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倩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錦城第四初級中學 浙江 杭州 311300)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要求】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②不得寫成詩歌;③不能抄襲、套作。
上面這份中考作文要求,每個學生與語文老師一定非常熟悉。其中第三條“不得抄襲、套作”更是閱卷老師批閱作文的一個重要指標?!俺u”與“套作”意味著不誠實,只能得書寫分??蛇@一條要求也讓有些同學誤認為,看記別人的優(yōu)美表達似乎不太有必要了,讀了記了也沒用,用別人的就是“抄”了。仿借會不會適得其反,得低分呢?事實上,模仿與借鑒一直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方法。如黛玉教香菱寫詩,先讀后仿,逐漸進步。班杜拉的社會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模仿學習一直是人類孩童習得某項技能的重要方式。一些學者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多數(shù)老師肯定“范文”在寫作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可見寫作教學“仿”依舊要“仿”,“借”依舊要“借”,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著老師教得很吃力很用心,而學生的作文水平卻沒有太大的提高的情況,問題根源究竟在哪?筆者一度很迷惑,后來經過一系列的實踐與思考明白,原來是“借”的方式與內容沒有落實到位。運用恰切的方式教學生怎么“借”,“借”什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表達技巧與行文水平。
“同伴例文”指的是從班級學生中選擇的、具有代表性表達的一些文章。一般為4-6篇為宜,風格或相同或差異明顯,經過修改之后能夠供學生學習模仿寫作的對象。廣義概念上說,也包括歷年的各地市的滿分作文。
“借”并非直接抄襲套用他人文章,教師需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易于“借用”的亮點,模仿借鑒,有效地運動到自己的寫作中,內化為自己的一種寫作技法與需要。
3.1 例文選擇。例文的選擇是一個前提條件,往年研究的相關課題文章經常圍繞“同伴互評”“同伴反饋”進行深入探討,而精選同伴例文也是基于此的一個變式,只是評價方式轉為由外而內。例文該如何選擇呢?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3.1.1 擇優(yōu)而選。每次作文訓練的內容需有所側重,備課組可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情況進行商議決定練的文題。訓練之前精心挑選上次訓練當中較好的文章進行排版,打成電子稿發(fā)放給學生閱讀。選擇的標準主要按照中考語文作文評分標準的一類卷標準選擇。如:中心突出,情感真摯,思路清晰,結構完整或精美,語言生動等等,可以是綜合性的美文,也可為某一方面特別突出的文章。
但如果在此次訓練中,學生普遍有困惑,則通過其他方式尋找合適的例文進行展示分析,“合適”的標準基于兩點:一為學生在訓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同伴例文沒有解決這樣的問題;二為文章比較貼合學生的視角,短小精悍,適合模仿。
3.1.2 擇適而選。“適”為合適之意,合適是基于教學需要,為了達成此次寫作的教學目標所選擇的例子,這篇例文可能從整篇來看并不出彩,但在某一個方面是適合的、較為別致的文章。還可以是在寫作過程中有一定問題需要學生發(fā)現(xiàn)修改的文章,也可作為例文使用。
3.1.3 美文巧現(xiàn)。學生例文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會一樣,筆者采用的主要有兩種方式:平時訓練產生例文,以電子稿的方式呈現(xiàn),前次作文在經過篩選修改后組合編排成講義,在下一次寫作前讓學生當堂閱讀,討論交流;第二種方式,所有選作積累下來,三年編輯成冊,人手一份,留作紀念,部分文章還建議學生投稿。
3.2 例文巧“借”。
