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林 青,馬錦竹,崔春曉,蘇曉慧,費 潔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乳腺影像科,山東 青島 266100)
臨床不可觸及、超聲檢查和數(shù)字乳腺攝影(digital mammography,DM)不能清楚顯示的乳腺病變,無法行DM 引導下導絲定位和穿刺活檢術,術中準確定位成為難點。數(shù)字乳腺斷層合成攝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一種新的乳腺攝影技術[2],通過X 線球管不同角度曝光攝影,獲得多角度的多幅低劑量投射圖像,然后被自動重建成1 mm 層厚的薄層重建圖像[1];增加了乳腺病灶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解決了因腺體重疊而無法清楚顯示的問題。DBT引導下導絲定位,即將導絲留置于結構扭曲中央區(qū),引導手術將病灶切除,近幾年這一技術在國外已應用于臨床[3],國內鮮有此類報道。筆者旨在探討應用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對臨床不可觸及、DM 陰性、超聲無法清楚顯示的結構扭曲病變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7 年5 月至2020 年11 月臨床不可觸及、DM 和超聲無法清楚顯示、而DBT 顯示病變結構扭曲的20 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2~61 歲,均行術前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向患者詳細說明導絲定位的操作過程、目的、意義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Hologic Selenia Dimensions System 全數(shù)字化乳腺Tomo 模式攝影機和配套的導絲定位支架、刻度壓迫器,以及德國寶雅醫(yī)療科技集團21 G×100 mm 單倒鉤乳腺定位針。
1.2.1 攝影參數(shù) 頭尾位(CC):30~32 kV,40~47 mAs,壓迫厚度48~60 mm,平均腺體劑量(average gland dose,AGD)1.40~1.75 mGy。90°側位,亦稱內外側位/外內側位(ML/LM):29~31 kV,34~54 mAs,壓迫厚度40~52 mm,AGD 1.27~1.70 mGy。
1.2.2 操作方法 定位前行CC 位及ML/LM 位DBT,依據(jù)病變位于斷層薄層重建圖像所在最清楚的層面判斷病變位置及深度,選擇進針體位。以LM 位進針為例:安裝定位支架及刻度壓迫器,行LM 位DBT,使病變位于定位框中心;調整至病變清晰層面,利用“十”字定位線確定病變坐標,將定位支架中的“十”字定位坐標與圖像中的“十”字定位線調整相一致,常規(guī)消毒并在交叉點處進針(進針深度以計算的進針深度為準);行CC 位DBT,調整至病變清晰層面,調整進針深度,直至針尖到達結構扭曲病變中心位置;推進導絲,行CC 位DBT 確定導絲前端已推出;退出針殼,行CC 位、LM 位DBT,確定導絲針尖位置,消毒皮膚包扎固定,待手術。術中將標本送至乳腺X 線攝影室行DBT,若導絲未位于病變中心,則用金屬針標記病變位置后送至病理科行病理組織檢查(圖1)。
圖1 女,52 歲,導管原位癌(中級別,篩狀型),常規(guī)查體就診,臨床觸診陰性 圖1a 數(shù)字乳腺攝影(DM)未發(fā)現(xiàn)異常病變 圖1b 數(shù)字乳腺斷層合成攝影(DBT)可見結構扭曲病變(箭)圖1c DBT 引導下將定位針置于結構扭曲病變中央(箭)圖1d 術中標本可見導絲位于病變中央(箭)
20 例均定位準確,病變組織切除完全,病理診斷惡性病變6 例(浸潤性導管癌2 例,導管原位癌4 例),占30.0%;良性病變14 例(導管內乳頭狀瘤4 例,放射狀瘢痕4 例,腺病伴慢性炎1 例,腺病5 例),占70.0%。20 例中3 例DBT 可見鈣化,其中導管原位癌、導管內乳頭狀瘤、腺病各1 例。在導絲定位過程中,定位點少量出血時,可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術后均未出現(xiàn)感染。
