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幻黃山,禮儀徽州。”黃山市,不僅坐擁壯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悠久的徽州文化。因此,本文以我國一級館之一——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為例,通過實地考察,分析館內展板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的英文翻譯工作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翻譯原則及解決對策。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共兩個展廳,分別是“走進徽州”和“天下徽商”。其對徽州地理文化及館內珍貴藏品進行英文宣傳是“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重要舉措,值得肯定。但通過深入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館內展板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的英文翻譯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經歸納整理如下,望引起重視:
1、譯名不一致
筆者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內,發(fā)現(xiàn)不少文物名稱或注解的英文翻譯出現(xiàn)不同表達方式。如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分別譯為Qianlong times和Tongzhi year,而較為統(tǒng)一準確的譯法為Qianlong period和Tongzhi period。同一個專有名詞,其英文翻譯在同一個博物館內應當保持一致,甚至在不同的博物館也要保持連貫、統(tǒng)一。
2、語法不嚴謹
時態(tài)方面:在題為《新安大好山水》的展板中,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狈g為“People walking in a clear mirror while birds flying in afolding screen.”。作為一句完整的詩句,譯文應符合句子的語法標準。而“walking、flying”是兩個并列的短語,譯為“In a clear mirror people are walking while on afolding screen birds are flying.”更恰當。
詞性方面:在展板《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崛起》中,原文有一句“又憑借徽商雄厚的物質基礎,致使徽州文化空前繁榮和強大?!逼渥g文為“And for the strong and rich material basic of Huizhou merchants,Huizhou culture come in to prosperity and strength.”。此處“基礎”為名詞,卻在翻譯時誤用了“basic”這一形容詞。因此,筆者認為此句更準確的表達是“And for the strong and rich material base of Huizhou merchants,Huizhou culture came in to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單復數(shù)方面:館中印紋雙耳陶罐的翻譯為Earthenware jar with double ears and wrinkle。從展品實物來看,陶罐上有多條花紋,且wrinkle為可數(shù)名詞。因此,結合文物名稱英文翻譯首字母大寫的原則,譯名改為Earthenware Jar with Double Ears and Wrinkles更符合實際。
1、中式翻譯思維較嚴重
部分文物名稱翻譯時沒有突出其蘊含的地方文化內涵?!翱诤X”被譯作“Gold Coin in Mouth”,在外國人看來,指的是嘴里的金幣。而實際指的是死人入殮時,在其口中放置的一枚銅錢,這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葬俗。單純的中式思維直譯無法反映這枚銅錢的特別之處,應加以注解,體現(xiàn)其文化意義,可譯為Coins(sometimes gold,put in a person’s mouth after his death les the suffers starvation in the nether world)。
在展板《徽州人與徽州》上,“北宋宣和”直接音譯為“BeiSong Xuanhe”,其中“北宋”指的是朝代,“宣和”指的是年號,應當予以區(qū)分。應改為“Xuanhe perio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甚至還可以為年號“宣和”添加注解—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
2、部分展板解說詞及文物名稱未譯
筆者實地研究發(fā)現(xiàn),和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內展板及文物名稱的中文解釋相比,英文解釋明顯不夠。如“天下徽商”展廳中,《助夫經商》、《“紅頂商人”胡雪巖》等展板都缺乏英文解說詞。而徽州女性和徽商胡雪巖恰恰是徽州文化的代表,其英文翻譯的缺席,易造成外國觀眾對徽州文化產生誤解和偏見,從而削弱對外宣傳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因此,建議在此類中文解說詞后追加英文翻譯。
1、書名格式
中文書名使用小書名號“《》”與其他專有名詞進行區(qū)分,而英文書名在印刷體中多采用斜體格式。但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中,部分書籍名稱英文翻譯都使用大書名號“<>”且沒有用斜體。如《新安景物約編》譯為
2、首字母大小寫
作為專有名詞,在翻譯時,文物名稱中每個單詞的首字母都需大寫(除中間虛詞外)。然而在本館中,存在不少首字母大小寫并存的情況。如《祁門縣志》、《歙縣志》翻譯為Qimen County annals和Shexian County annals。作為書名,annals首字母應當大寫,改為Qimen County Annals和Shexian County Annals更妥當。