3.2.1 借思變化,使情感順暢。思路指行文的線索,它是每個人思想前進的方向、脈絡、道路。寫作時若思路順暢,則文思泉涌,水到渠成。若思路不順,則行文如擠牙膏,純?yōu)闇愖?,讀來味同嚼蠟。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時經常會出現(xiàn)思路不清晰的情況,常常東寫一點,西寫一點,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毫無內在邏輯,行文混亂、無趣。筆者所做,便是教他們借別人思路,行自己之文。
(1)情有梯度,注重變化。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敘事類文章,無法寫得出彩生動,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情感變化極不自然。而優(yōu)秀的文章往往會有情感變化的梯度,一步一步合理順暢,層次鮮明。比如下面這篇例文:
不該錯過的風景
303 王湛
“湛,要和我們一起去走走嗎?”幾個同學興奮地問道?!安弧本芙^的話還未說出口,她們就強行把我拉走了。
幾位好友帶著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穿梭著。此刻我的心中是有些苦惱的,往常的我現(xiàn)在應該在教室里做著老師布置的中午作業(yè),……
……
或許是受花香的影響,我一開始的苦惱已消散了大半……
我跟在同學身后慢慢走著,……欣賞著這些我所熟悉卻又陌生的風景。
好像有好久沒好好看過校園了?!擅看?,在路經這些身邊的景色時,我不是在想著快點把作業(yè)完成,就是在感慨時間的匆匆……
當我們朝著目標奔跑的時候,其實不必那么急著向前走,停下來,看一看,還有很多美景就在你的身旁。慢慢走,別錯過沿途的風景。
文章由開頭“不樂意”到“煩惱消失大半”再到“欣然賞景”,最后“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情感真摯,變化自然,層次清晰,不知不覺中,讀者受其感染,跟隨著小作者漸漸開懷。
經過這篇例文的學習,接下來現(xiàn)場作文大賽中,一些同學便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情感變化這個問題。比如蔣貝樂同學的《在嘗試中成長》:
“小樂,快來呀,一直待在沙灘上有什么意思,水里好玩多了?!眿寢尩穆曇魪谋趟{的海水當中傳來,撩動了我的心弦?!疫B忙搖搖頭,表示我的不情愿。(開頭因不會游泳不愿嘗試下水。)
突然之間,天旋地轉,我猝不及防地跌進了海水之中,然后被一只手拉進了深水區(qū),腳碰觸不到任何東西,還被突如起來的浪花嗆了好幾口咸咸的海水,……好不容易緩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剛剛拉我下水的竟然是媽媽,我略帶埋怨地對媽媽說……(被媽媽強行拉下水游泳,不適加埋怨責備。)
好吧,既然媽媽這么說了,我就試著相信她,做一點嘗試吧……
(媽媽嚴肅而又有安全感的話語,“我”開始愿意嘗試。)
多次嘗試之后,我總算是學會了一點點,哈,游泳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嘗試后感受到喜悅。)
講完例文的第三天,學校便開展了現(xiàn)場作文比賽,這篇文章“仿”的痕跡還是看得出來的,“借鑒”了前面同學展開思路的方法,并非照搬套用,加入了自己的經歷思考,情感有了梯度,過渡自然,同樣也能抒發(fā)真情實感,感染別人。
(2)評有抑揚,巧妙寫人。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之所以感人,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寫作技法便是“先抑后揚”。寫人、事、物的過程中,如若“一贊到底”或“一貶到低”皆過于單調,無法給讀者以沖擊力,“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多的作家強調寫作中的“蓄勢”。前面的曲解與嘲諷往往為后面的肯定贊美做鋪墊,前后形成鮮明對比,給讀者以深刻印象。
上完《阿長與山海經》后,筆者指導了學生第一次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寫人,但可能指導方式并未到位,加上課文本身離學生相對較遠,學生的習作并不是很亮眼,于是又選了這篇例文:
