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宏
北京故宮博物院
從上古唐堯、虞舜時代起,直至清代末年,禮樂在中華大地發(fā)展傳承近四千年之久,是中國特有文化最寶貴的結晶。清對禮樂的繼承、發(fā)展到基本定型并臻于完善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除傳統(tǒng)方式以外,在清代宮廷還有一種獨特的禮樂教化模式——儀典戲。清代宮廷演劇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種頗為特殊的戲劇藝術現(xiàn)象,其表現(xiàn)形式直接傳達了清代皇帝的意識形態(tài),而儀典戲就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類。
宮廷戲劇的演出方式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化并存。在其媒介——宮廷演劇管理機構,隸屬內務府開始,美育思想“貫穿始終”的將清宮演劇逐步推向第一個高潮。直至道光七年裁撤南府,創(chuàng)立昇平署,教化功能才開始退化。咸豐朝更是禮崩樂壞,至清末,禮失而求諸野。
中國最早提出“美育”的是漢末魏初時期的徐干,在其《中論》一書中談到:“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徐干的“美育”指的是禮樂教化,也可以說,禮樂教化的目的是美育。清代宮廷戲劇的發(fā)展,與清代皇帝的態(tài)度有關。美育思想對宮廷戲劇的影響極大。勇敢、生氣、誠實、儉樸,這四點是清代皇帝代表皇室對天下宣稱的美德,是統(tǒng)治階層在被統(tǒng)治階層心中想有的形象。
美育思想貫穿最緊密的宮廷戲劇演出是儀典戲。儀典戲是清帝為重大節(jié)日、事件而編撰或修改的具有政治傾向的規(guī)范嚴格的戲劇演出,并非單純的祭祀戲劇,它包含了萬壽戲、喜慶戲、節(jié)令戲、宴饗戲等。用戲劇演出的形式來教化人并非清帝首創(chuàng)。以詩歌、音樂、舞蹈的藝術形式來育民,乃古而有之。對貫穿美育思想的儀典戲的認識,必須從對“禮樂”的認識著手。
“禮樂”在上古就是指用于祭祀求福時所演奏的音樂。“禮”,“人生而有欲”。許慎《說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的作用是祭神求福。正如《禮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薄皹贰?,“五聲八音總名”。中國的音樂,有陰陽五行之說,即“宮、商、角、徵、羽”;八音即樂器。司馬遷撰《史記·五帝本紀》云:“堯子丹朱,舜子商鈞,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贝藭r,吉、嘉、賓、軍、兇五禮雖然還處于雛形,但以“祭禮”為重卻是不可否認的,“樂”在此時是與各方天神溝通的媒介。
人類在發(fā)展中,因地域的不同而文化迥異,但悲歡之音,皆從聲調中涌出。在上古沒有文字來抒發(fā)情感之時,先民借用了舞蹈來表達最初的思想。戲劇之設,即源于此?!渡袝に吹洹罚骸暗墼唬骸?,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段并不陌生的文字,幾乎有關中國戲劇史的所有論著都有引用、論述。從禮樂文化的角度看,舜帝時代已經有了“樂教”,并設置樂官教“胄子”,這是一種美育教育?!爸倍鴾?,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便是“樂教”在人格修養(yǎng)上所要達到的境界。“樂”既是一種渾淪不分的藝術形態(tài)。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上古時期的禮樂祭祀活動,是在舞蹈、音樂的伴隨下展開的。《樂記·樂像篇》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逼洹靶摹本褪亲钤嫉乃枷氡磉_。而表達的方式,正是通過“歌詠舞動”。在祭祀過程中,歌舞者必配飾物。唐代杜佑在《通典》第一百四十五卷載:“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fā)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干戚、羽旄”代表了武舞、文舞。史書記載:“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械氯?,而三苗服”。亦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zhí)干戚而舞之”的記載。“干戚舞”即是一種樂舞。古時樂舞有文武之分,文舞執(zhí)羽旄,武舞執(zhí)干戚。干戚就是盾與斧,都是兵器。士兵操著盾與斧而舞,稱干戚舞。舜帝修正政策,停止用兵動武,通過“干戚舞”來說明自身的強大,按人類表演學講,就是從心里和行為上,進而達到震懾教育、感化三苗的目的。而這種樂舞也是禮樂祭祀中所表達意愿的方式,是一種摹仿性的戲劇雛形。
