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旭,耿慶文,周登芳,唐 玲,林寶山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700;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北京,100029;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100078)
中醫(yī)學稱腦卒中為中風,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疾『?,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半身不遂、突然昏迷、肢體活動不利、失語、眼口歪斜等癥狀,嚴重影響預后和患者生活質量。中風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的特點[1-2]。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中風患者存活率提高,但治療后患者會遺留諸多后遺癥,如偏癱、言語障礙、抑郁癥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下降[3-4],因此康復階段實施有效護理干預意義重大。中醫(yī)護理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調整機體陰陽平衡、補氣益血、疏經通絡,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本研究選取風痰阻絡型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中藥水罐治療肢體功能障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醫(yī)院收治的風痰阻絡型中風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標準,將病情急性發(fā)作,有全面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且在CT檢查下見有梗死病灶存定義為腦梗死急性期。②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病的診斷:病情急性發(fā)作,以精神萎靡、意識昏蒙、半身不遂、失語、偏癱、唇舌歪斜為主癥,以眩暈、頭痛、失神、共濟失調、喝水嗆逆為次癥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診斷標準,且為腦梗死急性期,中醫(yī)病證分型為風痰阻絡型;②患者肌力評定標準≥3級,且伴有單側或雙側肢體不利;③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衰竭、惡性腫瘤者;②年齡<50歲,或>80歲;③伴有皮膚過敏或潰爛現象者。
將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齡60~78歲,平均(69.26±2.10)歲。觀察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60~77歲,平均(69.54±2.3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基礎治療。治療期間,對照組給予病情觀察、飲食指導、環(huán)境清潔、康復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藥水罐治療。①穴位選擇:于患者肢體患側取穴。針對上肢不利者,穴位則主要選擇手陽明大腸經位置,將肩髃、曲池、合谷、臂臑等作為主穴;陽溪、手五里、手三里等則作為配穴。針對下肢不利者,則主要選擇豐隆、足三里等足陽明胃經處的穴位。針對半身不遂者,穴位則主要選擇取手、足陽明經的穴位。②中醫(yī)藥方選擇:中藥水罐治療的藥方主要由本院自主研發(fā),包括伸筋草、桃仁、桂枝、紅花、葛根等藥材,主要發(fā)揮鎮(zhèn)痛驅寒、通絡疏經的作用。③中藥水罐治療方法:將所有藥材放于專用熬煮鍋中煎煮30 min,然后取水療竹罐,將熬煮后的湯水倒入罐中,浸泡30 min后,再次煮沸,于2min后正式灌療。每次留罐時間維持在5~10min,每日1次(7:00-11:00),持續(xù)灌療14 d。④護理干預:水罐治療期間,耐心為患者講述水罐的原理和事項,強調拔罐后皮膚遺留的罐狀瘀斑為正?,F象,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擔憂。同時,拔罐治療期間還應對患者的神色、反應等進行觀察,一旦有頭暈、面色蒼白、惡心、四肢發(fā)涼、胸悶心悸、出冷汗、暈厥等不良事件發(fā)生,則立即移除水罐。如果移除水罐后患者皮膚有小水泡出現,告知患者不必擔心,等待一段時間后即可自行消失;若有大水泡出現,則立即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并在無菌注射器的作用下將泡水吸出,并以無菌敷料遮蓋,定期更換,避免感染。
1.3.1 干預效果評價:,結合患者具體癥狀,依據中醫(yī)證候積分自制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改善,且肌張力等級上升2級或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改善,肌張力等級提升1級;無效:臨床癥狀及肌張力均無改善。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
1.3.2 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腦卒中評分(NI?HSS)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分數高,代表神經缺損嚴重。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價患者運動功能,FMA得分越高,代表肢體功能好。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價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I評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3.3 生活質量評價:結合SF-36量表中活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4個維度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單項評分越高,代表對應的生活質量越高。
實施干預后2周評價效果,對照組總有效率80.00%(36/45),觀察組總有效率 97.78%(44/4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干預效果評價[n(%)]
實施干預后2周評價效果,觀察組FMA評分和BI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NIHSS、FMA和BI指數評分對比(± s) 分
表2 2組NIHSS、FMA和BI指數評分對比(± s) 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45 45 t P FMA 40.36±5.64 54.85±2.36 15.899<0.001 NIHSS 12.36±2.64 9.42±2.51 5.414<0.001 BI 42.32±3.56 52.45±1.20 18.088<0.001
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活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4個維度評分均高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生活質量評價(±s) 分
表3 2組生活質量評價(±s) 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45 45 t P活力52.32±8.54 75.23±5.32 15.275 0.002生理職能51.32±8.62 74.56±5.26 15.438 0.001情感職能52.36±8.41 76.32±5.41 16.073 0.004社會功能54.03±8.62 75.26±5.21 14.140 0.001
中醫(yī)認為中風主要受火、風、瘀、痰等因素影響,導致人體臟腑陰陽氣血虛損,陰陽失衡,氣血逆亂[5-6]。藥罐療法為經典中醫(yī)特色技術,是將相應中藥浸煮后倒入竹罐、木罐等器皿中,然后通過對相關穴位的吸附作用,使皮膚處于充血和瘀血狀,以促進藥物滲入,實現痛絡疏經、鎮(zhèn)痛消腫、散寒驅風、化瘀活血[7]。肩髃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刺激該穴位可達到疏通經脈、化痰順氣之效,對肢體不遂的改善作用明顯;曲池穴也歸屬手陽明大腸經,刺激該穴位可有解表清熱之效,對痹痛也有緩解;合谷穴能夠促進天部氣血的運動,有鎮(zhèn)痛、疏經通絡,清熱解毒之效;臂臑穴又能疏經通絡,順氣化痰,清熱的作用;陽溪穴能解毒清熱、疏經活絡;手五里穴能鎮(zhèn)痛化瘀,疏經脈;手三里穴可消腫鎮(zhèn)痛、疏經脈、順氣;豐隆穴能夠改善下肢痿痹。此外,在治療時,時間主要安排在7:00-11:00,原因在于此時人體氣血最旺,對脾胃的調節(jié)作用最強,治療后取得的氣血調節(jié)作用也更好。
本研究中,中藥水罐治療的藥物主要為伸筋草、桃仁、桂枝、紅花、葛根等藥材,其中的紅花與桃仁均有通絡活血作用;葛根、伸筋草又可鎮(zhèn)痛、行氣;桂枝可散寒溫經。對于風痰阻絡型中風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應主張綜合治療原則,將中藥與藥罐技術相結合,以中藥水罐方式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中藥水罐治療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此外,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價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中藥水罐治療,對改善治療期間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該論文探討了中藥水罐治療中風腦梗死急性期風痰阻絡型患者肢體活動不利的護理效果。將中藥與藥罐相結合,以中藥水罐方式進行,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的中醫(yī)護理體驗感提升,且操作簡單,方便易學,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