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盧曉宏
京劇是國粹,京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京劇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體會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自我校啟動“京劇進課堂”特色項目以來,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國粹京劇,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讓更多的學生從京劇中獲得核心素養(yǎng)。
京劇藝術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成分進行綜合,成為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美妙的臉譜世界、絢麗的服裝藝術、繁多的行當、優(yōu)美的唱腔、精彩的身段、利落的功夫等等,讓學生從京劇文化中感受國粹的魅力。挖掘京劇藝術,將之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從學京劇、唱京劇、表演京劇體驗中,吸收傳統(tǒng)文化知識。京劇藝術具有綜合性,京劇作為獨特的文學形式,其思想、文體、語言、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編排等方面,與語文學科教學具有緊密聯(lián)系。如在京劇對白和說唱中,讓學生學會準確發(fā)音,字正腔圓地表達;在京劇舞臺表演中,從人物角色、動作、心理、神態(tài)等方面,讓學生體會戲曲文學的獨特神蘊。不同京劇作品,在歷經百年的打磨中,其特有的“臉譜”藝術,展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風韻。不同的藝術主題,如“知恩圖報”“多行不義必自斃”等,成為民族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找準語文教學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從京劇中學習戲曲敘事方法。如對比法、反襯法、巧合法、鋪墊法等。結合戲里戲外的人物故事,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角色,感受京劇語言的文學價值。
依托京劇社團活動,探索京劇融入語文的有效路徑。以《智取威虎山·打進匪窟》為例,讓學生讀懂劇本,感受京劇的藝術特色,從人物形象中體會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英雄品格,讓學生從京劇藝術中增強文化自信。
京劇《智取威虎山》是經典戲曲,“打進匪窟”更是精彩片段。先介紹《智取威虎山》戲曲劇本,讓學生了解故事概要。在“打進匪窟”這出戲中,主要講解楊子榮假扮奶頭山匪首胡彪,以獻寶圖為由,投靠座山雕,試圖打進威虎山,為攻破威虎山做內應。在學習京劇劇本中,讓學生了解劇本的寫作手法。劇本與我們所學的記敘文具有相似性,在故事情節(jié)表達上,需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京劇劇本主要由對白、唱詞、表演提示、舞臺說明等部分構成。楊子榮只身來到威虎山,面對老奸巨猾的座山雕,通過土匪暗號進行對話,不僅要回答得干凈利落,還要有氣勢。在學唱時,要把握人物的語氣,將楊子榮的冷靜、從容、膽略唱出來,將座山雕霸道、傲慢、咄咄逼人的氣勢拿捏到位。
京劇藝術在學習過程中,唱詞的把握要通過演唱表現(xiàn)出來。在“打進匪窟”中,楊子榮用“唱”的方式,設下獻圖之計。唱詞中,對于欒平的不義進行揭露,對比楊子榮的仗義,巧施妙計從欒平手中奪得地圖,再以獻圖之名,打進匪窟。劇本中的唱詞,句句押韻,節(jié)奏明快,其中的“圖”字,一連出現(xiàn)三次,每次的意蘊又截然不同。第一個“圖”字,楊子榮故意設置懸念,吊起座山雕的胃口。第二個“圖”字,以懷疑的心思讀出聯(lián)絡圖,讓座山雕似信非信。第三個“圖”字,明晰是真的聯(lián)絡圖,讓座山雕喜出望外。兩個主要角色之間的一唱一接,一正一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楊子榮,胸有成竹、慢條斯理地唱,座山雕心急火燎、坐立不安地應,從中讓學生體會到楊子榮的果敢、冷靜與機智,反襯出座山雕的貪婪、愚昧、狂躁。
“打進匪窟”是《智取威虎山》的精彩戲段,楊子榮通過獻圖,獲得座山雕的認可,并封為九爺。在小說《林海雪原》閱讀中,請同學們結合該戲曲,展開唱詞續(xù)寫。劇情發(fā)展如下:楊子榮的獻圖之計非常成功,喝著座山雕的慶功酒,內心充滿壯志,更要大顯身手,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解放威虎山。結合這段故事,學生紛紛創(chuàng)編不同的唱詞。如有學生寫道:今日痛飲慶功酒,滅匪壯志不罷休;只要解放威虎山,愿灑熱血寫春秋。從學生對劇情的理解來看,能夠很好地把握唱詞的對韻特點。精彩的唱詞,將楊子榮的革命氣概表現(xiàn)得激情滿懷。通過對《智取威虎山》京劇的學習,讓學生從戲曲中認識劇本創(chuàng)作的一般方法,感受京劇文化豐厚的精神價值。學唱京劇,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增強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從中獲得良好的審美熏陶。
京劇藝術蘊藏豐富的情感與思辨力量,學習京劇文化知識和表演技能,為學生搭建“熱愛藝術、體驗生活”的戲曲氛圍。如京劇中的“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國粹京劇的藝術風采。京劇是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語文教育要倡導“做中學”,京劇文化進課堂,推動語文課改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