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高灣鎮(zhèn)五百戶小學 陳瑞豐
低年級小學生進行古詩學習時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從學生興趣和感性思維入手,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強化認識,同時注重品讀與背誦,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品讀的過程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形成基礎的文化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低年級識文斷字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則難上加難,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普遍不高。基于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做好教學指導工作,通過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想象,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形成對古詩詞的感性認識。
以《梅花》為例,這首古詩詞是二年級第一單元“日積月累”的一部分,文字理解起來比較簡單,教師可以基于文字進行引申,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將教材中的圖片轉(zhuǎn)為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的場景,在大雪紛飛的場景中,墻角有幾枝梅花開得正艷,通過畫面感的渲染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過畫面去感受花與雪的對抗,而在后兩句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想象:既然有花,那么花香會不會也隨之而來?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的方式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全文有更多的理解,感受到大雪紛飛的場景中幾枝梅花開得正艷,花香四溢,一點兒也不受大雪的影響。通過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方法實現(xiàn)內(nèi)容的展示,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插上想象的翅膀要求教師要利用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構(gòu)建立體化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場景中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實現(xiàn)文字的理解與學習。
品讀背誦是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古詩詞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包括古詩詞的思想、意境和文字應用等,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著力于品讀基礎上的背誦,不要求學生對每一句、每一個詞都充分了解,而是需要背誦出來,在未來的學習中進行應用和再學習即可。
以《小兒垂釣》為例,這首古詩詞描寫的是釣魚的場景,但對學生來講,“釣魚”這一活動比較陌生,很多學生只是從電視、電影中看過釣魚,但對釣魚沒有足夠的認識,很難理解垂釣的場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兩個內(nèi)容:①熟讀和品讀。在這一要求下,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快速完成詞語的學習,掌握詞語并理解大致的含義,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蓬頭稚子”,什么是“莓苔草映”,通過品讀的方式加強對內(nèi)容的認識和了解,通過熟讀的方式快速理解文章的大致含義;②熟練背誦則是在學生無法完成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快速進行背誦,通過背誦作為自身積累的一部分,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背誦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進行快速熟記,而“日積月累”的章節(jié)設計也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儲備而設計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古詩詞的背誦和閱讀。對于低段學生來講,背誦是學生應具備的基礎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背誦古詩詞的習慣,形成遇到古詩詞必背誦的思維和意識。
小學生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通過傳統(tǒng)文化與古詩詞教學相結(jié)合,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化的感知,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將古詩詞與文化相融合,利用經(jīng)典誦讀等多個場合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初步感知文化內(nèi)涵。
以《登廬山瀑布》為例,學生對于宏大的場面和豐富的想象很難理解,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里的“銀河”學生都不懂是什么,很難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銀河是什么、銀河在中國古代有哪些描述等。通過“科普+文化滲透”的方式進行引導,如銀河,我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在多個古詩詞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通過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實現(xiàn)有效指導??傊?,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解讀,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了解更多古詩中的文化,實現(xiàn)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理解和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低段學生古詩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積極從課本內(nèi)容入手進行引導和滲透,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古詩詞學習任務,形成古詩詞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