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鵬 劉 茜/.桂林旅游學院休閑與健康學院;.桂林旅游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1984年中國高爾夫有了第一家高爾夫俱樂部,從此開始了在中國的發(fā)展,由于高爾夫運動在我國只擁有短短的35年的歷史,中國的大學生高爾夫技術水平遠遠落后歐美大學生水平,中國的高爾夫運動技術教學方法和方式發(fā)展存在著一些瓶頸。
目前我國從高校開始學習高爾夫球走到職業(yè)球員的只有張惠麟一人,而我國擁有高爾夫專業(yè)的本科院校不下于80所,按每年的80人一屆的新生人數(shù)來算,每年大概學習高爾夫的大學生人數(shù)有6400人,但是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在高爾夫運動技術方面表現(xiàn)的十分匱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在高爾夫運動技術教學中得以提升是高校高爾夫專業(yè)技術教學所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為了高校高爾夫運動技術教學的高效性、科學性、穩(wěn)定性得以提升。本文從系統(tǒng)分析了在高校高爾夫技術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形式枯燥、教學效率不高,指出高爾夫運動技術教學在高校發(fā)展需改變教學模式的問題,深入研究高爾夫技術教學的方式,明確訓練方式方法,構建完善的高爾夫技術教學體系是高校高爾夫教學良性發(fā)展首要問題。
在高校中的高爾夫教學課中,教師們常常會用所謂教材中的“標準”揮桿來進行教學或者是用教師本身所認為的“標準”揮桿來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也常常在強調高爾夫運動技術的提升不需要距離,需要的是穩(wěn)定性。但是常常的結果是同學的們揮桿和球路更加的不穩(wěn)定了。在同等時間的教學和練習中,往往有的同學就能擊球高效,有的同學不行。
而所謂教學的穩(wěn)定性指的是對所有上課的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不是一部分同學。
在高校的高爾夫技術教學課程中,老師在教,學生也在學。而學生的學的知識往往不僅僅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同樣也有一大部分來自一些自媒體的文章內容。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定的偏斜。同學們自己所認知的好壞往往來源于本身的感覺和狀態(tài),而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生所做的指導,也有可能使得學生更加的擊球效率差。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產(chǎn)生不信任感。認為教師所教的知識不能是本身的球技進步,反而使得擊球越發(fā)的困難。
高爾夫技術教學的科學性指的是能有把所有的擊球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來,所有的擊球距離都顯示出來這樣才是科學性的教學。在高爾夫技術課中,常常都會聽到,往左一點點,距離還差一點點,球的飛行彈道高了一點點。對面所謂這樣的“一點點”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只有把這“一點點”去掉。左多少,距離差多少,彈道高了多少能夠具體出來數(shù)據(jù)反饋的話。這樣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的問題了。
一場標準比賽中,標準桿72桿。按照所謂理論的標準上果嶺率來統(tǒng)計,所使用的一號木桿的次數(shù)是14次、推桿36次、鐵桿擊球22次。而平時我們在高爾夫技術課程中,往往所教所學的都是在這72次擊球中的22次揮桿。都是在學習怎么揮桿,學生用鐵桿擊球,都沒有按照比例去練習其他的球桿。假設就算這22次擊球都沒有失誤,推桿和一號木不做練習的話,成績應該也是很糟糕的。
任何新理念的學習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才能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從單純的“知識輸入”轉化為“知識輸出”,需要不斷地實踐與積累,同時要不斷加進其他的知識與邏輯,找到一個互相串聯(lián)的共同點。這也許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吧。
高爾夫揮桿其實就是陡峭與淺平元素的匹配與組成。從一個客觀事實的角度去觀察揮桿的狀態(tài),是否過于陡峭?或者過于淺平?還是上桿過陡導致下桿出現(xiàn)變平的代償?又或者是別的揮桿元素匹配?不以標準動作作為評估揮桿的根據(jù),而是從事實層面看同學們究竟做了什么。常常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在自主練習中,在沒有正確方向的引導下,會出現(xiàn)揮桿代償動作,而本身的代償動作是目前擊球的核心動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了解同學們的代償動作,直接做指導和調整的話,同學們的揮桿往往會更加的糟糕,這樣就會導致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消失。只有正確的引導理論和實踐同步,這樣同學們才能理解,才能知道老師為什么要這么做調整。
