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靜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跨文化交際中常常發(fā)生文化碰撞和沖突,其本質(zhì)就是文化觀念上的不同,所以理解文化沖突重點在于理解文化差異。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文化的沖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減少文化碰撞,理性看待文化差異。影視作品是傳播文化的媒介,因此字幕翻譯必須要得體、準確。人們學習西方文化時也能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交際中消除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
?喜福會?是譚恩美的第一部小說,自1989年出版以來便廣受歡迎,受到無數(shù)讀者的追捧,還被紐約時報譽為當年的“暢銷書”之一。該小說于1993年改編為電影,在美國和中國部分地區(qū)上映。電影講述的是四對母女之間的融合和碰撞。她們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屬于四個家庭的麻將會并將其命名為“喜福會”,蘊含著大家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母女矛盾一直是影片的焦點。在影片的結(jié)尾,女兒和母親在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找到了平衡的相處模式。她們意識到不管她們離中國有多么遙遠,她們身上流淌著的始終是東方的血脈,不管母女之間的代溝有多大,互相理解的那一天終將會來臨。
沒有跨文化交際的需求就沒有翻譯活動,沒有翻譯活動就不會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水平(馮蕾,2015)。作為展示東西方文化差異,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婚姻方面差異的經(jīng)典作品,?喜福會?的臺詞中有多處反映中國文化的表達,這就涉及影視翻譯。從表面上看,影視翻譯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符號轉(zhuǎn)換活動,但深入來看,它本質(zhì)上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許鈞,2002)。影視語言不同于書面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是瞬時的,且內(nèi)容全面,易于理解(錢紹昌,2000)。字幕的翻譯是否得體,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影片是否能在中國引起轟動。如何讓字幕翻譯在得體、準確的前提下,又符合中國觀眾的期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影視作品的特點和翻譯的目的、策略都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翻譯活動不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到底是貼近讀者好還是貼近作者好,是歸化和異化策略關注的焦點之一。
美國解構(gòu)主義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1995)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理論。歸化翻譯指的是把源語中晦澀難懂的表達譯成讀者易于理解的表達,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本。異化翻譯指的是保留源語文本原汁原味的風格和特點,帶領讀者體驗異域風情(趙姍、陸敏,2021)。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各有其優(yōu)缺點。歸化翻譯可以使譯語貼近讀者,便于閱讀理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避免了文化沖突,消除了文化交流的障礙,但是卻在追求通俗易懂的過程中丟失了源語本來的味道;異化翻譯給目標讀者提供了解他國文化的機會,幫助讀者拓展眼界,但也會因為生硬、晦澀而不便于理解。
歸化和異化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但它們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基于相同的原則,辯證統(tǒng)一。它們的運用也沒有固定的范式,需結(jié)合語境,在確保目標語讀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弘揚和保留源語文化。文化無國界,這就要求譯者從文化公平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語境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為目標語讀者呈現(xiàn)最佳翻譯。
?喜福會?影片的長約兩小時,里面涉及粵語、英語和漢語普通話。為了使中國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那么無聊,有必要進行歸化翻譯。
(1)Monologue:This bird,boasted the market vendor,was once a duck that stretched its neck.
獨白:這只“天鵝”被小販吹得天花亂墜,曾是極力伸長脖子的鴨子。
(2)Monologue:But over there,nobody will say her worth is measured by the loudness of her husband's belch.
獨白:但是她在那里無須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
這是電影開場的兩句獨白,講述的是一位老婦人漂洋過海去到異國他鄉(xiāng)的故事。她原想帶一只鴨子和她一起遠渡,鴨子卻在海關被扣下。第一句中的“brag”并沒有直譯為“吹噓”,而是翻譯成了“天花亂墜”,加入了夸張的成分,更加生動形象,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第二句中,如果按照源語的習慣,“her worth is measured by the loudness of her husband's belch”會被譯成“她的價值并不是用丈夫打嗝的聲音大小來衡量”,這顯然不符合中國文化,于是這句字幕被翻譯成“她在那里無須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把稣棠橙说谋窍⒍睢本褪且揽磕橙硕妫@樣處理觀眾就更好理解,且符合中文語境,用詞簡短也符合字幕翻譯的特征。
(3)June:No talking in Chinese.How do I know you are not cheating?
瓊:不準說中文。不然我怎么知道你們有沒有出老千。
這是發(fā)生在電影開頭的場景。Suyuan去世之后,她的女兒June接替了她在喜福會的位置,和其他幾位母親一起打麻將。June在美國長大,只會說英文,但是其他幾位母親在麻將桌上經(jīng)常說中文。每次她們一說中文,June就會提醒她們。在英語中,“cheating”包含很多意思,學生作弊、孩子欺騙父母、丈夫背叛妻子等都可以稱為“cheating”。在這部電影中,這里的“cheating”主要指在麻將中作弊,中文有一個詞語專指這種情況,那就是“出老千”。這樣翻譯使得觀影者更容易代入中文語境。
異化是指在詞匯層面上使用源語言文化導向的表達方式,即盡可能地保留源語言表達方式,并向源語言表達方式靠攏(陳剛,2006)。在中國上映的?喜福會?,影片中也帶有美國文化,因此進行適當?shù)漠惢g也是必需的。
(4)Lindo:You think it is so easy.One day quit,next day play.Everything for you is this way.So smart,so easy,so fast.
Lindo:你以為就這么簡單。一天放棄了,又一天撿起了。你做什么事都是這樣,如此簡單,如此聰明,如此迅速。
Waverly是Lindo的女兒,在象棋上極具天賦,贏得了很多獎項。但是Waverly不滿意母親時常在外人面前吹噓自己,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母親的功勞,于是她和母親大吵一架,決定不再下象棋。當她怒意褪去想要再次拾起這門技能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丟失了天賦。其實在中文中也有一句俗語可以形容這種情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但是這里并沒有這樣翻譯,就是為了顯示Lindo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英語說得也不是很好,很好地塑造了Lindo在電影里面的角色。
(5)June:What if my mother really meant the carvings were a branch of pears to give me purity and honesty?
瓊:可是,也許母親其實是說這些雕刻猶如一串梨子垂掛枝頭,賜予我純潔與誠實?
Suyuan去世之前將她平時隨身戴著的一串珠子給了June,上面有一些雕刻。譯者認為June混淆了“梨”和“梨花”的概念。在中文里,“梨”與“離”同音,通常意味著分別,中國人并不經(jīng)常使用這個意象。而“梨花”代表著純潔與真誠,更像是這里June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譯者仍然使用了“梨”這個意象,進行異化翻譯,故意模糊了觀眾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傳達出在美國的移民二代面對母語文化時不能立即得到正確答案的意思。
在電影?喜福會?中,中美文化沖突上演在四個家庭的母女之間。影片的最后,這種沖突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中美文化開始走向融合。如同當今時代,億萬中國人將走出國門,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會有沖突,但它們都應該被理解和包容。另外,影視作品承載和傳遞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觀眾來說字幕翻譯是理解情節(jié)、傳遞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歸化、異化翻譯策略,在準確傳達字幕意思的同時,傳遞字幕所承載的兩種文化,是跨文化視角下譯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