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華亭第一中心小學 吳荔青
小學階段是學習語文的關鍵階段,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比重基本達到了最高,教師需要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積淀豐厚的人文底蘊,積聚語文核心素養(yǎng)。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提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教師就要以學促教,教學相長,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效。
當前,在小學語文閱讀實際教學中,課前預習的教學現(xiàn)狀不是十分樂觀,有部分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形式化比較嚴重,缺少制度和方法,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筆者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xiàn),課前預習的效果不佳,隨機抽查一些學生,問道:“你覺得課前預習重要嗎?”意想不到有的學生會回答“不重要”或者“可有可無”,筆者再進一步問道:“你是如何進行預習的?”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是將課文通讀幾遍,標識出文章的段落劃分,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學生能夠在詞句中標注釋義屬于認真對待的了。學生對課前預習的重視度不夠高,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嚴重缺乏自覺性,難以提升學習的整體效率。
所謂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前自我學習的過程,一個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直接關系到課前預習的效果,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求知欲進行預習,通過自我學習掌握基本知識,課中在教師引導下對重點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理解,完成從自學到學會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課前預習,興趣是關鍵,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學生學習動機,激發(fā)課前預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山中訪友》這一課中,教師安排學生提前預習,以興趣為導向進行新課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設置懸念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作一個引導式提問:“同學們,我們每天生活在繁華之都,生活節(jié)奏非???,有沒有想過從城市中脫離出來,回歸自然呢?”學生感到非常好奇,“怎么回歸自然呢?”“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呢?”學生產生了很多問題。接下來,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路,“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中,可以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走進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同時你們可以用筆記錄下你們向往的自然景象。”這樣的預習效果可想而知,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從課文中探索究竟,努力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讓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心中所向往的期待,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預習新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課前收集相關學習資料,通過盤活學習資料,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積累更豐富的知識,使其預習效率得到不斷提升,由此能夠全方位地實現(xiàn)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和認知。如在小學六年級《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前收集該文作者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個人資料,若有充足的預習時間,還可鼓勵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對于閱讀中的思考與收獲,鼓勵學生以讀書筆記、讀書卡等形式記載下來,這樣在該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有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熱情、表達的激情,所以很容易活躍起來,從而保證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展開課程教學。
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般情況下采用讓學生通篇閱讀預習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將陌生的生字、詞標記出來,并備注相關字詞的釋義。課前預習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的學齡特征以及生活經驗來進行課前預習,提高學生的認知和理解,重新定義對語文閱讀的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之力,提高課前閱讀預習的效果,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采用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不斷完善教學方法。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過程中,教師采用以劃分小組的形式呈現(xiàn),每組成員設定為4~6人,在正式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課前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去搜集、查閱關于周總理個人生平的資料,書籍、圖片、視頻等多方面了解周總理,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以“家國情懷”為主線進行表達。在正式進入課堂講授時,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教師、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高度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課前預習的最佳效果。
小學生在課前預習時,一定要將準備所學課文進行通篇閱讀,在預習中也要做到自覺、自律,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先進行通篇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將生僻的字詞標記出來,并且備注上相關釋義,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將這些問題一一記錄。通過記錄情況可以深入研究“疑難雜癥”,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去探索,再次去文章中找尋線索,問題的整理也可以由淺入深來劃分,遇到學生自己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正式授課時認真聽課,學生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想學的、想要解決的是什么,那么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這種帶著問題上課的方式由以往被動接收轉變?yōu)橹鲃有袨?,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勤于發(fā)現(xiàn)的品質,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橋》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對這篇課文先進行閱讀,閱讀后會有什么樣的感悟和體會,是否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一下讀后心得。借此機會,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文章中的老漢哪些地方讓你們最感動,印象最深刻呢?”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隨后,教師安排學生將文章中描寫老漢的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并做好簡單的批注,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之中。在學生相互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作為一名傾聽者的身份認真聆聽,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其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要求學生帶有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將課文朗讀出來,在完成整個流程之后教師作出客觀、合理的教學評價。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首次預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問題投入閱讀,在閱讀完畢后能夠及時總結問題,從文章中找尋線索和答案,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深度思考的能力,使其對文章能夠有更好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