自發(fā)性和隨意性很大,對體育項目的選擇有一定的盲目性,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對人多的項目感興趣,大多喜歡新穎、多變的游戲。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開始分化,并且好表現、愛逞能、易沖動,特別是男生更為突出。常會過高估計自己的運動能力,比較容易出問題;11~12歲以前,第一信號系統占優(yōu)勢,主要依靠直觀現象建立條件反射,所以善于模仿,但分化抑制能力較差,分析綜合能力差,觀察事物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易出現一些多余的動作,難以掌握復雜精細的動作。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聽從指導,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地位逐漸下降。
在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體育與健康學科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向學生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術和技能,增強體質,錘煉意志,提升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而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小學學校體育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盡管我國在上世紀80年就提出素質教育,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依然有很多學校只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知識,對體育與健康教育則沒有足夠重視[2]。沒有認識到健康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小學學校體育被邊緣化。甚至部分小學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成為“放羊式”的六無教學,即無教學目標、無教學計劃、無教學方法、無教學手段、無教學過程和無教學指導思想[3]。缺乏對體育與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難以形成。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涵蓋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等3個方面,涉及面很廣[1]。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有3個維度,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4]。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不僅應包含技能學習、體能練習,而且應包含體育基本知識、健康基本知識和技能,另外還應注重德育的滲透。然而,以往的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重體育輕健康”“重活動輕技能”,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喜歡選擇一些好玩的、輕松的教學內容,而對理論知識教學有所輕視,對運動技能教學重視程度也不夠,并且忽視了學生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培養(yǎng)。比如,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體育品德的滲透一直是“短板”,團隊協作和頑強拼搏精神、遵守規(guī)則和創(chuàng)新意識沒有得到有效引導。
在傳統的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許多教師要么僅是帶領學生做游戲,要么在技能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和強調技術細節(jié)傳授。小學生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fā)展不均衡,分化抑制能力較差,分析綜合能力差,易出現一些多余的動作。再加上,小學生的小肌肉群沒有得到較好地發(fā)展,因此難以掌握復雜精細的動作。因此,過分強調技術動作細節(jié)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這不僅會影響教學進度,還會降低小學生的體育興趣。在少有的理論教學中,體育教師常常是照本宣科地介紹體育項目的種類、發(fā)展歷史、體育競賽的基本規(guī)則等,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訴求和情感需要。這樣的教學對于天性活潑的小學生來說非??菰锓ξ?。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地提高和改善。但仍有許多學校占地規(guī)模偏小,體育場地有限,器材設施不全,導致實踐教學受限,許多有趣味的體育活動無法得以有效開展。而小學生的體育專業(yè)知識又較少,如果只講解理論知識,不進行實踐,學生很難掌握體育技能,其體育興趣也會下降。
體育興趣是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前提。只有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體育興趣,才能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運動技能、體育知識、項目規(guī)則、鍛煉常識、欣賞賽事的效率也會提高[5]。激發(fā)和維持小學生的體育興趣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教學以學生身體活動為主,可以更好地滿足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的特點[6]。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課程。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yōu)勢,積極采取措施,培養(yǎng)小學生的體育興趣。
二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小學生的體育興趣。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先將可選教學內容全部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自己最感興趣或較為擅長的項目,然后教師綜合學生選擇情況開展教學。
三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利用體育游戲進行教學。體育游戲的無拘無束滿足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需求,教學內容可多選擇一些體育游戲。當然,這不是排斥技能教學,技能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體育游戲的最終目的不是“玩”,而是通過“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練習興趣,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運動技能、豐富體育知識和發(fā)展體能。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體育游戲可以多一些,隨著年級的增高,體育游戲的比例減少,技能教學比例增加。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勇于創(chuàng)新。角色情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參與度。小學生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些令人快樂的、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如導入豐富多彩的語言情境、影像情境和音樂情境等,激發(fā)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學習樂趣,調動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積極性[5]。
四是重視學生個性的激發(fā)和特長的培養(yǎng)。在教授運動技能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也應該革新,評價內容不僅要考慮學生完成動作是否標準、學習快慢,還要考慮學生練習是否認真以及練習夠不夠熱情。對那些完成動作不夠標準、或學習進度較慢,但是練習認真、從不放棄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性評價,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能夠更放松地體驗到體育運動本身的樂趣。
運動能力是身體活動的基礎,是形成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載體[7]。運動技能不僅是學生堅持參與體育運動的基礎,還是學生終身堅持體育鍛煉的保障。沒有技術和技能的支撐,學生的運動興趣就不能保持長久,正所謂“無技能,不體育”。因此,提升運動能力不僅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實現體育與健康各項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3]。
小學生身體發(fā)育還不充分,不能完成較大的負荷,且小學生在健康狀況、發(fā)育程度、身體素質、身體機能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個體差異。因此,使小學生的運動能力整體提高,小學體育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是進行分層教學,分組練習,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在籃球教學中,對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重點進行運球和拍球教學;對運動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應該進行投籃教學,包括投籃姿勢和投球力量的教學輔導;針對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該進行三步籃和相應的上籃方式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整體運動能力;二是學生對沒有接觸過的體育項目,學習時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動作要領,老師可以將動作重點與難點滲透到體育游戲之中,讓學生在體育游戲過程中領悟動作的形成過程;三是設定目標,及時鼓勵。體育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教學目標,并根據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信任,鼓勵再接再厲,勇于超越自我;四是要抓住敏感期積極發(fā)展身體素質。所謂敏感期是指某項身體素質發(fā)展較快的時段。如在小學階段,5~12歲是柔韌素質的敏感期,此時有利于柔韌素質的發(fā)展;6~9歲是一般性協調素質的敏感期,此時有利于一般性協調素質的發(fā)展[8];五是加強體育知識教學。小學生在豐厚體育文化基礎知識后才會有認知上的上升、理念上的進步和態(tài)度上的端正。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方法來加強體育知識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體育文化基礎知識。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要依據小學生神經系統的發(fā)育特點進行。小學生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fā)展不均衡,興奮高,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應采取分散教學,將體育基礎知識分散、穿插到體育活動中進行教學。
