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吳銘
摘要:為了促進幼兒順利地適應學校生活,幼兒園必須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將入學準備分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筆者選擇生活準備這一方面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生活準備有四個發(fā)展目標,包括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安全防護、參與勞動,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基礎(chǔ),可以為幼兒園找到理論核心“生活即教育”、組織方式“社會即學?!币约皩嵤┓椒ā敖虒W做合一”,如此能確保幼兒的生活準備科學、全面、有效,達到發(fā)展目標,幫助他們更順利地開展下一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關(guān)鍵詞:生活準備;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一、前言
2019年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并且形成了《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家長宣傳手冊,今年3月底教育部又發(fā)布了《關(guān)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幼兒園要做好入學準備,并且頒布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幼兒園指導要點》),《幼兒園指導要點》指出要將入學準備教育有機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各方面準備,實現(xiàn)幼兒能夠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由此可見,國家對幼兒的入學準備十分重視。不僅我國非常重視幼兒的入學準備,國外的OECD國家也很重視幼兒的入學準備,他們在《強勢開端Ⅴ:幼小銜接》中提到,他們普遍推行幼小銜接的目的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了推動質(zhì)量延續(xù),增進幼兒幸福;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教育公平,縮小同儕差異。(許浙川,柳海民,2018)因為,幼兒園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就是幫助他們開啟小學階段的第一步,是促進兒童順利地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一個過程,“如果幼兒初入學就存在很大的適應問題,那么他們更有可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持續(xù)遭遇到社會的、行為的或?qū)W業(yè)的困境”,甚至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幼兒園在三年當中都必須為此付出努力。
《幼兒園指導要點》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guān)鍵素質(zhì),將入學準備分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筆者選擇入學準備中的生活準備來探討各方如何幫助幼兒做好相關(guān)的準備,以促進他們在小學中更加順利地學習與生活,《幼兒園指導要點》為幼兒的生活準備提出了四個發(fā)展目標,包括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安全防護、參與勞動,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可以為我們更好地開展生活準備提供理論基礎(ch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包括——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一種診釋;2.“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圍在空間上的擴展,是生活教育的組織形式;3.“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是生活教育理論實施的方法和途徑(申林靜,2008),這也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石”,因此筆者將從這三方面來展開論述,為幼兒的生活準備找到理論核心、組織形式以及實施方法,確保幼兒入學準備中的生活準備更加科學、全面、有效。
二、抓住理論核心——生活即教育
“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guān)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用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盵1]陶行知先生從三個方面概括了他所認為的生活教育,也詮釋了其核心內(nèi)容“生活即教育”,而幼兒的生活準備教育也是必須在生活當中實施,從而達到發(fā)展目標,這也與我們一直倡導的“一日生活皆教育”不謀而合,所以幼兒園開展生活準備教育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一)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決定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2]我們想讓兒童過好的生活,能夠順利地適應學校生活,那么就要給他相應的教育,提前做好生活準備。既然想要讓幼兒有好的生活習慣,能夠生活自理,知道如何安全防護,還要能參與勞動,那么幼兒園就要教給他們相關(guān)的知識與技能,幼兒有了這些知識與能力在面對實際生活時必然能如魚得水,倘若幼兒在幼兒園時期還沒有做好相關(guān)的生活準備,比如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書桌,沒有建立上下課的時間觀念,他們在小學階段就會顯得“與眾不同”,甚至會被教師批評,他們難免會產(chǎn)生心理落差。并且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階段理論,小學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正是勤奮對自卑,倘若前一階段的生活準備沒有準備好,無法適應小學生活,會讓他們產(chǎn)生不安全感,導致不自信,這必定會阻礙幼兒后一階段的發(fā)展。所以,幼兒園階段的生活準備教育一定要根據(jù)幼兒的生活做好,才能幫助幼兒適應下一階段的學校生活。
(二)教育需要生活,也改造生活
“由于教育與生活的脫離以及科學世界對生活世界的過分沖擊和擠壓,從而失去了生活世界應給予人的那種安全感以及價值和意義,導致人的焦慮和人格的異化等。”[3]所以,幼兒園的教育需要回歸到幼兒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幼兒的生活準備也要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如果幼兒所受的生活準備教育與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未來的生活不匹配,那他們既無法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生活,也無法適應未來的生活。并且“我們要用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來過前進的生活,受前進的教育?!盵4]幼兒園為幼兒開展有關(guān)生活準備的教育活動其實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我們都在用前進的生活引導、改進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教育,逐步一起享受前進的生活、前進的教育,而前進的教育也在幫助改善落后的生活,也推著前進的生活進一步前進,幫助幼兒有更好的生活準備,更順利地適應下一階段的生活,而幼兒所接受的前進的生活準備教育,也在幫著他們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幼兒的生活與教育一直相互促進,相互滲透,這樣幼兒既能有更好的生活,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形成教育合力——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先生說:“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盵5]由此可見,幼兒園要將幼兒生活準備的教育范圍擴大,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它清楚表明了幼小銜接作為一個系統(tǒng),需要家、園、校等主要利益相關(guān)者共同努力,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qū)、小學等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形成合力,來幫助幼兒更好地開展生活準備,正如W.B.葉芝所說:教育不是一個待填充的空水桶,而是生起的一團火焰。要各方共同努力幫助幼兒做好生活準備教育。
