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寰
沈陽市藝術學校
發(fā)聲訓練是一個好的歌者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在進行民族聲樂的發(fā)聲訓練時,應該圍繞著民族聲樂的特點展開訓練,民族聲樂具有兩種概念,分別是“聲樂”以及“民族”。“聲樂”是所有歌曲總稱,同時也是音樂最主要的藝術形式;“民族”是指在一種具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歌唱形式??傮w來說,民族聲能夠將兩種藝術文化融合于一體,而通過發(fā)聲訓練能夠更好的掌握這種藝術形式。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正確發(fā)聲與科學發(fā)聲并不相同,我們切勿混淆了這兩個概念。演唱者想要達到科學發(fā)聲的要求,除了聲音條件需要良好之外,其音樂感和感悟能力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水準,演唱者通過努力、刻苦的學習,只能夠逐漸接近科學發(fā)聲的目標。不管發(fā)聲法再好再科學,如果學生自身缺乏良好的聲音條件,其先天條件也無法改變,再加上人的發(fā)聲取決于其生理結構,那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條件的歌唱者,才能夠通過科學發(fā)聲法形成美好、最佳的聲音,如果自身缺乏良好的聲音條件,那么在科學的發(fā)聲法也無法改變其聲音條件。所以,在演唱民族歌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聲音條件。雖然有許多歌唱者具有良好的樂感、悟性和聲音條件等,但優(yōu)秀歌唱者只有極少數(shù)。部分演唱者有時候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反而聲音還不如學習前,這代表在歌唱藝術學習期間,演唱者除了需要具有良好的樂感、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之外,其自身還需要具有良好的聲音條件,自身在具有良好聲音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對科學發(fā)聲法的有效運用,能夠使演唱效果更加理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人雖然發(fā)聲并不正確,也沒有接受過良好的聲樂訓練,但是依然能夠唱好歌曲。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具有良好的聲音條件,以及較強的感悟能力和樂感。此類歌手如果能夠做到對科學發(fā)聲法的掌握,那么他將具有更大的能量,也能夠更好的發(fā)揮自身的聲音潛質。
目前,大部分演唱者在演唱民族歌曲的過程中,已經(jīng)不在采用傳統(tǒng)的嗓子喊出來的形式,想要演唱混合高音,就需要同時運用假聲和腔體,可以說,最科學的就是此類演唱方式。在演唱民族歌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借助假聲和腔體來延長混合高音,還需要結合真假聲來進行美聲演唱,進而實現(xiàn)對藝術作品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斷碰撞,人們慢慢意識到了科學發(fā)聲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無法科學發(fā)聲法,那么就會對演唱者的嗓音造成嚴重損傷。我們都了解,聲帶肌肉具有良好的彈性,錯誤的發(fā)聲法會拉長和縮短其肌肉,進而給聲帶帶來更大的負擔,損傷演唱者的聲帶。在演唱民族歌曲的過程中,想要使演唱效果更加完美,并保護演唱者的嗓音,就需要科學的發(fā)聲,如此不僅能夠使演唱效果更加完美,還能夠保護自身的嗓音,科學發(fā)聲法就是最佳方式。是演唱民族歌曲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科學發(fā)聲能夠幫助演唱者進行更好的演唱,想要提升民歌演唱的完整性和質量,就需要采用科學發(fā)聲法。除了可以在演唱民歌時采用科學發(fā)聲法之外,還可以采用美聲法和通俗法來訓練演唱者的聲音,科學發(fā)聲可以給聲音帶來許多的益處??茖W發(fā)聲不同于某種唱法,唱法體現(xiàn)了整體歌唱,而前者只適用于局部內容,人們通過科學發(fā)聲能夠實現(xiàn)對自身生理發(fā)聲器官的合理運用,不僅包含了生理性和物理性,還包含了獨具個性的各類唱法。通過適當、準確、科學的發(fā)聲,能夠使演唱者具有更好的聲音潛質,使歌曲具有更高的演唱魅力。
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的基本技巧,因此,民族聲樂演唱需要掌握的第一個技巧就是正確的呼吸頻率,呼吸技巧的訓練可以分為“呼”、“吸”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彼此融合,缺一不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訓練者將空氣吸進肺部,氣體向外擴散對肺部肌肉產(chǎn)生的張力即為吸氣訓練;而通過呼氣又能夠借助吸進來的氣體刺激肺部,讓氣體順暢的向體外排除,在經(jīng)過咽喉時,利用氣體引起聲帶振動而發(fā)出聲音。通常情況下,無論是呼吸還是發(fā)聲都是人類一種本能行為,不需要特殊訓練就可以掌握,對普通人來說并不難。