一個橘色的身影就在不遠處,我猛按車鈴,她卻如沒聽到一般……也許是動靜太大,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了倒在地上的我,連忙放下掃把,拍拍手上的灰塵向我伸出了手,……可我卻不領她的情,心里嘀咕著:我明明按了車鈴,你卻裝作聽不見,現(xiàn)在又對我伸出手,是什么意思???我避開她的手……自那以后,那位環(huán)衛(wèi)工人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心里對她有了些許怨恨。
不久之后……
……
那個環(huán)衛(wèi)工人沒在掃地而是背對著我的方向蹲著。
……她不時伸出手撫摸著那些貓們,整個人平添了幾分溫柔。
后來聽母親無意間說起這個環(huán)衛(wèi)工人,她,是一位聾啞人,老家在偏僻的山里,家里也沒什么其他人了……我心上仿佛壓了一塊巨石,沉沉的,原先的怨恨頃刻間煙消云散,涌上了莫名的歉疚。
那抹橘色的身影依舊日復一日地守在那個路口,日復一日地清掃著道路,猶如一束平凡而又亮眼的光,照亮我的生命……
704祝熔《那抹橘色的光》節(jié)選
這篇文章選材離學生較近,上學路上初遇環(huán)衛(wèi)工人,不知她是聾啞人,為防止撞上她,小作者摔倒在地,心生“怨恨”;偶然機會再遇此人,發(fā)現(xiàn)了她的善良,雖未言明,但已逐漸轉變看法;第三次聽母親說起,才知她為何不躲避“我”自行車,“心生歉疚”。小作者先抑后揚,前文的誤解為后文的“贊揚”“理解”做好鋪墊,使情節(jié)一波三折,人物形象變得豐滿,思路流暢,情真意切。
這篇例文的呈現(xiàn)與解讀,學生們思路明顯順暢了很多,他們紛紛選了身邊人進行描摹,不乏佳作。
鄰家有一個老爺爺,……但卻讓人感覺他整個人都是怪里怪氣的。
起初,讓我們感到怪的是他的服裝……
他很少跟人打交道,……只要他一來,我們就全跑了,因為他怪得讓我們害怕。
他的怪,還表現(xiàn)在他家具的擺放……
怪老頭給我們吃糖,和我們對弈,帶我們玩游戲,出去吃燒烤,去釣魚,去領略世界的五彩繽紛……
怪老頭雖然走了,但他的怪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永遠愛著這位“怪老頭”。
——704 黃濤《怪老頭》
這篇習作,先寫了鄰家老頭的“怪”,奇裝異服、寡言少語、家具奇特擺設等皆讓小伙伴們害怕??山涍^相處發(fā)現(xiàn),老頭和藹可親,大方善良,惹人喜愛,后來離開了這群小友。黃濤同學先鋪排了老頭不討喜的一面,誤解順理成章,可愈處久愈感受對方心靈美好,離開的不舍油然而生,寫作此文寄托懷念。“欲揚先抑”,仿得不露痕跡,全文深切感人。
情感一波三折,寫人物先抑后揚,這些技法在身邊同學例文中變得具體可感,讓學生有效學習運用,真正化作自身所得。
3.2.2 借物喻人,使情有依托。學生在寫人的文章中,習慣的思維方式是,先取一個類似“我的爺爺(奶奶、爸爸或媽媽)”這樣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題目,行文中,寫上關于這位親人的二三事,再表達對他(她)的愛。
比如筆者班里有位張浩同學初稿《我的爺爺》,扣住“懷念爺爺”寫了記憶中關于爺爺?shù)亩拢攸c寫了“與爺爺搶遙控器”和“爺爺去世”兩件事,行文與立意中規(guī)中矩,除了“懷念”中帶著“歉疚”之外,并沒有更深層次挖掘;習作中“自我定位”依舊較為幼稚,停留于“大班與爺爺搶遙控器”這樣的須受呵護的角色,與現(xiàn)實中已成初中生的定位不符。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習作中較為普遍。
在接下來訓練寫人寫作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讀了幾篇例文,其中一篇如下:
爺爺如棋
這是一顆破碎而又蒼老的棋子,它的身上飽受了歲月的痕跡,就像經受寒流洗刷——既脆弱且頑強。
他也是一顆有著故事的棋子。我的爺爺特別喜歡下象棋,……
“將軍!”
唉,和爺爺下棋的可不就是我嗎,又輸了,看來我還是學藝不精,才不到二十分鐘就敗下陣來,……
可這一局又一局都成了我美好的回憶,一幕又一幕的景象還歷歷在目。爺爺因掛念鄉(xiāng)下的菜地,又回老家了,……
我已經好久沒見過爺爺了。
……
我便邀請爺爺陪我下一盤棋,爺爺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最終我還是輸了,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覺得很開心,可能是又見爺爺
“寶刀未老”吧,下棋還是那么仔細,步步為營,這是不是就像走人生的道路,……
爺爺像那一顆破碎而又蒼老的棋子一樣漸漸老了,但又何嘗不是新添了些許滋味呢!
