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 要 怎樣才能做到主動寫作?怎樣的作文才能感動作者,打動讀者?“精誠”二字很重要。本文將從人格的精誠、態(tài)度的精誠、寫作目的的精誠和寫作內(nèi)容的精誠四個方面,論述中學生作文中的“精誠”問題。
關(guān)鍵詞 中學生;作文;精誠
作文一直是大多數(shù)中學生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有的學生面對作文題目,腹中空空,心中戚戚,嘆少寫作素材;有的學生滿腹經(jīng)綸,卻抓頭撓耳,謂缺乏寫作方法;有的學生“得益”于作文“寶典”,背誦其中的詞句,作文時東拼西湊,終于粘補成一件“百家衣”,自認為華麗耀眼,殊不知早已與優(yōu)秀作文南轅北轍,走上了歧途。
作文,真的很難嗎?答案是肯定的。要不,古人怎么會“力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甚至“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那么,如何破解難題?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確,精誠可以開金石,況作文乎?愿我們的中學生,寫作文時牢記“精誠”二字。
一、 人格的“精誠”
明代的宋濂在其《文說贈王生黼》中說:“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辭,心之不和,而欲和其聲,是猶破缶而求合與官商,吹折葦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箭韶也,決不可致矣”,此言不無道理。在這個物欲橫流、復(fù)雜多變的時代,人心也是復(fù)雜多變的。如果忘記了清風白云,追逐朱門酒肉,又如何使得一片冰心在玉壺?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濯清漣而不妖?我們醉心于網(wǎng)絡(luò),流連于名牌,刺激了感官,富足了物質(zhì),卻完全冷落了內(nèi)心,貧瘠了精神。春天里,我們看不到楊柳依依的溫柔繾綣,細雨中,我們感受不到朝雨浥輕塵的清新;面對美善,我們是否俯首,面對丑惡,我們是否橫眉?我們喧鬧著,浮華著,忘記了固守心靈的寧靜純真,沒有了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的責任感,虛弱的靈魂再也唱不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當一切都變成了 “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時,“父愛”“母愛”便早已成了過時的神話。面對“感恩”“幸福”這種話題,誰又能記起父母的絲絲白發(fā)、老師的諄諄教導(dǎo)?于是,我們腦中沒有寫作的素材,便只能違心而論,大唱華麗空洞之詞。所以,我們說,要寫好作文,必要做好“精誠”之人。
二、 態(tài)度的“精誠”
有的同學自視甚高,認為作文可以一揮而就,忽略了平時的積累練習,結(jié)果真正動筆時,卻惶惶然了;有的同學干脆被作文打倒,一蹶不振,直接放棄了練習寫作文的行動;有的同學自作聰明,認為只要背范文、找套路、照搬書上的名人名言,便可以快速地造就華麗的篇章。從作文的性質(zhì)(學生作為練習所寫的文章)和古今經(jīng)驗來看,以上同學都缺乏“精誠”的態(tài)度。朱光潛在《寫作練習》中說:“許多學子對寫作不肯經(jīng)過漸進的基本訓(xùn)練,以為將來一動筆就會一鳴驚人,那只是妄想,雖天才也未必能做到?!标翱思乙舱f:“把寫作看成輕而易舉的人,永遠寫不出好文章來。”的確,我們不是謫仙人,做不到斗酒詩百篇,也不能單靠花間一壺酒就可以吐出半個盛唐。作文也不是快餐,不能貪圖速度和捷徑。要做好作文,就必須踏踏實實地掌握勤學苦練,學習觀察生活、積累材料、提煉主題、安排結(jié)構(gòu)、組織語言、潤色修改等作文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也只有經(jīng)過刻苦地練習,真正掌握了寫作文的方法,讓作文走進自己的心里,學生才能體味其中的樂趣,學會如何作文。我們的同學如果從態(tài)度上輕視了作文,或是被作文打倒,在心理上排斥作文,又怎能寫出好作文?我們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寫好作文,就應(yīng)具有“精誠”的作文態(tài)度。
三、 寫作目的“精誠”
