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磊 孫影 劉亞麗
摘要: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核心概念之一,對整個中學化學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離子反應概念理解上存在諸多相異構想,阻礙科學概念建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一組具有針對性的數字化實驗,基于POE策略對離子反應專題進行復習課設計,以期實現有效的概念轉變,從而為離子反應知識的教學實踐及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素養(yǎng)發(fā)展;離子反應;POE策略;復習課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04-0078-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4.020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經過化學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1]。2017年版化學新課標構建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容體系及其發(fā)展水平[2],其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既是化學學科重要觀念,又是化學問題解決的思維視角;“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則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認識方式[3,4]。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離子反應知識不僅是后續(xù)學習的基礎、化學基本觀念(如微粒觀、變化觀)的集中載體[5],還有助于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然而離子反應涉及的概念較多;初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會對離子反應本質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干擾;且部分學生缺乏必要的微觀想象,導致學生宏微觀視角轉換存在困難,使得離子方程式意義理解以偏概全,以及無法準確把握多種離子反應的定量關系[6-10]。
對已有離子反應相異構想測查研究進行梳理,得出相異構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所有的離子都會參加離子反應;(2)離子反應發(fā)生時離子濃度一定降低;(3)有關量的離子方程式書寫較困難[11-14]。結合多位一線教師訪談,了解到學生在相關知識學習時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不能建立起微觀認識角度;對反應的先后順序和反應的比例關系(即少量與過量的問題)存在困惑;對本質理解停留在知識記憶、概念背誦階段。在此背景下,通過分析找出學生存在的相異構想,作為生長點和進階起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字化實驗設計,為學生概念轉變和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支架。采用POE教學策略進行“水溶液中的離子行為”專題復習課設計,在分析實驗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分析問題的微觀視角、增強學生的證據意識,促進學生科學概念構建和素養(yǎng)發(fā)展。
二、基于進階起點的實驗開發(fā)
為突破上述相異構想,設計相對應的數字化實驗,通過微觀反應本質曲線可視化,搭建宏微世界的橋梁,促進學生概念轉變和視角轉變。以“所有的離子都會參加離子反應”這一相異構想為例,采用電導率傳感器分別測定0.1000mol/L H2SO4溶液、0.1000mol/L Na2SO4溶液滴定20ml 0.01000mol/L Ba(OH)2溶液(滴有酚酞溶液)導電率變化,觀察實驗現象及導電率曲線變化。通過對比導電率下降趨勢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在一些離子反應中,溶液中所有離子都參與反應,而也有一些離子反應,溶液中僅部分離子參與反應”,轉變學生“溶液中所有離子都參與反應”的相異構想。為保障實驗的科學性和可重復性,本文所有實驗均進行多次平行實驗。
考慮到數字化實驗儀器尚未普及、學生時間緊張等客觀因素,將開發(fā)的數字化實驗制作成實驗視頻資源,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教育資源供給。該資源既可用于課堂實驗案例,也可以作為翻轉課堂的課前資料。具體實驗分析和實驗視頻二維碼見教學流程部分。
三、基于素養(yǎng)發(fā)展的離子反應教學設計
POE策略是預測—觀察—解釋(Piredict-Obser-ve-Explain)策略英文首字母的縮寫。預測是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對實驗現象或結果進行預測;觀察是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與自己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解釋是針對實驗現象與自己預測的結果之間的不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解釋其中的原因。POE策略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能有效地產生認知沖突[15],還能通過解釋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證據意識。結合上述相異構想分析、數字化實驗設計和具體的POE教學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具體流程示意圖見圖1,具體過程見表1。
四、基于素養(yǎng)發(fā)展的離子反應教學反思
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化學概念的建立也較為困難。本復習課教學設計在已有離子反應相異構想研究的基礎上,設計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相聯系、螺旋上升的一組數字化實驗,通過POE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預測-觀察-解釋的過程中暴露相異構想、產生認知沖突,并通過解釋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與此同時,通過數字化實驗生成的曲線,幫助學生建立微觀認識事物的視角,并通過四重表征之間的聯系和轉化,促進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實驗曲線這一生成性證據,不僅有助于學生證據意識的發(fā)展,還在預測和解釋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觀點、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此外,本研究還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建立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豐富課程和教學資源,促進教育資源供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36
[2]鄭長龍.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重大變化及解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9): 41-47
[3]吳星.對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J].化學教學,2017(5):3-7
[4]吳星.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視角[J].北學教學,2017(3):3-7
[5]王保強,袁林.化學觀念引領下的專題復習——以“離子反應”專題為例[J].北學教學,2013(11):40-42
[6][11]何慶輝,麥裕華基于知識空間理論的高一學生離子反應關鍵學習路徑[J].北學教學,2018(7):12-17
[7][12]喬通.離子反應概念理解的測查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
[8]陳菊平.離子反應中幾個問題的質疑[J].化學教育,2016,37(5):73-74
[9]張禮聰.實驗使概念不再抽象——以“離子反應”教學為例[J].化學教育,2015(3):19-22
[10]楊頔,于善亮,靳紅旗.從離子反應本質的角度深入認識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J].北學教學,2014(4):35-37
[13]李旭奎.高中化學“離子反應”學習進階模型的構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8):31
[14]謝祥林,曾懿,左云霞.化學實驗教學對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的影響[J].化學教與學,2014(4):2-4,37
[15]徐寧,郭玉英.國外物理概念轉變研究:借鑒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6):92-96
*本文系2019年度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2019kycx034)研究成果。
**通訊聯系人,E-mail:syw963@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