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張晶煜
小學語文學科內(nèi)容多而雜。如果教師一味地向?qū)W生灌輸知識,那么語文課堂一定是沉悶無趣的。當下,不少語文教師缺乏教學互動的意識,習慣將自己定位于主角,總感覺不把問題講滿講全講透,學生就掌握不了所學的知識。教師要改變思想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增加師生課堂上的互動與交往。教師需要圍繞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搭建互動合作的平臺,準確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互動性。
教育觀念對教學有著指導與統(tǒng)率的作用。以往,教師強調(diào)教,忽視了學生的學。教師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向?qū)W生強行灌輸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無法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與文字的精妙。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要圍繞學情設計教案,教師要理解、尊重、包容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與愛護,才能夠建立起一個和諧而美好的互動課堂。
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時,課前,教師設計出一套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教案。教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考慮學生因素,設計一些學生能夠理解、可以回答的問題。比如,導入環(huán)節(jié)問題:同學們,你家有花園或菜園么?可以跟同學描繪一下嗎?創(chuàng)設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切入課文做鋪墊。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或者小黑板等教學道具,公布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詞典。課外延伸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利用詞語造句等。學生遇上困難求助于教師,師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也就培養(yǎng)起來了。
教師要注意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問題的解決不僅推動教學進度,完成階段性教學目標,而且是師生溝通互動的重要橋梁。教師的提問不可隨機性,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提出來的問題要有層次性、連貫性。教師通過問題,設疑激趣,誘發(fā)學生思考,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提高師生的互動。
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為了切入課文。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草原風光的視頻。優(yōu)美的音樂,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與萬馬奔騰的場景,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草原的壯美風光。為了指導學生走進文本,教師指導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比如,理解“渲染、勾勒”等生字詞的讀音、寫法與意思。思考這篇文章按什么順序記敘。又比如,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找到體現(xiàn)草原靜態(tài)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場面,等等。這些問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師生進行了探討、分析和解決問題。延伸階段,教師利用課文中的一些重點段落提問,引導學生鑒賞句子和段落,與學生探討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否順利流暢,關鍵在于問題的創(chuàng)設是否合適。教師需要深度鉆研課文,并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才能提升師生互動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也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處于次要位置。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強,合作意識與互動想法也不足,因此,教師需要搭建互動平臺,來強化課堂中的合作互動行為。教師要根據(jù)學情的特點,加強不同層面的有效互動,幫助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鍛煉。
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就準備好了導學案。課堂上,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根據(jù)導學案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導學案中的問題分成不同的層次,有基礎問題,比如,“日寇、晉察冀、壯烈豪邁、堅強不屈、昂首挺胸”等生字詞的理解。也有深度理解題,比如,五壯士的“壯”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還有課外延伸題,比如,五壯士英勇地跳崖后,你們想說些什么話?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的問題。同時,學生遇上學習困難時,教師與學生對話,共同思考,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可見,語文課堂上,教師搭建的互動平臺,不僅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途徑。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師生交流的快樂。
總之,當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加強師生互動意識,緊扣教材,優(yōu)化課堂提問的內(nèi)容,搭建互動平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重視不同層次的師生互動,發(fā)揮出師生互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