強健的體魄是人類開展各種社會實踐的基礎,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強健體魄來源于健康行為。因此,健康行為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4]。健康意識直接影響健康行為的形成,健康意識又受健康認知的影響。提高健康認知是端正健康態(tài)度,改善健康行為的前提和保障。健康意識應該從小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首先應重視學生健康意識培養(yǎng),不僅要經常強調健康的重要性,還要加強健康知識、技能的傳授,提高學生的健康認知,讓學生在思想上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規(guī)律和機能特點等安排健康知識教學內容,比如安全急救、合理營養(yǎng)等知識,以幫助學生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增強預防運動損傷的能力;其三是抓住教學時機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樹立科學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如在短跑教學中,部分學生疾跑后驟停,會出現頭暈。這時可以抓住時機介紹運動性暈厥的發(fā)病原因和預防、處理措施;最后是教師在講解健身知識、滲透健康知識與規(guī)范健康行為時,經常融入一些有趣味性的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培養(yǎng)小學生健康行為時要抓住重點。部分學生常因姿勢不正確,尤其是讀書、寫作業(yè)時,導致脊柱畸形。小學階段身體姿勢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是實施身體姿勢教學的重要時期,在教學中要強調正確的坐姿、站姿和走姿,發(fā)現不良姿勢及時糾正。
體育品德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4]。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將德育元素滲透到日常體育與健康教學之中,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體育品德包括體育精神、體育品格和體育道德三個方面[4]。
3.4.1 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精神的措施
體育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信、積極進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頑強拼搏、探索創(chuàng)新等內容[4]。頑強拼搏是重要的體育精神。在小學所學的所有課程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勇敢品質[9]。小學生大多崇敬英雄、偉人。教師可以借英雄、偉人等人物形象或通過樹立校內和班內典型等,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追求自我突破,增強意志力和自制力,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比如,中國女排精神就是一種勇敢拼搏的體育精神,《人民日報》將其定義為“國家精神”,這一精神極大地激發(fā)了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
老師也是小學生的崇拜對象之一。老師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行為都是小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表現出應有的勇敢頑強,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還要多鼓勵、表揚學生。尤其是對于膽小的學生,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對其微小進步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驗到“進步后的成就感”,才會幫助學生逐步消除膽怯、增強信心。有時教師的一個微笑就有助于讓學生放松情緒,可以幫助學生消除或者減輕恐懼心理,樹立信心,戰(zhàn)勝困難。教師還可以利用小學生表現欲望強,自尊心也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在同伴的關注下“勇敢”參與運動[9]。
3.4.2 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品格的措施
體育品格主要包括正確的勝負觀、團結協作、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4]。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依賴于良好的團隊合作。為此,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小組練習、需要協作的游戲或集體性的體育競賽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學習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幫助學生養(yǎng)成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
3.4.3 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道德的措施
體育道德主要包括誠信自律、公平正義、文明禮貌、尊重對手以及遵守競賽規(guī)則等內容[4]。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道德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并且需要長期堅持。對小學生來說,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首先應該注意培養(yǎng)其規(guī)則意識。小學生活潑、天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如此。但是學生應有的守紀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還未形成,容易違反課堂紀律,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目標難以達成。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責罵、反復定規(guī)矩,往往會抹殺學生的“童心”,甚至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為此,體育教師:1)在課前精心做好教學設計,設定嚴格的標準,讓學生依據“標桿”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2)在進行體育游戲時要堅持游戲規(guī)則,讓他們在體育游戲中學會用游戲規(guī)則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3)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言行進行“引導”與“評價”,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形成公平競爭意識以及能夠正確看待比賽結果,逐步養(yǎng)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tài)。
小學生心智發(fā)展不成熟,易受環(huán)境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10]。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與健康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認知。為此,一是加強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宣傳??梢酝ㄟ^校園廣播、電視宣傳體育知識、體育競賽和健康知識,也可以利用墻裙做一些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競賽規(guī)則和體育競賽圖片進行展示與宣傳;二是積極組織開展校園體育節(jié)、運動會和各種專項體育比賽、健康競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良好的校園文化對發(fā)展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階段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對學生終身健康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應積極采取措施培養(yǎng)小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其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1]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6-73.
[2]邵丹丹.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17-18.
[3]姚偉平.提高運動技能是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7):7-8.
[4]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38(2):3-20.
[5]顏衛(wèi)忠.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7):71-72.
[6]陳麗燕.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1):111-112.
[7]許浩.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內涵[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8):154-156.
[8]張春燕.青少年身體素質敏感期及鍛煉方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3(5):68-70.
[9]肖磊.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體育課堂小學生勇氣品質培育的實踐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22):168-174.
[10]王俊冬.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ubject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XIAO Shuang, etal.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8YJA890027),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20A890011)。
肖爽(1969—),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