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輝
摘要:幼兒園的藝術教育重在保護孩子的涂鴉本能,比如經常帶他們玩陶土、剪紙、做手工、捏泥巴。不要求他們做出一個標準而具體的形狀,而是讓孩子在好玩的活動里體會不同物體的手感:或光滑或粗糙,這些觸摸的痕跡在他們的心里會產生反應,這些反應的累積便是與周圍世界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chuàng)意美術;感受美;第二種語言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40-281
孩子天生有涂鴉的本能,美術是孩子表達自我內心的第二種語言。美術課,我更愿意把它看成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我習慣在活動中全程拍攝孩子們畫畫的過程,只有視頻才能還原一個孩子做一件事情時,最真實的反應和自然而然的神情。我會在評價時看這些影像,仔細觀察他們的情緒走向。你能說天一定是藍色的,草地一定是綠色的嗎?不一定。不能拿這種標準去講評,我更愿意從繪畫里讀小孩的內心,從一些細枝末節(jié)里觀察每一個個體,慢慢建立起一套獨立的審美體系。
作為幼兒園一線教師,我常常會思考,應該如何觸發(fā)孩子在藝術方面的靈感,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面對低年齡段的孩子,美術教育一定要“深入淺出”,這非常需要教師自我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怎樣才能做一名好的藝術創(chuàng)想指引人呢?大家都說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你想要他變成紅色,他便不會變成黑!由此可見,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
那么孩子們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樣呢?他們都在干什么呢?
案例1:前段時間,去表姐家玩,侄子正趴在地上嘰咕嘰咕著,他正在用水粉顏料在大白紙上作畫,旁邊還有剪刀、卡紙,進行剪貼。在這個繪畫的過程中,在解讀的過程中,在嗯嗯啊啊的過程中,我自己真的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也許我認為他是在玩吧!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可以觸摸、他可以嗅覺、他可以去感知。
案例2:美工區(qū)里,彤彤正在認真地畫著畫,過了會,你朝我跑過來:“老師,你看你看,這是我的爸爸”,我從你搖晃的手上接過作品,左看右看,也沒看到“人物”,旁邊的小胖看到了,便大聲喊道:“這是什么啊,黑黑的,什么也看不到,太丑了,太丑了”,說完就跑開了,留下彤彤哇哇的哭聲。我摸著小陽腦袋:“好啦,彤彤,你給我講解講解唄”,彤彤說:“這是我爸爸在吸煙,這個黑色的就是煙霧,被包圍著”,聽了彤彤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眼中的爸爸是這個樣子,看來得勸勸彤彤爸爸少吸點煙啊。
案例3:瑤瑤正在跟滿滿折紙,滿滿一會便折了好幾種:郁金香、小貓咪、豬蹄,可是瑤瑤還沒折好,正托著腦袋琢磨著,5分鐘后,傳來瑤瑤“哈哈哈嘻嘻嘻”的笑聲,我走過去,發(fā)現(xiàn)瑤瑤折了一個小熊,可是小熊的耳朵是尖尖的,我好奇的問“孩子,怎么小熊的耳朵是尖尖的呀,不應該是圓圓的嗎?”?“老師,你不是說,小熊聽媽媽講故事的時候,耳朵豎起來仔細地聽嗎?豎起來就是尖尖的?!痹瓉砣绱税?,孩子的世界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吶!
作為教師怎樣把創(chuàng)意美術融入教學生活中呢?
一、在環(huán)境滲透進行美術教育。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huán)境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幼兒園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fā)展?!?/p>
(2)幼兒園環(huán)境應該以“讓孩子成為環(huán)境的主人”為目標,對孩子的教育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將幼兒園墻面與幼兒教育活動結合一起,將孩子的痕跡融入到幼兒園這個大環(huán)境中,由孩子自己設計作品,展示在作品欄,通過墻面環(huán)境布置可以熏陶幼兒對藝術的情操、喜愛之情。
二、在區(qū)域活動中進行美術教育。
(1)提供豐富的材料。
在日常區(qū)域活動中,只有豐富的材料才能留住孩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持久性。以往區(qū)域中,我們常常會為孩子提供超級粘土、馬克筆、顏料、油畫棒、以及各種剪紙等材料進行制作;我們從生活中發(fā)動家長資源收集廢舊材料,而這些廢舊材料為幼兒所熟悉,如:牙膏盒子、奶粉罐、飲料瓶等,教師指導幼兒通過折、剪、擺弄等各種方式,對廢舊材料加以改造、大膽創(chuàng)意,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2)我是?“小小老師”,區(qū)域時,總會出現(xiàn)一批孩子早早地完成優(yōu)秀作品,而教師在區(qū)域活動中的指導并不會全部顧及,這時,美術能力強的幼兒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榜樣帶動作用,充當小老師,對遇到困難的幼兒進行指導。
三、在教育活動中進行美術教育。
(1)?“導入”很重要!如果平淡無奇地“導入”,會讓幼兒在整個美術教學活動中都處于被動學習,通過欣賞導入,孩子不僅對活動有初步了解,還產生了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
(2)合理安排創(chuàng)造時間,幼兒園教室里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30分鐘游戲時間結束時,有些孩子則還在慢悠悠的畫著,有些不情愿的說著:“怎么那么快就結束”,有些孩子則快速涂上幾筆表示結束,交給老師。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自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打斷,他們總是在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地時間:將活動中未完成的作品,放置美工區(qū),等到區(qū)域時間,便可以再去完善。
(3)教育多樣化,幼兒的想法與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通過幼兒自主觀察: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表現(xiàn)我們所不能表現(xiàn),自主表現(xiàn)法,在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給孩子留出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孩子用手中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東西;個別指導法,孩子進行制作后,難免會遇到困難或出現(xiàn)錯誤,此時就需要他人出現(xiàn)給予指導,可以是教師指導、也可以是上文所訴能力強的幼兒指導。
美術教育幫助孩子養(yǎng)成思辨、觀察和獨立的習慣,基于美術的跨學科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領域,音樂和美術也可以產生互通,但絕不是在畫畫的同時放首歌那么簡單,而是藝術上的共通和享受。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李帆教授。
[3]《我們應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美術教育》,李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