博物館解說詞及文物名稱以信息型文本為主,而博物館解說詞及文物名的翻譯,其目的在于向讀者傳達信息,介紹文物背景,屬于外宣文體。前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局長段連城曾指出,對外宣傳材料的英文翻譯主要存在兩個癥結,一是“甲型病狀”,即“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二是“乙型病狀”,即譯文“難懂或不懂”。因此,對于外宣翻譯及文物翻譯的原則,國內譯者進行了諸多探討。如黃友義提出“外宣三貼近”原則,師新民提出文物名詞翻譯四原則。在此基礎上,僅以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為例,筆者認為地方博物館在英文翻譯工作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準確性
作為應用性文本,地方博物館內的英文翻譯應當忠實原文,合乎語法。要尊重作品及文物,不可擅自刪改內容,做到選詞準確,概念清晰,表達流暢。否則易被受眾曲解,起不到有效傳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2、文化性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歷史文物各具特點,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人類文化寶庫上。它們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及地方的文化屬性,因此,在對解說詞及文物名稱進行翻譯時,應反映當時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當?shù)氐奈幕厣?,必要時予以注解。
3、規(guī)范性
地方博物館展板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翻譯屬于外宣文本,其格式、排版應當尊重英語本族語者的使用習慣,符合英文的行文規(guī)范。否則對外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
作為研究地方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場所,地方博物館是國內外公眾獲取相關知識、欣賞文化瑰寶、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因而博物館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的高質量翻譯顯得尤為重要。但以目前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的英文翻譯為例,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并且經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也是眾多地方博物館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以地方博物館翻譯原則為基礎,從三方面提出建議:
1、培養(yǎng)專業(yè)翻譯隊伍,提高譯文準確性
博物館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的翻譯必須做到文字內容精準,它要求譯者在時態(tài)、用詞等方面不容有誤,掌握專業(yè)術語的正確表達,并通過各種翻譯策略與方法將原文內容最有效地表達出來。因此,譯者應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翻譯知識和理論,切實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道德。翻譯人才隊伍,尤其是地方博物館翻譯人員的培養(yǎng),是地方博物館的英文翻譯質量的保證。
2、加強文化內涵研究,凸顯譯文文化性
博物館翻譯還要求譯者做到文化內涵相符。因為博物館涉及大量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和概念,許多藏品具有鮮明的本土文化意義,很難為英語讀者所理解,所以譯者應通過閱讀歷史文獻,文物介紹等充實自己的文化儲備,具備文物常識,并通過考察學習國內外博物館及相關英文網(wǎng)站,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進行中西方思維的靈活轉換,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透過地方博物館走出去。
3、嚴把審核校對工作,確保格式規(guī)范性
作為外宣文本,博物館解說詞及文物名稱的翻譯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途徑,必須做到格式規(guī)范。因此,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地方博物館的翻譯工作,統(tǒng)一博物館翻譯的標準。翻譯人員在展覽前應進行詳細審核與嚴格校對,避免翻譯內容在博物館呈現(xiàn)時出現(xiàn)書名、大小寫、標點符號等各種低級錯誤,從而為中國地方文化的“出口”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反映出古徽州的方方面面,通過收藏與闡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各種記憶載體,使中外讀者對這種地域文化更為理解熱愛。它是地方博物館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縮影。它們各具特色,是歷史的見證、智慧的結晶,更是對外宣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館中展板解說詞、文物名稱的英文翻譯與城市形象、文化交流、個人理解、漢語地位息息相關,因此,博物館英譯工作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對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部分展板解說詞和文物名稱的譯介,提出改進建議和對策,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和博物館行業(yè)的重視,共同促進地方博物館的對外宣傳工作,讓中國優(yōu)秀地方文化能夠用忠實、地道的英文表達出來,從而走向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