通過TPI體能評估測試得出身體的運動數(shù)據(jù)。那么,得到這些數(shù)據(jù)后如何解讀?如何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與高爾夫運動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項目研究的基礎。
因此,要深刻解讀測試數(shù)據(jù)的內涵定義,了解數(shù)據(jù)的產(chǎn)生是由什么造成的結果,了解身體測試數(shù)據(jù)與揮桿動作中的相互影響因素。例如是什么影響高爾夫揮桿中上桿幅度?同學們在剛開始的學球過程中,總是覺得高爾夫上桿上的高就會打的遠,另外在很多自媒體的球技教學平臺中看職業(yè)選手的揮桿,這樣就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揮桿也是需要高幅度的上桿。但是在這樣的理解和練習中,常常有很多同學擊球質量不高、擊球效果差。但是同學們不知道為什么,好的高爾夫揮桿是追求擊球的高效性,而高爾夫揮桿的長度取決于自己身體背闊肌的長度,也就是說背闊肌長的柔韌性好的同學理論上是能做到像職業(yè)選手一樣的揮桿動作的,但是身體受限的同學往往這樣做揮桿的話,是不能產(chǎn)生高效的擊球的。同學們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技術所束縛,而忽略了我們是在打高爾夫球!而不只是在打高爾夫揮桿!如果目的只有進洞這一個目標的話,理論上會有無數(shù)種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什么同學們在上課中的擊球水平參差不齊。只有通過了解同學們的身體評估報告,才能給予每個同學的揮桿進行調整和設計,找到影響高爾夫運動技術效果的本質因素,才能更加高效的開展教學。
所謂高爾夫高爾夫揮桿矩陣就是把高爾夫的科學性和訓練方式結合起來把每一次的揮桿都設定成三種揮桿幅度或者力度,這樣一來可以得到幾十種擊球的距離以及不同的彈道和倒旋。建立這個矩陣就相當于建立了一套距離系統(tǒng)。面對場下碼數(shù)的擊球可以更加清晰,選擇更多。
在短切中,沙坑球作為一種特殊擊球,桿頭與沙的作用極為重要。沙的軟硬、粗細、濕度、厚度對于沙坑擊球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反彈角的數(shù)量。反彈角在沙坑中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擊球的質量與倒旋。只有正確建立切桿的體系,在使用了高爾夫揮桿中陡峭與淺平元素的匹配,所有的擊球只要通過一些要素上的排列與組合,就可以把原有復雜的技術不斷簡化,真正達到“量化”與“表現(xiàn)”的目標。
在推桿技術中,推不好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不正確的球速、不正確的果嶺閱讀、出球方向不對、想太多。那如何讓球進洞其實答案更加的簡單:合適的方向、合適的速度、專注的頭腦。而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科技設備,沒有正確理解科技設備所闡述的數(shù)據(jù),反而限制了他們本身的表現(xiàn)力。當人們在推桿時不再想著線路、不再想著球的速度、目標,而是桿面的度數(shù)、桿頭的軌跡、手的運動、上桿與下桿的幅度……實際上人類的本能被逐漸扼殺了。在巡回賽上曾經(jīng)有一位推桿非常優(yōu)秀的球員,他甚至能夠模仿十多種球員的推桿方式把球推進洞。直到有一天,他通過一個推桿測試儀器測試出來自己在準備站姿的時候桿面開放了1.5度。這位球員認為如果自己能夠把準備站姿時桿面變成方正,就可以推的更好。之后的時間里,這位球員每天都很努力地把準備站姿時的桿面調成方正,同時也非常努力地讓自己的上桿與下桿時桿面保持方正。結果如何呢?這位球員最終再也沒法像以前一樣推的好,推桿水平一路下滑,還得了推桿易普癥。而在后來的研究卻解釋了為什么這位球員在準備站姿時桿面會開放1.5度。這是由于我們在準備瞄球時并不會完全貼著球放置桿頭,通常桿頭與球之間都有一段距離。而當準備站姿中桿面開放1.5度時,在之后的揮桿擊球中,桿面會自然地在擊球瞬間變成0度。桿頭與球在準備站姿的角度差與桿面在運行時的偏轉恰好就是1.5度。但設備不會告訴你這些,它只是客觀地闡述了推桿時所發(fā)生的事情。誤解了科技儀器的數(shù)據(jù)有可能適得其反。
只有通過推桿中視覺評估系統(tǒng),其中包括優(yōu)勢眼測試、隱斜視測試、空間感知測試、想象力測試。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推桿中視覺會絕大程度地影響果嶺閱讀、球速判斷、距離控制、瞄球系統(tǒng)、甚至是想象力。在經(jīng)過視覺測試之后,我對于自己的眼睛更加了解,同時也明白了自己適合哪一類推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