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冬/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國際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說,“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教育系統(tǒng)2018年要全面啟動黨建質量年”。因此,高校院系黨組織要發(fā)揮“課程思政”在各學科教學改革中的作用,構建學科協(xié)同、人員協(xié)同和資源協(xié)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保障體系。張嘉倫在《淺論“課程思政”視角下在外語教學中提升文化自覺與自信——以日語入門教學為例》中指出“基礎日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功能遠沒有得到發(fā)揮,存在著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忽視中國文化等問題,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提升日語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是實現(xiàn)《綜合日語》‘課程思政’功能的有效途徑?!标愝碓凇墩摗罢n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礎日語教學設計》中指出:“基礎日語課程應‘實現(xiàn)政治思想教育,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和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三維功能的融通”。
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功能遠沒有得到發(fā)揮。以《綜合日語》為例,它是占用日語專業(yè)學生課堂時間最長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中日文化交流與交鋒最典型的課程,然而其“課程思政”功能并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與《綜合日語》課堂教學相融合,在教學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貫穿《綜合日語》教學,是一個值得我們高校日語教師不斷探索的新課題。要改變日語課堂刻板的形象,讓當代日語課程推陳出新,開展與“課程思政”改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育人元素。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到教學之中。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思辨能力等,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毒C合日語》教師一方面要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發(fā)揮引導作用,改革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政治水平。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全過程。引導學生用日語講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先進的思想在同學們心中扎根發(fā)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實踐相結合,課外學習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外學習實踐活動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同時融入思政內容,讓同學們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形式包括:課外閱讀、演講、讀書報告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日語口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美德故事等,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政能力、研究能力。采用現(xiàn)代、多元和全方位的教學模式,在利用原有電教設備基礎上,積極探索和開發(fā)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同學們隨時關注、收聽和觀看國家的各種重大會議。為更新教學內容,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優(yōu)秀人才創(chuàng)造條件。具體措施如下:
(1)定期召開教師隊伍“思政能力”培訓會。通過做研討、行討論、寫心得等形式,指引日語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牢記“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提高日語教師隊伍的“思政意識”。
(2)積極推進“雙語黨課”活動。利用課前十分鐘,一方面日語教師向學生講黨課,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講話精神中的主旨思想和關鍵詞,用日語向學生加以講述。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雙語黨課”。引導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認真做好筆記,總結精髓,并將之翻譯成日語,利用課前十分鐘進行展示,用日語向其他同學宣講。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日語前沿知識,學會用日語講實事,鍛煉自身的日語詞匯能力、口語能力、翻譯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系列講話精神的理解,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3)定期撰寫心得體會。讓學生閱讀十九大報告原文,或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安排學生觀看愛國影片或警示紀錄片,如《厲害了我的國》。之后布置學生用日語撰寫心得體會,最后批閱修改。閱讀是語料輸入的過程,通過學生的思考創(chuàng)造,將語料進行輸出創(chuàng)作,即寫作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對閱讀的輸入語料進行認真思考分析,然后結合自身的理解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寫作創(chuàng)作能力,又將材料或影片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讓他們進一步了解國家治國理政新理念和科技發(fā)展前沿知識,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同時為日后指引學生的所思所想所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4)組織日語討論活動。課堂上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和“課程思政”內容,組織同學們進行相關話題的日語討論。課后利用網絡新媒體等途徑繼續(xù)開展討論,讓同學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真正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系列講話精神用于指引同學們的所思所想。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邀請日語外教參與相關的討論活動,讓同學們真正將日語做為一門工具,向世界宣傳中國優(yōu)秀文化思想,從而增強同學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若要確?!毒C合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順利有效地進行,相關部門和學校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相關部門和學??梢栽黾酉嚓P課題研究的經費和政策支持,以鼓勵更多的日語教師勇于樂于參與《綜合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如增加相關課題申報的數(shù)量,增加科研經費和配套資金,或是學校建立配套的實訓教學場所等,使日語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學??梢远ㄆ谡匍_“課程思政”研討會,形成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校院引領、系(部)督評、教師執(zhí)行”的工作格局,從而推動形成“全校有氛圍、院系有特色、教師有風格”的生動活潑的“課程思政”教學場面。
(2)實現(xiàn)《綜合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首要前提要提高日語教師隊伍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日語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边@就是日語教師隊伍的“思政意識”。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日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效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同學們在學習日語知識的同時,能夠無意識間增強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加深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時日語教師的“思政能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3)實現(xiàn)《綜合日語》“課程思政”功能,核心是要改革教學內容?!毒C合日語》教材版本很多,基本都是圍繞著日語文化和日語語言編寫,教學目標基本都是增強學生的日語聽說讀寫能力和提高對日語文化的掌握水平,而教材中幾乎沒有編入任何中國文化內容。久而久之,這種單一的日語文化和日語語言輸入,就會使學生淡化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削弱同學們的文化自信。因此,要實現(xiàn)《綜合日語》“課程思政”功能,改革教學教材內容,修訂教學教材培養(yǎng)目標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在教材中增加適當?shù)闹袊鴥?yōu)秀文化內容,讓同學們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優(yōu)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日語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滲透到日語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從而使“課程思政”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綜合日語》課程不應該只是培養(yǎng)日語專業(yè)學生綜合日語能力的一門課程,更應該成為一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日語教師作為《綜合日語》課程教學的中堅力量,自然肩負起了“課程思政”重任。要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修訂教學內容等,實現(xiàn)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今大學生、基于《綜合日語》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