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日
摘要:1911年,陳煥章所著的《孔門理財學》在紐約和倫敦出版,隨即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該書逐漸成為西方了解我國經(jīng)濟思想史的經(jīng)典。本文旨在對陳煥章生平和《孔門理財學》主要內容進行梳理。
關鍵詞:陳煥章 《孔門理財學》 儒學
一、 陳煥章
目前學界關于陳煥章本人生平事跡的簡介和研究成果較少,包括鄭則民先生所寫《陳煥章傳》,另外一個重要的參考材料就是《高要縣志》的記載。總體來看,陳煥章是新舊交替時代一位典型的知識分子,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他的思想亦新亦舊、亦中亦西。陳氏早年就讀于萬木草堂,與梁啟超同學[1];1904年,23歲的陳煥章于北京參加經(jīng)濟特科考試,獲恩科“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殊榮;1907年,26歲的陳煥章被選派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系留學,1911年30歲的陳煥章獲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次年即學成歸國;1923年42歲的陳煥章任北京孔教大學校長;1930年在香港創(chuàng)立孔教學院,任院長;1933年去世,享年52歲。陳煥章的一生是頗為順利的,同時具有中外雙重最高學位,在當時十分罕見。并且,得益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陳煥章本人的文化基礎深厚,他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知識范式和道德訴求,都有自己的理解。
海外的求學背景使得陳煥章堅信社會需要改革,但改革并非否定過去的一切,改革要有原則,這就是孔子的原則。陳煥章一直力求從孔學中找到相應的理論支撐,解決時代和現(xiàn)實中的矛盾,改造傳統(tǒng)儒學;同時他又嘗試在西方理論的框架下闡釋我們的傳統(tǒng)儒學,迫切的希望在融匯中西的基礎上,儒學能綻放新的生命力,從而滿足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據(jù)此,《孔門理財學》應運而生。
二、《孔門理財學》的主要內容
《孔門理財學》是陳煥章在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學的博士畢業(yè)論文,該文完全采用了西方經(jīng)濟學的著書模式。第一部分通論在綜述孔教思想和源流的基礎上,泛論中國的“理財學”與各科學的關系,闡述相關的一般性的經(jīng)濟學原理;第二、三部分分別討論消費和生產(chǎn);第四部分財政主要論及國家財政和稅收政策;第五部分即結論。
甲部為《通論》,該部分以陳煥章對孔子的評價作為開篇:“作為其民族的先師,孔夫子占據(jù)著獨一無二的位置……如果我們要衡量一位歷史人物的偉大程度,我們惟一能應用的標準是:某位歷史人物有效影響力的范圍、持久性與力度。依此標準,孔子是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我們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歲月,時至今日約三分之一人類的倫理、社會和政治生活仍然完全在其精神感化之下?!盵2]陳煥章在第一篇“孔子歷史”中全方位闡述了孔子的偉大,并將其總結為“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與音樂家;然其中最為重要者,為孔子是孔教——這一偉大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盵3]目前來看,將孔子的思想提升到宗教高度可能并不合理,但是陳煥章還是將中國人對孔子的尊敬和崇拜進行了頗具心意的解釋:“中國人崇拜孔子,非源于任何迷信的觀念,而是以哲學范疇為依據(jù)——‘至誠如神’與‘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也成為孔教信仰的一個鮮明的注腳。
乙部為《消費》,該部分陳煥章提出了“人欲”這一概念,并從倫理和理財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闡釋,提出“孔子之真實思想并非人應禁欲,而是人之欲望越少越好”,[4]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欲不可從”“樂不可極”。進而言之,陳煥章認為,“禮”其實就是孔子為控制人之欲望而提出的道德準則,禮的作用就滿足欲望的同時而控制人的欲望。關于個人消費,孔子認為,一個人不管貧或者是富都能從消費中找到個人的快樂,因為在孔子看來物質財富的快樂只是次要的,“禮”所帶給我們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把個人消費和禮的思想聯(lián)系在了一起??鬃拥闹杏怪酪搀w現(xiàn)在消費思想中,窮奢極欲與吝嗇都是孔子鄙夷的。陳煥章認為,“當為了個人利益花錢時,他應該節(jié)儉;而當為社會利益而支出時,他應該慷慨?!盵5]并且,在節(jié)儉與奢侈之間做選擇時,“禮,與其奢也,寧儉。”[6]
丙部為《生產(chǎn)》,該章的理論和邏輯出發(fā)點源于《大學》中的內容:“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未也?!盵7]從中提取出生產(chǎn)的三大要素——人、土地和資本。毫無疑問,人在生產(chǎn)中起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在本章中陳煥章用了大量篇幅討論了人口的重要性,以及人口法則和遷移等問題,而且,在本章中陳煥章還提到了中國人口存在的特殊問題,比如孝悌的影響,一夫多妻制等等。這其中很多研究毫無疑問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陳煥章提到的第二大要素就是土地,詳細闡發(fā)了儒家對土地“數(shù)量有限”“質地多樣”等問題的看法。最后一大要素就是資本了,首先是字義的闡釋,區(qū)別“本”“資”“財”“貨”的含義,認為漢語中的“財”在某種程度上等于于西方話語中的“資本”。財富包括生產(chǎn)資料,也包括消費品,財產(chǎn)的增加一靠開辟財源,二靠節(jié)約開支。
丁部為《財政》,在孔子體系,陳煥章認為合理的財政就是什一稅。同時,他認為民眾是稅收的直接來源,所以,“增加稅收之途徑在使民眾富足”。[8]孔子及其門人的一貫主張,自然是輕徭薄賦。但是陳煥章認為,財政來源于政府,二者不可分割,因而提出政府組織形式的重要性:“政府形式是財政制度發(fā)展的根本障礙,只要政府形式是君主制,那么,君主對公庫享有最大的權利,因此,中國人從來不重視增加公共收入,而只是在將來建立了真正的立憲政體,財政制度才將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盵9]
最后戊部即《結論》,首先陳煥章從道德、宗教、教育、社會階層、政治、理財六個方面詳細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不重視理財活動的原因。他對政府的高度集權和干預持否定態(tài)度,進而流露出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假如政府真正采用自由放任政策,對民眾不干擾,那么,其結果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情況將會更好……假如中國允許資本家作為一個階層存在,那么,中國早就度過了資本主義階段?!盵10]
參考文獻
[1]參見高要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高要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11頁。
[2]陳煥章:《孔門理財學》,甲部,第一篇,第一節(jié),第3頁。
[3]陳煥章:《孔門理財學》,甲部,第一篇,第一節(jié),第9頁。
[4]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乙部,第四篇,第十二節(jié),第122頁。
[5]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乙部,第四篇,第十五節(jié),第154頁。
[6]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乙部,第四篇,第十五節(jié),第164頁。
[7]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丙部,第五篇,第十七節(jié),第187頁。
[8]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丁部,第九篇,第三十三節(jié),第397頁。
[9]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丁部,第九篇,第三十三節(jié),第399、400頁。
[10]陳煥章:《孔門理財學》,戊部,第三十六節(jié),第4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