很多同學從心理上根本不愿意寫作文,勉強寫作只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糊弄老師。還有一部分同學,完全抱著功利目的,企圖利用作文大賽中獲得的獎項敲開大學的校門。那么試問,如果高考取消了作文,我們是否會萬事大吉,自此與作文老死不相往來了呢?恐怕不然吧!孔子認為《詩經(jīng)》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作文又何嘗不是呢?我們可以“不平而鳴”,可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可以“為情而造文”??梢钥闯觯魑牟坏菚鴮懳覀儍?nèi)心喜怒哀樂之途,也是及時反映社會問題、聯(lián)系時代之徑,更是提高我們自身綜合素質(zhì)之法。那么,在寫作文之前,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為什么寫作?不純的目的必定導(dǎo)致痛苦的過程和失敗的結(jié)果。所以,“精誠”的目的是我們寫好作文的關(guān)鍵。
四、 寫作內(nèi)容的“精誠”
莊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也就是說,寫作文時要寫出真情實感,使內(nèi)容“精誠”,才能打動別人。如果我們只是為寫作文而寫作文,求快求奇,拔苗助長,又如何會有意識地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寫出充實生動的佳作?欲感動別人,必先感動自己。有的同學寫作文的過程便已經(jīng)痛苦不堪,寫出的文章連自己都覺得“慘不忍睹”,又如何忍心讓他人觀看?有的同學依靠自己背誦的華麗詞句,自鳴得意地粘出華美空洞的麗章,便認為大功告成。殊不知,這些華美的奇詞麗句,只是貼在作文上的彩色羽毛,烏鴉永遠也成不了鳳凰。為何,缺少鮮活的生命力和內(nèi)在的精神也。但是,只要我們寫出真情,即使是平凡的點滴,也足以脫穎而出,以樸實真摯的情感取勝。就像2019年西藏高考滿分作文《溫暖的眼神》,作者以樸素的筆墨,由老家的人在“竄田”時,對莊稼的深情注視,聯(lián)想到校園時光里老師對學生鼓勵、期許的眼神,再聯(lián)系傳統(tǒng)中國人的許多深情而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后再回到自己與友人的離別畫面,既貼近生活,真實細膩,又顯得語短情長,感人至深。
“竄田”的場景,常常將我的思緒拉回校園時光。身為農(nóng)家孩子,常年跟隨父母在田間地頭勞作,雖然承擔的只是些輕巧的活計,但對謀生的艱辛也深有感觸,“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止是課文里的知識,更是根植在骨血里的認知。幼時,父母常用一句諺語教育我:人哄地皮,田哄肚皮。意思是如果在耕種中偷懶,吃虧的最終是自己。我把這句諺語帶到了校園生活中,入學之初就立下了以求學跳出農(nóng)門的愿望,對待課業(yè)不敢有絲毫懈怠。學校課程緊張,特別是在高中時,升學壓力大,晚自習是家常便飯。上晚自習時,同學們埋首做題,教室寂靜如秋收前的田野,輕微的翻書聲和筆尖劃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氣氛凝重而緊張。值守自習的老師,有時在桌前批改作業(yè),有時在過道間輕輕走動。不止一次,做題累了,我從堆積如山的習題本中抬起頭,如果正巧遇見老師的眼神,他會對我微微一笑,眼神中有濃濃的鼓勵和期許——那目光,多像父母在注視親手耕種的莊稼,注視自己正在成長的孩子呀。
上天以其鬼斧神工為我們創(chuàng)作了各種美,我們卻永遠也看不到。穿行于高樓林立的水泥鋼筋群里,住在四季恒溫的空調(diào)下,我們忽略了楊柳風拂過臉龐喚醒了夭夭桃花,布谷鳥的啼叫漫過原野催長了采采芣苡。長苗時沒有在煦煦和風中立于無邊的綠海中鋤過禾,成熟時沒有在炎炎烈日下跪在焦黃的土地上割過麥,也就想象不到春天里那種“采采芣苡,薄言采之”的歡快,體會不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勞。同樣,我們大唱“愛的奉獻”,卻很少思考人間疾苦;我們絞盡腦汁書寫煽情的句子,卻忘記了發(fā)生身邊的點滴感動。生活從來不乏素材,缺失的只是溫暖的注視和感受的真心。作文無須華美綺麗,更不能弄虛作假、無病呻吟,因為 “一切景語皆情語” ,“見的真,方道得出”(查慎行《十二中詩評》)。要使得自己的作文有充實的內(nèi)容,真切的情感,最關(guān)鍵的就是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以我心寫我口。
春天總是如期到來,事情總是自然發(fā)生,何時睜開眼睛,拒絕冷漠,學會觀察,用心看世間,精誠所致,才能金石為開。相信真實感人的作文一定來自真實感人的自我。
[作者通聯(lián): 甘肅慶陽市鎮(zhèn)原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