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立
(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采用綱要式敘事方式敘述歷史,內容全面,言簡意賅,但許多史實點到即止,有學者稱其為“綱要體”。深度教學是讓學生深度參與教學過程且深刻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在《綱要》中,不少課程的知識體量比較大,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如何避免蜻蜓點水式的淺層教學,實施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的深度教學,值得教師深入探討。
《綱要》的課程知識體量大,但課堂時間有限,課程與時間的沖突成為“綱要體”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新常態(tài)。由于授課時間緊張,不少教師便以知識結論教授為主開展教學,點到即止。這使歷史課堂少了探究和思考的過程。然而,《綱要》所涉內容,初中教材大部分均有所提及,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教學,其實就是對初中知識的重復,實質上是淺層教學,不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深度教學必須根植于學生的深度學習,高中歷史教學如不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深度學習必然是無本之木,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成為空中樓閣。如何化解“綱要體”背景下的時間沖突難題?提綱挈領、清晰淬煉每一課的內容主旨,架構歷史知識體系,讓課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推動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應是教師每一堂課的“必修內容”。
深度教學提倡體驗式教學,因此,教師不應讓內容主旨的淬煉成為教師的“獨角戲”,而應由師生合作完成,體現(xiàn)師生的互動。讓學生體驗淬煉內容主旨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習真正發(fā)生。以“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課為例,本課有四個子目,涉及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北宋中期的統(tǒng)治危機及應對,宋與遼、西夏、金的關系等。其中,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北宋王安石變法均是比較復雜的歷史事件。如此大的知識體量,淬煉內容主旨已成必需。深度教學以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為目標,并不提倡學習內容的專業(yè)化,因此,內容主旨的淬煉需要建立在學生的真實理解能力上。為此,教師必須重視提升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引導學生養(yǎng)成分析自身學情的習慣。以本課為例,除王安石變法內容外,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宋與遼、西夏、金的關系中均有所涉及,學生已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初步嘗試淬煉內容主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不同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調整主旨內容。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與學生交流互動,將主旨確定為“宋朝政治制度的重塑與利弊”,并以此來梳理四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將在本課中具有基礎地位的“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確定為重點,依據(jù)學情將王安石變法確定為難點,決定略講宋與遼、西夏、金的關系。師生清晰淬煉內容主旨,能宏觀把握教材內容,突出主次,讓學習時間更為充裕,為深度教學奠定了基礎[1]。
深度教學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目標,其教學安排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轉化展開。在“綱要體”背景下,正文內容言簡意賅、點到即止,要想通過解讀正文,實現(xiàn)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轉化無疑是困難的。從深度教學的角度看,相較于正文,《綱要》中形式多樣的功能欄目更有利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毒V要》中的功能欄目包含學習聚焦、史料閱讀、學思之窗、思考點、探究與拓展、示意圖、形勢圖等,教學素材豐富,這些素材不應是教學的“邊角料”,教師可以大膽轉換視角,以它們?yōu)椤爸鞑恕保越滩恼臑橹R背景,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以“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課為例,在探究宋初政治制度的重塑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課堂活動,要求學生模擬“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分別畫出秦漢、隋唐兩個時期的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并自主選取一個時段說明該時期中央行政制度的變化。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梳理和建構,提升學生敘述、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旨在提升學生在特定時空框架中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探究宋初政治制度重塑的影響時,筆者圍繞“學思之窗”與“問題探究”兩個功能欄目提供的史料設計了兩個問題:(1)結合所學說明蘇洵、范祖禹、葉適評論北宋政治制度言論的史料價值。(2)選取上述歷史人物評論北宋政治制度的任一言論進行評述。第一個設問旨在提升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第二個設問旨在提升學生評析歷史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此問題的設計上,筆者特意對問題進行了限定,只要求選取一則言論進行評述,學生不管選取哪一觀點進行評述均需掌握客觀評述觀點的方法,全面了解北宋政治制度變革的利弊,這樣便可避免重復相似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效率。上述教學設計均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展開,重點探究北宋政治制度的變動及其利弊。從教學實踐看,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高,積極思考,踴躍回答,真正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
深度教學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熬V要體”背景下,知識體量大,思維密度也大,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打造思維靈動的歷史課堂?設問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對學習思維層次的關懷可以通過分層設問來實現(xiàn)。個人認為,分層設問要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一是針對教學內容的分層,能通過設問清晰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梳理。如結合所學知識,從“權”“錢”“兵”三個角度說明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這樣的設問主要指向知識的梳理,可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系統(tǒng)性思維。二是難度的分層,通過梯度問題的設置提升思維的品質。前文所述,在探究宋初政治制度重塑的影響時,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盡管兩個設問都指向素養(yǎng)培養(yǎng),但還是有明顯的難度梯度。第一個問題只需要了解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相關知識即可解決,可讓學生有成功解決問題的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既能洞悉觀點,還能提出自己的主張,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念,這樣的梯度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在分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時,筆者也設置了兩個有明顯梯度的問題:(1)有學者認為,北宋中期的危機可以用“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來概括,請結合教材內容,說明“三冗”“兩積”的內涵。(2)有學者認為,以綜合國力的標準衡量,北宋不存在“積貧、積弱”問題,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第一個問題指向淺層的認知目標,盡管教材未出現(xiàn)“三冗”“兩積”的概念,但仔細閱讀教材內容都能回答。第二個問題是開放性問題,指向發(fā)散思維,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此外,因課堂時間有限,為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教師對難度較高的設問要有把控,密度不宜太大,分層也不宜過多??傊ㄟ^分層設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做法同樣適用于“綱要體”背景下的深度教學。
綜上所述,“綱要體”背景下歷史學科的深度教學要立足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宏觀處著眼,突出主次,巧妙運用,整合教材資源,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為學生打造線索清晰、思維靈動的歷史課堂,推動學生真正走向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