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財
(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岳陽 414000)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教師的培養(yǎng)帶給師范院校一定的壓力,特別是在體育教育專業(yè)建設上。長期的體育教育的發(fā)展困局,使得優(yōu)質人才的補充顯得至關重要。為此,師范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開始傾向于實踐能力的強化上,不斷探索實習模式,想要以這樣的方式為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但從實踐結果看,實習模式與現代教育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問題,要依托“互聯網+工作坊”,讓體育教育專業(yè)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得到構建,以此來培養(yǎng)更多優(yōu)質的體育教育師資人才。
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由華南師范大學提出,屬于一種多學科的混合編隊實習模式,得到廣泛推廣和大范圍的認可。據不完全統計,自該模式提出之后,先后有150余所院校在采用該模式開展實習[1]。在當時,該模式有其自身顯著優(yōu)勢,表現為實習生實習過程的自我管理、學科之間的互動溝通、雙向補充等。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該模式的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華南師范大學嘗試對實習模式進行優(yōu)化,在經過反復討論和研制后,2016年正式啟動實施混合式教育實習新模式,基于Moodle平臺,融合“互聯網+工作坊”的模式,打造了全新的工作坊,以交互性、全面性、靈活性的特征得到快速普及,優(yōu)勢明顯[2]。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實習模式,對其創(chuàng)新點進行歸納。其一,模式新。圍繞Moodle平臺展開,依托“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捷性優(yōu)勢,形成了五結合實習指導新模式,打破了線上線下、研討實習和分散實習、各階段教師指導、引領同伴互助、預設指導與問題驅動制約,使得混合式教育實習平臺更完善;其二,機制新。該實習模式,并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更是一種以工作坊機制為核心的成長生態(tài)框架,該工作坊的框架中,強調與教師共同成長,發(fā)揮出工作坊內各個基礎資源的力量,在協同共同體當中,營造一個全新的學習家園;其三,平臺新?!盎ヂ摼W+工作坊”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平臺,無論是平臺的拓展性還是包容性,原本的實習模式顯然無法比擬。依托這一新平臺,能發(fā)揮出顯著的優(yōu)勢和效果[3]。
全新的實習模式,對師范生的成長有顯著價值。從該模式的實施周期來看,已經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從未來教育的發(fā)展看,該模式的前景廣闊。其一,該實習模式提供了一個標準樣板,讓教育師范生實踐能力得到強化。未來有關于師范生的培養(yǎng)工作,可以依托該實習模式的支撐和基本培養(yǎng)路徑不斷探索新方向。其二,打造學習共同體?;旌鲜浇逃龑嵙暷J较?,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實習生打造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共同進步,共同成長,響應未來教育發(fā)展新需要;其三,拓展師范生的成長空間。依托工作坊的具體內容,讓該實習平臺成為師范生的成長記錄平臺,在該空間中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回顧自己的成長[4]。
在“互聯網+”基礎的支撐下,教育實習工作坊的平臺得到有效拓展。形成了學科教學工作坊、班級管理工作坊和通識能力綜合指導工作坊。不同的工作坊側重點不同,涉及的資源傾向也有明顯差異。以學科教學工作坊為例,強調圍繞體育學科作為創(chuàng)新與實踐工作。又如班級管理工作坊強調對班級的管理和學生心理輔導,具體包括班級管理閱讀、班級活動策劃和學生思想教育。在該平臺之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實習資源,在資源整合的背后是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這樣,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可以在平臺之上實時“充電”,提升自我的教育實踐能力[5]。
“互聯網+工作坊”本身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師作為坊主,要不斷打造協同一體的高質量團隊。如形成協同發(fā)展聯盟,發(fā)揮出坊主的自身優(yōu)勢,邀請一批優(yōu)質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名師等加入到協同發(fā)展聯盟,并與各中小學開展相應的合作,吸引更多教師加入到聯盟中來。對于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師范實習生而言,優(yōu)質師資協同團隊的形成有顯著作用,可以在工作坊當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使得自我綜合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6]。
“互聯網+工作坊”的形成不單單是一個平臺,更提供了一整套的系統指導方案。對于師范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yè)而言,實習的過程需要做好科學指導,確保師范生對自身的教育能力有一個充分認知。在工作坊當中形成了實習前期、實習中期和實習后期的科學記錄功能,按照師范生的需要提供更多指導支持,針對共性和個性問題給出指導意見。整個過程中師生的操作問題、技術支持和相關活動的展開都有明確方案的支持,確保整個實習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更完整,實習空間更廣闊[7]。在該平臺之上,體教專業(yè)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為師范生提供全方位指導,讓教育實習有序展開。
“互聯網+工作坊”的平臺搭建讓傳統的實習空間得到拓展,對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而言,作為未來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實習過程來強化自身綜合素養(yǎng)?!肮ぷ鞣弧钡钠脚_框架,形成了五結合模式,多元的指導方案的整合,讓傳統的實習空間得到延伸。如采取預設指導和問題驅動相結合的模式,滿足師范生的基本需要,主動融入其中,獲得良好的實習體驗。實習指導方式的選擇既要讓師范生樂于接受,也要以教育價值的強化為前提和基礎。
對于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而言,實習模式的有效與否需要立體評價來提供支持。當前的實習模式的評價框架和評價體系,顯然很難發(fā)揮作用。為此,要依托“互聯網+工作坊”的新空間的營造,搭建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新模式,對師范生的實習全過程作出科學評價,讓多元評價直接反映出師范生的實習成果,為實踐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8]。
“互聯網+工作坊”視角下體育教育專業(yè)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的實施已經在師范院校不斷推進,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傳統的實習框架被取代。相比于師范院校傳統的實習模式和實習框架,“互聯網+工作坊”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可拓展性較強,讓實習空間得到延伸;其二,師范生的實習體驗感更好。師范生未來面對的是體育教育工作,良好的實習體驗,讓這一群體可以接觸新理念、探索新教育模式,為未來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其三,為師范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助力。在傳統的師范院校的教育框架中,實習環(huán)節(jié)是難點所在。該研究提到的實習模式,讓傳統的實習空間得到延伸,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強化??傊?,全新的實習模式的搭建彌補了師范院校在實習模式上的不足,為優(yōu)質師范生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對“互聯網+工作坊”視域下體教專業(yè)混合式教育實習模式進行全面分析后可知,該模式在師范院校的優(yōu)質人才培養(yǎng)中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效,該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yè)實踐中的應用,為體育教育師范生帶來全新的實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