但是在進行播音訓練、歌唱訓練等時,就需要訓練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取得顯著的成就。就歌唱而言,胸腹式呼吸法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這種呼吸方法與我們平時的呼吸有一定區(qū)別,相較于平時的呼吸量要更深一些,因為在進行民族聲樂訓練時,需要充分應用到演唱者的肺活量與音量,因此在進行呼吸訓練時要注意控制氣息,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能夠牽動訓練者的胸腔、腹部肌肉以及橫膈膜,繼而實現(xiàn)對氣息的控制。吸氣訓練與呼氣訓練不同,在進行吸氣訓練時,需要將喉嚨打開,讓氣體充分進入到身體中,感受腹部肌群的作用;呼氣時需要掌控身體,讓氣體平緩的吐出體外,在此過程要注意不能像氣球泄氣一樣,一定要保持身體與氣體處于對抗狀態(tài),利用腰腹以及胸部的力量將氣體緩緩排出體外,這時就是人們常說的在吸氣的時候進行歌唱。
在進行真假身混合訓練時,訓練者要注意真假聲的運用,將真聲控制在與日常講話時無異就可以,聲音要大,厚重并且洪亮,常常用于中低音演唱,用真聲演唱高音十分困難,這時就要運用到假聲,一般歌曲的演唱都需要運用到假音,是最為常見、應用最為廣泛的歌唱技巧,這也就是我們進行假聲訓練的目的,假聲需要演唱者運用技巧控制聲帶振動發(fā)聲,聲音純凈且輕薄,可以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假聲訓練要在真聲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因此在進行真假音訓練時,要首先進行真聲訓練,再學習假聲訓練才能夠做科學的發(fā)聲,這樣訓練出的真假音都會相對自然,在真假聲都掌握熟練后,需要開始進行真假音混合訓練,進行更深層次的發(fā)聲訓練。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幾乎沒有作品是用單純的真聲或者假聲演唱的,因此在演唱民族聲樂時,歌唱者一定要做到真假音切換自如,采用純真聲不僅會影響作品的表演效果,而起對演唱者的嗓子造成一定傷害;反之,單純進行假音演唱則會無法保持平穩(wěn)氣息,是一種利用聲帶振動的“偽聲”。在這點上,采用真假音轉換能夠良好的演唱美聲,現(xiàn)在很多中國聲樂也在越來的訓練基礎上融合美聲的部分訓練技巧,很多民族音樂頂尖人才也在隨著潮流進步,積極的做著改進。
在進行民族聲樂的發(fā)聲訓練,需要訓練者找到正確的發(fā)聲位置,并且反復進行訓練。因為好聽的聲音是歌唱的基礎,歌唱者只有具有優(yōu)美的聲音,唱出來的歌曲才能動人,這也是我們進行發(fā)聲訓練的核心目的,若是想要對聲音進行訓練,訓練者就需要找到聲音共鳴的位置,找出自身發(fā)音的特點,將自身的優(yōu)勢合理運用到歌唱中,彌補自身歌唱的短板,切實做到“取長補短”。在整個過程中找到共鳴位置是重點,而需要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夠掌握發(fā)聲習慣,并且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有所成效,并且訓練者需要堅持長期訓練,如果間斷一段時間后,就需要對發(fā)聲習慣進行重新學習。通過共鳴可以將我們的聲音放大,我們平時的聲音演唱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熟練掌握聲音共鳴的方法,才可以使自身的聲音變得更大、更加飽滿。在訓練聲音共鳴時,我們學習西方美聲唱法,將西方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唱法相結合,將之前小范圍的共鳴轉變?yōu)檎w共鳴。將共鳴點放在歌曲的咬字上,如此能夠使歌曲中的音調可以與歌詞相融合,一改我國民族唱法重字輕聲的歌唱習慣。民族聲樂足球聲音純合、自然,因此進行聲帶共鳴訓練時想,需要將共鳴放在盡量高的位置,掌握在高位置上進行發(fā)聲的技巧,將共鳴掌握在一個點上,在發(fā)聲的過程中,需要沿這個點向聲帶兩邊緩緩展開,位置就在演唱者眉心的位置后面,但是準確的說是在硬腭之上一點,這樣的位置可以使呻吟變得清澈、明亮,保持這樣的音色也是很多歌唱者的畢生所求。
我國民族聲樂講究的就是字正腔圓,其基礎就是漢語習慣,需要根據(jù)語言韻律,進行良好的吐字咬字。中國具有十分復雜的漢字,包含了單、復、鼻韻母在內的39個種類,各地的地方方言獨具特色,所以在進行咬字吐字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對自身錯誤發(fā)音的嚴格糾正。
在咬字方面除了需要做到咬準字頭、延長字腹,還需要收住字位,講究押韻。需要借助嘴唇來進行咬字,嘴唇的咬字動作需要標準,如此能夠咬住字,然而切勿要的過死、過于僵硬。
在吐字的時候,需要清晰有力,崩、打、粘等屬于最常見的吐字法。唇部在“崩”時需要緊閉,然后用力彈出字;舌頭和牙齒在“打”的時候,需要具有爆發(fā)力的快速送出字;慢慢將字向后過渡到口腔才能夠做到“粘”;口腔經(jīng)過氣流的慢慢摩擦才能夠做到“寸”;快速把字收住才能夠做到“斷”。在進行歌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意咬字吐字,還需要做到對聲調的合理運用,如此才能夠使語言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提升歌唱的感染力。
通過系統(tǒng)的訓練可以掌握民族聲樂的幾種演唱技巧,在具體訓練過程中,訓練者可通過訓練掌握正確的呼吸技巧、運用真聲與假聲結合訓練法、訓練聲帶共鳴的位置幾種訓練方式進行,提升自身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