3.1 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的技術要點 DM 引導下導絲定位只需DM 及配套的支架即可。DBT 是整個定位過程的關鍵,定位前須投照標準的CC 位和ML/LM 位DBT,依據(jù)病變位于斷層薄層重建圖像所在最清楚的層面判斷病變位置及深度,按病變距離皮膚最近的原則選擇進針體位[4]。攝影要點:①病變區(qū)域及周圍組織包含在照射野內、乳頭呈切線位、乳腺伸展完全、乳腺無皺褶;②選擇病變中央點作為進針點時,需在DBT 的基礎上確定進針點后垂直進針;③進針后,觀察外殼刻度達到設定深度后,投照觀察進針點是否準確;④更換體位,投照觀察進針深度,進行相應調整;⑤手術標本攝影是檢查切除邊緣完整性的標準技術之一,因DM 標本攝影對非鈣化病變(結構扭曲)的敏感度較低[5],故術中標本行DBT、確認病變切除的完整性成為定位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 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對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DM 引導下導絲定位技術是乳腺微鈣化病灶定位診斷的有效方法[6],而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技術是乳腺非鈣化性病變定位診斷的有效方法,尤其對癌前病變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放射狀瘢痕是一種良性乳腺病變,病理學上是由纖維彈性組織核心及周圍放射狀排列、具有多種變化的導管和小葉組成的星芒狀病變。放射狀瘢痕通常伴乳頭狀瘤病、不典型導管增生、導管內癌或小葉性腫瘤等,其影像學表現(xiàn)極易與乳腺癌混淆,故臨床一般建議手術切除且術后隨訪。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在2012 年新版WHO 乳腺腫瘤分類中被定義為一種良性病變,常伴導管上皮增生、非典型性導管增生、導管原位癌、硬化性腺病等病變,是乳腺癌發(fā)生的高危因素,約占乳腺良性腫瘤的20.0%,僅次于乳腺纖維瘤,其中7.7%~15.0%有惡變可能[7-9],因此手術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組惡性病變6 例,占30.0%,實現(xiàn)了乳腺癌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而57.14%(8/14)的高危病變(導管內乳頭狀瘤、放射狀瘢痕)因定位后切除活檢而根治,使確診為良性病變的患者,避免了盲目手術切除帶來的身心傷害。
3.3 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技術對DM 不可發(fā)現(xiàn)病變的意義 乳腺結構扭曲是指乳腺實質變形失常,在乳腺X 線攝影中這種描述包括從某一點發(fā)出的細線影或毛刺影,或腺體實質邊緣局限性收縮、扭曲變形或曲度消失[10]。DBT 能夠發(fā)現(xiàn)結構扭曲的病變,此類病變根據(jù)美國放射學會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評估為BI-RADS 分類4~5 類。Svahn等[11]報道,傳統(tǒng)X 線攝影技術在早期乳腺癌篩查中漏診率達16%~30%。DBT 可獲得多角度的多幅低劑量投射圖像,然后被自動重建成1 mm 層厚的薄層重建圖像[1],提高了致密型乳腺病變的檢出率,大大降低了乳腺篩查的召回率[12]。DBT 在導絲定位中起關鍵作用,解決了DM 的漏診問題,同時也避免了臨床不可觸及、超聲檢查無異?;螂y以確定病變手術切除的盲目性、患者創(chuàng)傷大的問題[13],成為處理此類病變的最佳選擇。目前利用DBT 機、配套的支架及刻度壓迫器即可完成導絲定位,無需另行購置設備,且操作方便,大大縮小手術切除范圍。文獻顯示,導絲定位活檢準確率可達96.6%~100.0%[14];本組20 例,均一次定位成功。
3.4 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的輻射劑量和不足 DBT引導下導絲定位為病變部位局部攝影,單次輻射劑量低于相關報道[15]中斷層攝影劑量,甚至與常規(guī)乳腺攝影相當,但檢查時需多次曝光,累計輻射劑量盡管未超出《乳腺數(shù)字X 射線攝影系統(tǒng)質量控制檢測規(guī)范:WS522-2017》規(guī)定的2 mGy 的AGD[16],卻高于常規(guī)乳腺攝影;DBT 曝光次數(shù)增加,加快了球管損耗及更換率;多次曝光檢查耗時延長,增加患者不適度及產生運動偽影的概率[12]。
綜上所述,DBT 引導下導絲定位解決了DM 引導下導絲定位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了結構扭曲病變的早期檢出率,對乳腺癌及高危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開展和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