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學 魏雪榮
優(yōu)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必須是學生的“天地”,必須是學生暢所欲言的舞臺。如此的教學活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學生在相互學習中迸發(fā)思維的靈感,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因此,我們應當認真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中的合作探究。筆者認為,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我們要把握高度、寬度與深度,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變得生龍活虎,充滿活力與生機。
教學問題是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載體與紐帶。高質量的合作探究課堂,首先必須設置具有一定“高度”的問題,如此才能讓學生獲得不一樣的認知感受,才能讓學生在獨立與集體思考中了解更多可以表述利用的切入點,獲得學習的靈感與頓悟,才能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破解問題的對策。我們可以依據合作學習的需要,從教學問題設置著手,多讓學生深度研讀課文與交流,啟發(f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和利用語言。我們可以結合當前課文的內容,如對《丁香結》這篇課文的教學,就能運用這種方法。筆者在教學時結合課文提出 “丁香結”這三個字帶給我們很多想象的語句,設置如下的問題:(1)你見過丁香結嗎?它是什么樣的?(2)課文中所講的室外三棵白丁香又是什么模樣?(3)對古人所講的“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你是怎么理解的?(4)作者是怎么解開“丁香結”這個說法的呢?……這些問題的設置是拾級而上的,從易到難的,能充分展示作者在文中表述的意圖,能讓每個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筆者認為,教學問題的設置必須結合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需要,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品讀時空,讓他們根據問題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思考。設置的問題應在體現(xiàn)“高度”的基礎上,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帶著有效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
合作學習語文是立足于學生群體基礎上的交流與互動,是為幫助學生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取長補短,從而提升他們個體的語言表達、運用的能力。這需要我們在幫助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從他們的認知差異出發(fā),給他們足夠的互相切磋與對話的時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合作中來,都能“放心”地“說一說”。合作學習的對象應該是廣泛的,這樣才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和學生的思考。
我們可通過多元化合作對象來激活語文教學,從而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深層次的語文感知。如對《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的教學,就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筆者根據課文中這樣一句話“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啟引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多多提出設想,多融入到小組合作中進行對話、交流。筆者建議學生在朗讀中開展合作,深度品味父親對樹林和鳥的熱愛,感受濃濃的情懷。同時,筆者又建議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要求他們緊扣 “鳥兒歌唱,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和“我知道父親此時也最快活”這兩句話開展交流、討論,幫助他們從合作中找到對應的表達話題和內容。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交流、對話中能針對個體的感想與思考大膽地提出設想,能緊扣課文進行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傾訴。
多給各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的機會,能有效促進他們在其中表達個體的認知,能使教學互動更具廣度。我們可以建議學生根據個人的理解從課文中摘篩對應的詞匯,引導他們根據個人的感思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溝通,豐富他們的自我認識體驗。
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fā)展,這是語文教學的首要職責,因此,互動探究要必備“深度”,實施因材施教。第一,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同時給學生自組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合作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引導他們在探究中相互幫助與學習。第二,教師必須深入,在學生遇到“瓶頸”時給予指導,鼓勵他們利用逆向思考的方法開展深度交流,鼓勵他們進行提煉與總結。第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思考與觀點,鼓勵他們相互爭辯,讓他們在切磋中強化正確的認知。第四,密切關注學生的“高見”,用開放式的思維導圖引導他們深度探究,讓他們在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在積極融入語文問題探究之中提出個體的意見,激發(fā)他們逐步走出“本本主義”的禁錮。只有這樣立足于學生的相互探究,彰顯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實施認知切磋,才能讓所有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進步。
綜上所述,只有建立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才能充分凸顯生本教育,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意義。教師利用各種有價值的語文問題作為切入點,突出語文情境化教學,讓學生在更多的、有效的語文學習參與中暢所欲言,增添語文教學的活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情懷,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和新鮮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