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禎
(金昌市中心醫(yī)院 甘肅金昌 737100)
手足口病在嬰幼兒中多見,屬于腸道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在早期預防中,正確診斷是臨床治療的關鍵,也是避免患兒病情進展以及預防并發(fā)癥的關鍵。近年來,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手足口病可導致患兒的多種實驗室檢查指標異常,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1]。因此,本文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血清C反應蛋白(CRP)、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兩者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兒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共57例,設為觀察組。性別:男34例,女23例;年齡:10個月~12歲,平均年齡(4.31±2.66)歲;病程(以體溫及白細胞計數(shù)為標準進行評價):輕癥37例,重癥20例。所有患兒均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手足口病患兒。并以同期健康兒童50名為對照組。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 ml,加入抗凝劑后送檢。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檢測指標:CD3+、CD4+、CD8+、CD4/CD8+;CRP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并應用Simulset軟件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檢測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內(nèi)說明說進行。根據(jù)觀察組患兒的具體情況給予抗病毒治療,1周后再次抽血檢驗血清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3]。
對比不同人群中CRP、T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水平,分析手足口病患兒治療后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情況,以及不同預后患兒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使用方差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進行描述,進行χ2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人群中,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的比較存在差異,輕癥及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CD3+、CD4+、CD4/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重癥組手足口病患兒的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輕癥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的CD8+表達水平最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人群中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s)
表1 不同人群中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s)
注:a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b為與輕癥比較,P<0.05。
?
治療1周后,手足口病患兒的CRP、CD8+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2],CD3+、CD4+、CD4/CD8+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手足口病患兒治療后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s)
表2 手足口病患兒治療后CRP、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比較(±s)
?
T淋巴細胞在腸道病毒感染的免疫機制發(fā)病中,具有重要的介導作用[3],能夠維持身體的正常免疫反應,其亞群中CD4/CD8+比值在正常情況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能夠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定[4]。在機體出現(xiàn)病毒或細菌感染后,免疫機制失調(diào),會引起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的改變[5],使機體免疫降低產(chǎn)生疾病。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患兒的CRP水平下降,免疫功能恢復正常;而不同預后情況中,預后不良者的CRP、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CD3+、CD4+、CD4/CD8+水平明顯低于預后良好組(P<0.05)。可見血清CRP、T淋巴細胞亞群在小兒手足口病中呈高表達[6],且與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具有一定聯(lián)系,可作為病情判斷及預后評估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