(一)家園共育,協(xié)同發(fā)展
“在眾多影響兒童幼小銜接的因素中,父母參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盵6]家庭是幼兒最初開始接受教育的起點,幼兒深受家庭中各個成員的影響,家庭當中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成員的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幼兒。所以,一方面家長一定要配合幼兒園教師為幼兒提供的生活準備教育,如果教師在幼兒園當中為幼兒做好了生活準備相關(guān)的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與幼兒園的教育保持一致,那么這些生活準備的教育都將前功盡棄,并且幼兒自己也容易造成混亂,倘若家庭在生活準備教育方面能夠與幼兒園達成一致,幼兒的生活準備一定會事半功倍。另外一方面,家長自己也要主動為幼兒提供相關(guān)的生活準備,家庭生活也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學校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家庭生活在幼兒階段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也要拓展關(guān)于生活準備方面的內(nèi)容,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豐富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保護自己與他人、能主動地參與到家庭中的簡單勞動、有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應該去鍛煉孩子,做好生活準備。
(二)幼小雙向銜接
教育部發(fā)布的《關(guān)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堅持雙向銜接是幼小銜接的基本原則之一,幼兒園需要做好兒童的入學準備教育,而小學則要做好一年級新生的過度教育。(朱小蔓,2002)那么在生活準備方面,幼兒既要在幼兒園當中提前做好準備開始小學生活的生活準備,也要在進入小學生活之中有一階段的適應時間,并且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生活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生活作息等,這些差異需要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相互合作,來減少幼兒進入到下一階段生活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zhàn)。幼兒園要從小班開始逐步為幼兒生活準備做鋪墊,將其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比如幼兒自己穿衣服、上廁所等等,不是等到幼兒到大班下學期發(fā)現(xiàn)快要上小學了突然開始做這些準備,這種短期教育的利益追逐不僅幼兒自己學不來,家長、教師也都一起跟著焦慮,教育本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習這些能力都是要遵循小步子原則,而不是跨一大步。當然小學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要求幼兒園幫助幼兒提前做好生活準備,小學也要做好幫助幼兒適應的生活準備,幫助幼兒逐漸適應這一階段的生活,不可否認,學業(yè)問題是幼小銜接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對于小學一年級新生而言,顯然還有一些更為重要的適應內(nèi)容,如熟悉新的教育環(huán)境、遵守學校和班級規(guī)范等,這些都需要給幼兒一定地時間去逐步適應。
四、掌握正確方法——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盵7]由此可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共教、共學、共做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盵8]既然以“做”為中心,那么幼兒園首先要知道在生活準備上幼兒需要做什么,在生活準備上有四條發(fā)展目標——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安全防護、參與勞動,幼兒要達到這些發(fā)展目標就要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學習、實踐鍛煉,比如生活自理中要學會整理,那幼兒自己的書包、玩具等都需要他們自己學會整理,真正在實際中堅持做才會有效果,才能學會真正的整理;其次,在“做”的基礎(chǔ)上,教師不能只讓幼兒自己去做,也要根據(jù)幼兒要做什么教給他們一些知識與技能,幼兒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學習這些知識與技能,比如整理自己的書包,可以通過教學活動提高他們自己整理東西的意識,學會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他們不僅學會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也能夠?qū)W會整理教室、家里的東西;最后,幼兒學會生活準備上的知識與技能再去實際生活中去練習、鞏固,那么他們關(guān)于生活準備的能力都會得到大大提升。所以,在生活準備教育中必須“教學做”相結(jié)合,不能脫節(jié),相互割裂,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這一項技能,提高自己的意識,在實踐中實際操作進一步豐富相關(guān)的經(jīng)驗,幾者相互促進,幼兒能夠?qū)⑸顪蕚渥龅酶鷮崱⒗喂獭?/p>
參考文獻:
[1]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6.
[2][4]董寶良主編.《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版):390,463.
[3]郭婭玲,張敏.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01):58-60.
[5][7]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89,633-634.
[6]劉麗偉,李敏誼.在家努力還是參與學校: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情況調(diào)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5(06):31-39.
[8]王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特質(zhì)及其當代價值[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7(02):104-107.
[9]許浙川,柳海民.OECD國家實施幼小銜接的目的、原則及啟示[J].基礎(chǔ)教育,2018,15(01):32-39.
[10]吳志勤,楊曉萍.影響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的因素解析——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5):62.
[11]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1-3.
[12]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