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鏈”作為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常用教學方式,通過合理設置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維,了解學習內容,并建立不同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但是要確保“問題鏈”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需要確保問題設置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本文通過對高中數學“問題鏈”教學重要意義、“問題鏈”設計原則、“問題鏈”設計標準的研究,理清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的三個關鍵點,為高中數學“問題鏈”問題的合理設置提供相應的意見及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鏈”教學;“問題鏈”設計;“問題鏈”設計關鍵點
高中數學相較于初中數學,在知識內容上大幅度增加,并且難度也大幅度提升,符號語言的應用促使高中數學更加抽象,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要確保教學工作順利實施,提高教學效率,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學習了解,“問題鏈”教學方式的出現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逐漸帶領學生找出答案,不僅能夠確保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一、高中數學“問題鏈”教學的重要意義
“問題鏈”教學是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提問的方式,將問題作為紐帶,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形成邏輯思維的一種教學模式,問題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達到教學目的。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邏輯性較強,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應用“問題鏈”教學,可以通過問題的逐層遞進,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保證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且采用“問題鏈”進行數學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教師直接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增加了自主思考的過程,通過對問題的解析能夠加深對知識內容推導過程的印象,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問題鏈”方式進行數學教學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問題思維,強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通過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啟發(fā)學生思考。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對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度,通過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1]。
二、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原則
要確保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得具有現實意義,能夠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在“問題鏈”設計時需要注意三大原則,即目的性原則、遞進性原則、開放性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需要從兩方面考慮,第一方面即“問題鏈”本身的目的,包括引出教學內容、引發(fā)學生興趣、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等。第二方面是課堂目的,即教學目標,包括本節(jié)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什么,需要學生掌握何種知識技能等。明確兩個目的是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以目的為導向進行問題設置,能夠促使學生建立問題與學習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系,在回答問題中通過主動思考,對知識內容進行掌握。由于高中數學知識點較為密集,在問題設置中充分考慮重點難點,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強化知識運用能力。目的不明確將造成問題沒有方向性,“問題鏈”之間難以建立起有效的聯系,進而造成“問題鏈”功能發(fā)揮不充分。
(二)遞進性原則
在設計“問題鏈”時,需要重點把握“問題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問題的切入環(huán)節(jié),問題的切入環(huán)節(jié)需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引起學生興趣,進而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提供先決條件。問題的設置需要難易適中,一旦第一個問題設置得過于簡單,將難以引起學生興趣,過于困難會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第一個問題的設置上需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特點,確保難度滿足大部分學生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2]。在后續(xù)問題的設置上,需要遵循遞進性原則,采用同一難度增加新的內容,或逐漸增加難度的方式在問題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逐漸解決的過程中建立各個問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內容,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式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與聯系性。
(三)開放性原則
“問題鏈”的設計不能拘泥于教學內容,要確?!皢栴}鏈”功能的拓展還需要遵循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下問題設計將更具有靈活性,通過合理設計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學生多樣的思考,能夠促進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并且開放新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充分聯系以往學過的內容,間接起到鞏固以往知識的作用。開放性原則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質疑,通過多角度的思考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標準
在遵循“問題鏈”設計原則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特點,確保問題的可接受性以及實用性,通過問題設置中融入教學重點,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具體分析如下:
(一)從教材出發(fā),確保內容的準確性
要確保問題設置精準合理,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讀,從整體上把握“問題鏈”的設計思路,通過全面掌握課程內容的關鍵點,將課程關鍵點按照內在邏輯融合到各個問題中,能夠有效確保問題不會偏離教材內容,確保問題與知識點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確保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內在關聯[3]。在“問題鏈”的設置中,數學思維不僅體現在“問題鏈”的具體內容上,還包括“問題鏈”之間的過渡銜接上,通過合理設置過渡銜接的標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形成數學邏輯思維。
(二)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了解學生知識能力