習作將爺爺比作“一顆棋子”,借物喻人,重點懷念了“與爺爺下棋”這樣一件事,“粗糙的手”“端著茶杯”“時不時喝上一口”“爬上皺紋”等細節(jié)生動形象,一個愛茶亦愛思考的蒼老爺爺躍然紙上。兩次下棋情感各有不同,既感懷爺爺老去,又體現(xiàn)自己對爺爺?shù)男奶郏Y尾立意又提升至“腳踏實地”方能創(chuàng)造幸福,爺爺“人老思不老”這樣的高度,情感豐富真摯,不失好文。課堂中我一一帶著學生分析了類似的幾篇例文,再布置當堂寫作“身邊的他”,以下是前面那位張浩同學的當堂修改之作:
爺爺泡的茶
“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星期六,無聊的我像往常一樣聽著歌,……這樣的歌,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爺爺……
那年,年幼無知的我在跟著博學多才的爺爺學下棋,……他見我總是舉棋不定,于是趁我專心在棋盤上的時候去泡了一壺茶?!?/p>
等舉棋不定的我下好那一步棋時,爺爺已經在細細品茶了,他一臉享受的樣子,看來已經沉浸在茶的美味中了……
唉,我又輸了,真不甘心?!?/p>
……我問,爺爺為何愛喝茶,爺爺說這是一味好茶,好棋配好茶,萬事如意,余韻悠長。那時我也知道世上沒有什么事是萬事如意的,爺爺所說,無非是人就像泉水一樣,你不甘甜,不清澈,泡不了好茶,成不了大器,同樣茶葉不純正,也泡不了好茶……
“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陸羽泡的茶,聽說名和利比不來……”我聽著歌想著爺爺和他泡的茶,現(xiàn)在再回味,一切似乎太遲了……
這篇文章張浩同學依舊寫了“我的爺爺”,但這次仿照了《爺爺如棋》的“借物喻人”的技法,抓住“茶”進行展開,懷念與爺爺下棋的往事,將“下棋”融入“喝茶”的場景。但不同與例文的是,“茶”在這篇文章中成了主體。開頭段與結尾作了呼應,情感除了“懷念”之外,還借“泡茶”抒發(fā)“唯保本心方能成就”的感悟,立意深刻。這次仿作較第一次寫《我的爺爺》進步很大。
除去這篇,班里還有一些同學都巧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使行文流暢,立意深刻。如莊涵同學《竹椅》:
一縷晚霞射入窄小的院子,秋風吹得樹葉瑟瑟發(fā)抖,夕陽下,那院子角落的
一把微微發(fā)黃的竹椅,顯得格外耀眼。
這里是二媽媽的家……
還有像其他同學的《祖父的花茶人生》《飛舞的木蝴蝶》《落葉·母親》等文,都運用了這種寫作技巧,這里不再一一例舉。
3.2.3 借景抒情,使情有深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無論是昔人論詩還是現(xiàn)在學生寫作,“景語”與“情語”無法融合問題還是存在的。有些作文的景物描寫,純粹為了寫景而寫景,與情感分割開,無法打動別人。課本中情境交融范例有很多,但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高度,借鑒起來較為困難,為此,我在學生優(yōu)秀作品中做了以下梳理:
(1)開頭渲染氛圍。陽光透射過云層,將溫暖普照大地。光暈散落在枝椏中,從樹叢中瀉下斑駁的暖意,小花貓正追著黃蝶,奶奶倚著木椅織著毛衣,陽光甚好。
204楊芮《曚昽暖陽中的感動》
例文抓住“溫暖”這一季節(jié)與情感特征,以景引入,“陽光”“斑駁暖意”“追著黃蝶的小花貓”“倚著木椅”,所有一切,溫馨美好,環(huán)境渲染了和諧動人的氛圍,為下文寫事抒情服務。
又是秋天,我站在窗邊,聽著雨拍打窗檐的聲音,心中又是一片蕪雜,空落落的,不禁憶起了從前,憶起了陪伴我度過整個童年的人——爺爺。
201樓一欣《飛舞的木蝴蝶》
仿作取了“秋天”,“雨打窗檐”“一片蕪雜”這些場景,寫出了小作者此刻對爺爺?shù)乃寄?,這份思念沉重而痛苦,全文的情感基調由此奠定,為后文爺爺去世做了鋪墊。
(2)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一個分岔路口,我停了下來,在猶豫哪一條才是正確的路,最后一蹬自行車,選擇了往左邊騎去。
道路兩邊栽著一列列不知名的樹木,落葉滿地,染紅了道路,我不自覺地被這片美景吸引了,卻沒注意到前方的人,忽地向左一看,一個橘色的身影就在不遠處……
104祝熔《那抹橘色的光》
例文中描寫環(huán)境一句,寫出了秋天“道路上”“樹木整齊”“落葉滿地”的美景,美麗的秋景吸引了作者的眼球,注意力一分散,為躲避路人摔倒了,情節(jié)過渡自然,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都與此景此事相關。
我順著馬路,在拐彎的那一剎那,眼睛下意識地往前盯著那一幢泛著微黃燈光的小樓。一個黑色的身影擋住了本來應該自由散落的燈光,他伸長了脖子,左右踱步,好像在尋找著什么……
102邵一童《轉角的守候》
仿作寫回家路上看著“泛著微黃燈光的”家里的“小樓”,順著景的描寫看到了“外公”溫暖的“守候”,景為敘事服務,為情而生,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使情感自然過渡。描寫精彩形象,自然引起讀者的共鳴。
