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群文閱讀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它主要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者多個議題,選取一組結構化的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在群文閱讀中,不僅僅是將幾篇文章簡單地融合在一起,而是關注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所承載的信息,使學生在全面的探究中強化自身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對群文閱讀的理念進行一定的研究,并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特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群文閱讀的重要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群文閱讀熱情
毋庸置疑,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熱情會對最終的閱讀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所以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恰當?shù)姆绞绞箤W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為此,教師可以結合群文主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所謂教學情境,主要就是指一種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并且作用于學習主體的環(huán)境氛圍。借助教學情境,能夠使教學內容以一種更為直觀與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群文閱讀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背影》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以“親情”為議題的群文閱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我在教學時結合《背影》這篇文章的內容,給學生出示了父親爬月臺的圖片。然后,我讓學生結合這張圖片進行了想象,讓學生想象自己的父親已經(jīng)上了年紀,此時正在艱難地爬過月臺去給自己買橘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學生帶入了情境當中,從而使學生對親情的議題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再以“山水田園詩”的議題為例,在開展這一主題的群文閱讀時,我會給學生展示一些山水圖片,讓學生想象此時自己正置身于風景當中,以此來體會詩中的意境,進而初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外,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我有時也會圍繞議題講述一個簡短的故事或者播放一段視頻,以此來再現(xiàn)文章中的情景,以此來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最終,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對相關議題的文章產(chǎn)生了閱讀意愿。
二、群文共建,探析群文閱讀議題
在群文閱讀中,群文構建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在教學課內文章時,應該結合文本對閱讀主題進行提煉,然后圍繞主題對文章進行合理搭配。而在探析群文內容時,群文閱讀強調學生進行集體建構。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性的閱讀活動。同時,教師還應該圍繞文章議題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點撥,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之上,傾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形成一種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
魯迅的文章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閱讀內容,而對底層人物的描寫是魯迅文章的一個重要特點。于是,我將《孔乙己》和《故鄉(xiāng)》這兩篇課文融合在一起,并給學生引入了《祝福》這篇文章。這三篇文章中分別塑造了“孔乙己”“閏土”“祥林嫂”這三個人物形象,這三個人分別是舊時代酸腐的讀書人、由于生活壓力變得麻木的農民、受封建制度壓迫的女性。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對這幾篇文章進行了閱讀理解,然后,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合作討論了魯迅筆下底層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最終,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與交流,使學生在不斷整合中對這一議題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
三、遷移應用,深化群文閱讀感悟
在教學活動中,知識遷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在經(jīng)歷了群文共建以及提取體驗的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已經(jīng)對文本內容和議題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此時,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以此來促進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從而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同樣以魯迅文章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對“孔乙己”“閏土”“祥林嫂”等不同人物的形象有了整體的感知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課堂隨筆練習,要求學生以“我眼中的魯迅筆下底層人物形象”為題目進行寫作。最終,通過這種練習方式,不但使學生根據(jù)群文閱讀的議題進行了更加全面的思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毋庸置疑,這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說,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對群文閱讀給予充分的重視,并根據(jù)群文閱讀的要求組織開展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蔡陽中學4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