在進行“問題鏈”設計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包括以往知識積累情況以及知識運用情況,并對新課程學生的理解以及掌握進行分析,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預先做出準備。通過了解以往課程知識重點與新課程知識之間的關聯,合理調整知識順序。教師在應用其他學科相關知識想要達到學科綜合理解目的時,需要確保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防止其他學科進度不一致造成問題設置失去現實意義。如教師在講解平面解析幾何時,想要聯系物理相關內容,則需要預先確認物理課程進度,確保相關知識的教學活動已經進行。通過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對問題設置的難度進行調控,能確保學生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點,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把握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問題鏈”中問題的設計不僅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需要把握教學重點。近年來微課堂受到普遍歡迎,其根本原因即抓住課堂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講解,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在“問題鏈”中,將重點內容納入問題中,能夠集中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通過對重點內容的展開分析,能夠促使學生以當前認知結構為基準,逐漸了解重點知識的特點以及與以往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將新知識內容納入原有圖式,通過“問題鏈”進一步對內容進行鞏固,確保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深入理解[3]。
三、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的三個關鍵點
高中數學除了學會數學知識內容還需要學會數學思維,要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不僅要以學習為任務,還要促使學生以學習為樂趣,因此在“問題鏈”設計時需要把握好三個關鍵點,包括建立數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問題設置充分體現數學思維,合理設置問題,發(fā)揮教學功能。具體分析如下:
(一)建立數學內容之間的關聯
關聯對于高中數學教學以及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能夠確保學生形成科學的高中數學認知結構,實現數學知識以及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在對關聯的系統(tǒng)分析上,需要從三方面進行:知識內容之間的關聯,學習方法之間的關聯,以及視角關聯。知識內容之間的關聯較為容易理解,即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尋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圖示,并通過建立聯系,實現對舊知識的強化。如在學習“冪函數”這一概念的時候,通過聯系函數圖像,能夠直觀了解到冪函數的特點,進而對冪函數進行定義,在建立關聯的過程中,能夠將冪函數納入函數圖像的分支圖式中,實現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試題中涉及冪函數時,學生能夠及時聯系函數圖像,對問題進行解析。學習方法之間的關聯是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盡管學習知識的特點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知識的學習方法可以大致分為幾類,按照學習方法對學習內容進行關聯,能夠有效確保學生快速找到解題思路[3]。在“問題鏈”的設計中,以解題方法作為關聯能夠建立不同課堂內容之間的聯系,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復習。視角關聯從字面上理解較為抽象,但是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盡管每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不同,但是大致分為幾個類別,如不等式、立體幾何、三角函數,按照單元主題進行復習,屬于從整體上對各節(jié)課進行解析,先了解問題所屬類別,再對問題進行思考。通過明確關聯方式,能夠有效確?!皢栴}鏈”整體設計的科學性。
(二)問題設置充分體現數學思維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走,缺少自主思考,一旦“問題鏈”中問題的設置不合理,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包括問題設置密度過大,寬度過窄,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只能提出一種設想以及答案,這種情況不符合“問題鏈”設計的初衷,屬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變形,長此以往將造成學生思考受限。一旦問題超出教師講解的范圍,學生將很難獨自解決問題,因此數學鏈中問題的設置要體現數學思維,數學思維不是統(tǒng)一的,而是發(fā)散的、可逆的,應鼓勵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反問,明確問題的限制給出合理的解答。體現數學思維的提問方式包括采用綜合提問的方式,通過設置知識融合性較強的問題,促進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并通過學生對其他學生回答的質疑,逐漸找出統(tǒng)一的符合要求的回答。引申性問題,教師通過提出一個一般性問題在學生回答之后,引申出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這種引申性問題能夠在給予學生一定思路的情況下,促進學生對基本理念的進一步探索[2]。
(三)合理設置問題,發(fā)揮教學功能
部分教師在運用數學鏈時普遍采用預先設計好“問題鏈”的方式,這種方式盡管能夠確保課堂規(guī)范地進行,但是缺乏靈活性,一旦學生提出創(chuàng)新的思路,難以根據創(chuàng)新思路進行探索,實現知識的拓展。因此在數學鏈設置上需要確保問題的合理性,靈活根據課堂情況進行調整,充分發(fā)揮教學的功能,實現教學功能的拓展。在靈活性問題的設置上,可以將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引導性問題;第二類為延展性問題;第三類為總結性問題。引導性問題即問題的提出主要為引導功能,引導學生逐漸對知識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延展性問題包括根據以往知識進行拓展,形成當下知識,屬于從舊知識里引申出新知識的一種。第三類為總結性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匯總回答內容,形成新的知識點。通過靈活性問題,能夠有效確保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確保教學功能的充分發(fā)揮[4]。
結束語
要確保充分發(fā)揮“問題鏈”教學優(yōu)勢,需要確保問題設置的科學合理,通過把握數學“問題鏈”設計的三個關鍵點,從教材出發(fā),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了解學生知識水平、把握重點,掌握“問題鏈”設計要素等。能夠保障問題設置符合教學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而充分發(fā)揮“問題鏈”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唐恒鈞,黃輝.數學問題鏈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三個關鍵[J].中學數學(高中版),2020(3):78-80.
[2]巫斌.高中數學“問題鏈”設計的“四性”[J].數學教學通訊,2019(36):74.
[3]卞紅菊.例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6.
[4]李應春.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鏈”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195-196.
作者簡介:劉明(1978—),男,漢族,山東省陽信縣人,陽信縣第二高級中學,實驗部主任,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效課堂(基于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的“問題鏈”設計研究)與優(yōu)生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