(3)結尾以景結情。母親眼中泛著淚光,我也終究忍不住,抱著母親就哭,這種哭不似幼童般大聲嚎啕,而是默默留下驕傲的淚水。這時,一米陽光照進窗子里,很舒服,很溫暖。
202劉浙皖《脆弱后的溫暖》
例文中小作者經歷了失敗后的站起,終于取得成功,雨過天晴,結尾“陽光照進窗子”,風和日麗,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余韻悠長。
漫步在校園中,腦海中關于六年的時光,又涌了上來,那一點一滴的記憶,到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有多重要,小草、大樹、亭子、籃球架,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一切,也許存留的只剩這些……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天很藍,云很白。
104鐘文樂《留點記憶在心中》
仿作抒寫回憶,想到了學校那些熟悉的景,一切終將消逝,但“天”依舊“很藍”,“云”依舊“很白”,人生一段旅程的結束又是下一場旅行的開始,雖未言明,但景中有情,言盡意長。
3.2.4 借“架”立意,使情不偏離。曹雪芹提出,立意為一篇文章最“要緊”之事,是篇章的靈魂,“只有立意正確、深刻、新穎、集中,才能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來”。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拿到一個作文題目,總不知從何說起。剛開始,我一直以為問題出在學生沒有素材,但后來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才思枯竭并非在于素材,而在立意。學生潛在的“素材庫”的激活,先在于確定好中心與立意,而只有對題目進行深入思考才能明確中心。
(1)詳略得當,防止離題。寫作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剛開始總沒有東西可寫,為了湊夠相應字數(shù),鋪墊了一堆,寫著寫著思路打開,發(fā)現(xiàn)作文已過半,再寫突出主題的事件內容,一看作文紙已經寫不下去了,匆匆結尾。這樣的文章勢必頭重腳輕,中心不鮮明。
比如303班的章孝天同學的《不該錯過的風景》一文,本意想寫“散步偶遇路邊爬山虎,感受到身邊的美好”,結果先用了4個段落近300字寫了“早起過程”“路上汽車鳴笛感受”等與中心不太相關的事件,“爬山虎”出場已經是文章后半部分。結果對文章重點爬山虎的美,只能輕描淡寫,最后得出的感受也是莫名其妙。文章因詳略安排不當,主題無法突出。
面批過程中,我針對性地給他看了幾篇例文,如前面例舉過的王湛同學的題材相近例文《不可錯過的風景》,開頭的開門見山,中間的情感變化,還提到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立意的方法。章孝天同學做了認真修改,開頭進行了刪除,中間加了描繪,文章進步很大。
對能表現(xiàn)文章中心的事件進行詳寫,筆墨充分,大肆鋪排,反復渲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便于抒發(fā)情感;對與中心內容關系較小的素材,則選擇略寫,起到為中心服務,交代清楚即可。
(2)搭好框架,學會點題。當然,除卻詳略安排之外,學生很容易犯的錯還在不會點題。有些學生寫文章,從頭到腳都不會出現(xiàn)文題中出現(xiàn)的“關鍵字”或“關鍵詞的近義詞”,顧左右言他,等寫完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偏題了。教師應教學生搭作文框架,開篇與結尾學會點題,做到首尾呼應,突出文章的中心。
第一種,直接點題。學生在文章首尾直接出現(xiàn)題目與中心的“關鍵詞”。
例文《不該錯過的風景》開頭:不知從何時起,家鄉(xiāng)的那條小路已很久未去涉足,記憶猶在,卻已封存,溫暖的樂曲猶如一把古老的鑰匙,帶著我重拾那片快樂而又憂傷的回憶。
結尾:再見了,家鄉(xiāng)的小路。再見了,心上的那片不該錯過的風景。
開頭與結尾皆出現(xiàn)了關鍵字眼“家鄉(xiāng)的小路”,結尾直接點明“家鄉(xiāng)那條小路”是“我心上的那片不該錯過的風景”。
仿文開頭:時光飛逝,為了跟上新時代的快節(jié)奏,我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匆匆地埋頭行走著,即使被絆倒,也只能努力爬起,執(zhí)念地向前走,一味地向前走。
結尾:或許那份純真已被塵封,因為我需重新踏上旅途,匆匆上路。
但每次的回首,我總能覓到失落已久的童真——那是世界上彌足珍貴的東西。
時光已逝,但人生的列車還在前行,無法待我們慢慢回憶。只望那份童真化為我們在漫漫長途中前進的力量。
103 陳書宜《覓童真》
開頭暗示“童真”已逝,結尾點明不可失落“童真”,緊緊扣住題目中的“童真”與“覓”二詞,立意深刻。
第二種,名文名事,升華主題。情到深處,直抒胸臆,水到渠成??捎袝r行文情感無法抒發(fā),就可以通過化用名人故事的形式或引用名句的形式點題,使主題升華,讓人眼前一亮。
