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丁山實驗小學 應紅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還引導學生將這種能力運用到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在中年級學段時,對寫作的要求表述是:引導學生觀察世界,并且能夠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想和想象,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寫清楚。中年級的學生從低年級過渡而來,他們在低年級時只學習了基本的寫話訓練,而到了中年級,則恰恰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所以,如何觀察,觀察什么,如何寫作,成了困擾學生的難題。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因此,中年級的寫作還是面臨著諸多問題的。
中年級學生習作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必要的觀察興趣,因為學生自己不重視,加上教師的指導方法不力,日常訓練機會過少,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充滿了畏難情緒。學生對寫作喪失信心。照理說,中年級學段的學生習作,就是如實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鼓勵學生樂于表達,不需要文章過多的潤色。然而,由于學生不善于通過觀察,積累寫作素材,不能細致地觀察生活,詞匯儲備貧乏,想象力不足,在表達時,沒有充足的儲備材料,體現(xiàn)為學生對習作缺乏必要的自信。
針對中年級學生習作中所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針對性地著手進行整改,體現(xiàn)以人為本,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深入實踐、改進習作教學策略,全方位地進行中年級學生的習作課程指導工作。
日常的習作訓練方法不科學、不系統(tǒng),最終導致學生的作文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語言貧乏,感情單調(diào),思路簡單,謀篇布局雜亂,甚至還體現(xiàn)為強烈的口語化。以上現(xiàn)象都是我們在中年級學段的習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還在于學生觀察能力的薄弱,觀察方法的欠缺造成的。
新課標中對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想如實記錄作了明確的描述。它也對觀察提出了要求。但是小學生由于形象思維占據(jù)主要地位,教師在觀察時,方法指導運用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在觀察時抓不到關鍵的特點,也不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因此,我們應該從觀察方法上來指導學生,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
中年級學生的習作中經(jīng)常暴露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寫一篇觀察日記,或者描摹某一種事物,大部分學生的觀察都是漫不經(jīng)心的,不能巧妙把握事物特點,甚至是雜亂無章描寫起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把人看得云山霧罩。其實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事物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都是有跡可循的,教師在帶領孩子們尋找規(guī)律時,就要首先指導按照必要的順序來觀察。
例如,我們在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推薦一處好玩兒的景點”時,筆者便引導學生通過回憶,仔細思考所要介紹的地方,它分別具備怎么樣的特點,可以由遠及近觀察,也可以由近及遠觀察,甚至是從上到下,等等。這種空間順序著手展開觀察后,寫作起來就會顯得條理清晰。當然除了空間順序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為線索,并且在講解時,能夠借鑒身邊的實例,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確實明白按順序觀察是必不可少的。
觀察是習作的首要要求,當學生實地去觀察某一種事物,或者是某一處景點時,如果僅僅是按照順序,未免有一種流于表面的嫌疑。我們要想把某一種事物寫得入木三分,還應該對學生做好另一種方法的指導,即要巧抓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這種事物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后去大寫特寫。很多學生的作文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就像流水賬一般讀來毫無感情色彩,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能夠把握住事物的特點。事物的特點把握不準,那么便沒法明晰中心。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基本上都是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如何抓重點,以及在你所觀察的事物中,有哪一點是最能引發(fā)你的思考,或者是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能觸動你的心靈的地方,那就是需要大寫特寫的特點。
例如,我們四年級上學期在描寫一次活動時,恰恰是學校組織了一場趣味十足的運動會。在這場運動會中,最激烈的當屬集體對抗性項目——拔河比賽了。因此,筆者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拔河比賽舉辦之前,筆者就結(jié)合觀察的角度提出問題。如在比賽開始之前,場地的基本布置或人員的精神面貌。中間比賽的整體過程要作為中心來凸顯出來,如果學生就像走馬觀花似的把比賽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寫一遍是不現(xiàn)實的,起不到應有的表達效果。因此,筆者就讓學生在運動會的賽場上認真觀察隊伍中的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如班級里大力士,可以寫他臉漲得通紅,牙關緊咬,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流了下來……相關語句能夠生動地體會到運動會的激烈和精彩。
再如,我們在寫寫景狀物類的作文時,有的學生選擇的是自己家鄉(xiāng)的果園來描述。有的學生是采用時間順序,按照春、夏、秋、冬這幾個季節(jié)的順序來分別描述家鄉(xiāng)在不同季節(jié)時的美。而教師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點,如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或者哪兩個季節(jié)的果園風景,就可以把握他們的特點來作具體描述。學生就會認真選取春季時,果園中盛開的桃花、梨花等迷人的風景來習作描繪,景美人美,引人入勝,感人至深。
學生掌握一定的觀察技巧后,教師還應該引導他們自主去形成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因為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中,教師和家長需要通力配合。例如,在學校里,教師應該盡量多采取引導和鼓勵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觀察?;蛘呖梢酝ㄟ^寫觀察日記,梳理自己的邏輯思維;而在家中,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勇敢地去獨立面對一些事情,讓學生帶著思考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養(yǎng)成善于抓重點的觀察習慣,這便避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例如,以上文中提到的“介紹一處好玩的景點”為例,既然是鼓勵學生把自己比較中意的一處景點向大家進行宣傳,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從觀察習慣的角度滲透學習方法。并且積極借助文本《秋天的雨》中第二節(jié)的寫作方式,即采用了總分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段方式,結(jié)合日常生活所見所感,把果園里的各種樹木的特點刻畫精準到位,配合以多樣化的修辭手法,如一位學生寫到:春天的雨,把粉色給了桃花,它染紅了桃花嬌嫩的臉龐,微風拂來,桃花的笑臉在大自然中盡情地綻放;它把白色給了梨花,梨花千嬌百媚,帶著雨滴的梨花,含羞帶笑,仿佛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觀察習慣養(yǎng)成了,對事物的特點把握準確,行文行云流水,切實提升了表達的水準,也提高了學生習作的整體素養(yǎng)。
中年級學段的學生對習作持有抵抗心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觀察能力不強,不能按照順序,抓不住重點,以及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導致習作內(nèi)容空洞乏味,缺乏生機。做好觀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定會讓學生愛上習作,愛上表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