例文:孤獨,疑惑,誰能聽見你心中的輕音?遙望未來,誰能與你共享眼前的精彩?彈一曲高山流水,波濤洶涌,響徹云霄,這便是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情,而人生又可得幾回知音?!也恢老麓文芊裨儆龅饺绱丝隙ㄎ艺J同我的“鐘子期”。
杭州中考高分例文《伯牙與子期》
例文緊緊圍繞話題“肯定”寫了“我”與“隊長”配合踢球收獲成功的故事,開頭借用歷史上有名知音“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緊扣“相互肯定”話題,首位呼應,主題鮮明。
仿文:再望一望小草,看一看自己腳下的路,莞爾一笑也好,茫然無措也罷,記得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告訴我們:森林里會分出兩條路,可惜不能同時去涉足,而當我們選擇了其中一條,必須知道路徑綿延無盡頭,難以再回返。
而我也選擇了自己的路?!滦〔荩瑸樽悦?。
203 蔡文駿《致小草》
仿文借“小草的選擇”來抒寫自己的志向,堅忍不拔,心存希望。結尾借用弗羅斯特的詩歌《未選擇的路》點明自己的決心,“一經選擇,便會勇往直前”,升華主題,增加了可讀性。
無論是文章的思路、情感,還是搭好框架、情感交融的技法,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通過例文模仿、借鑒的方式,提升寫作水平。
4.1 巧“借”同伴例文,提高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老師每次精心選擇與打印,對被選出當作例文的同學來說,鼓舞很大,寫作的積極性瞬間提高,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如303的張博飛、蔣貝樂,304王泓鈺等同學習作都拿來當成例文品讀講評,三年的訓練,他們先后在區(qū)寫作評比中獲獎,還有一些同學在學校現(xiàn)場作文大賽中取得很好成績。
其他同學的寫作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講作文的課往往是學生最專注的課。選擇同伴例文,能喚醒學生的寫作競爭意識。
4.2 巧“借”同伴例文,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類從兒童時就有模仿的天性,他們因模仿而獲得了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模仿范文,是學生由積累到內化、模仿到整合再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寫作活動,本身便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綜合呈現(xiàn)。學習、模仿、創(chuàng)新,這便是一個思維創(chuàng)造的過程。整個練、仿、改的過程,則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過程。久而久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任何知識他都可以仿照這個過程去習得并加以改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斷被激發(fā)出來,學習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4.3 巧“借”同伴例文,拓寬了學生的寫作視野。書籍是照亮人類前行的指路燈,人離開了閱讀,便如同魚離開了水源。閱讀對人類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語文學習,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閱讀能力的獲得過程;“仿”作的過程,是一個深入閱讀學習別人優(yōu)秀文字的過程。讀別人作品,本身就可以增加知識的廣度,作品本身又能呈現(xiàn)作者的閱讀面與對身邊事物的認識感悟,學生從作品中都能領會到,這又能進一步激發(fā)同學閱讀的積極性,你追我趕,在實踐中不斷加大知識儲備,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
給學生的是一瓢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指導學生寫作,對教師本身的業(yè)務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要求非常高,選擇供學生模仿學習的“范例”,需慎之又慎,細致到位。教師盡可能做到“授之以漁”,通過不斷積累強化,讓學生作文水平得到提升。
實踐中,“仿經典”與“仿同伴例文”二者并不矛盾,融合則效果更佳。對具備較強寫作能力的同學來說,大量閱讀經典與滿分作文,再加以“同伴例文”的仿借,成長更快;而對于寫作能力較低的同學,則更傾向于學仿“同伴例文”,可降低難度,更有實效。筆者認為,在實踐中范文來源與呈現(xiàn)時機應更多元化。這也是筆者需進一步思考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