徐干在其《中論·藝紀》篇載:“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教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薄傲鶅x”重在“容”,這種意義上的“儀”與“禮”相關,可以看作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爸袊f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筑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于連儀仗、田獵、肴饌等都可以涵蓋”中國古代的“禮”本身具有鮮明的藝術性,作為人文修養(yǎng)和人的行為規(guī)范的“禮”。中國上古的“六藝”教育后來發(fā)展為儒家的詩、書、禮、樂之教,孔子強調人格修養(yǎng)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美育過程。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西周禮樂制度成為此后歷代宮廷禮樂效仿的重要模式。此時期亦可看作是我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定型時期。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朝代,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了上古三代的禮制是有沿襲關系的?!妒涀⑹琛ご呵锕騻鳌罚骸疤熳影速?,諸公六,諸侯四?!敝艽诰唧w用樂時的等級規(guī)定是以樂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地位。禮樂已經成為周王分封等級制的政治工具。禮樂文化體制的確立,不僅是周代社會的重要內容,且被儒家融合入禮樂哲學體系中,進而被先秦及以后的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所重視,“審樂以知政”,禮樂已然成為皇權的一部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宮演劇作為一種“禮”的戲劇演出,重點就體現(xiàn)在“儀”上?!皟x”包含了禮法,作為一種典范,形成了一種禮儀。宮廷戲劇無外乎三類:一是儀典戲,二是連臺本大戲,三是娛樂戲。儀典戲包含萬壽戲、喜慶戲、節(jié)令戲、宴饗戲等,是美育思想體現(xiàn)最為全面的演出。連臺本大戲,上百出的傳奇劇目,多數(shù)在朔望日承應,禮樂制度顯而易見。而娛樂戲,重在“娛”,體現(xiàn)了一種“戲樂”思想,“娛”中求教化。那么,“儀”在清宮演劇教化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談“儀”還要先說“禮”。
考清代禮樂制度的歷史淵源,歸結起來無外乎二點,一是依明制,二是納族俗?!肚迨犯濉分尽?“致祭燔柴迎神奏始平,奠玉帛奏景平,進俎奏咸平,初獻奏壽平,業(yè)獻奏嘉平,終獻奏雍平,撤饌奏熙平,宋神奏太平,望燎奏安平。”清作為入主中原者,依舊延續(xù)了樂章易名,以示不相襲的思想。說明清代宮廷制禮作樂與明王朝是一脈相承的。這二點最重要的恰恰是“納族俗”。天命七年(1622)正月初一日,努爾哈赤“召集諸貝勒大臣、漢、朝鮮官員及蒙古諸貝勒,備陳各種漢人樂舞,具盛妄。”在滿州族還未入主中原之時,便以流傳甚廣的漢人樂舞來招待各族。崇德元年(1636)六月,此時列入宮廷禮樂的有瓦爾喀部樂、蒙古樂、高麗國俳等,均是太宗文皇帝平定各族之后所獲,加入宴饗之樂,用以平定各族人心。清世祖福臨入關定鼎燕京之后,才承襲明代禮樂制度。作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文化的差異性是清帝需要首先解決的大問題,能否取得漢民族的認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清政權的成敗。用“納族俗”的方式達到“中外一家,化隆道洽遠方”的目的。以儒治漢思想的確立,恰巧對清帝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儒家所倡導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教育過程,被清帝吸收、發(fā)展。并在沿襲作樂的同時,還將滿、蒙、藏、回等民族音樂納入,使之成為一個混合體,來滿足自己的穩(wěn)定統(tǒng)治。借用最具傳播影響力的戲劇演出及美育思想的禮樂教化來保持與發(fā)揚入主中原者的形象。清宮演劇在朝廷禮儀中的運用已明確記載于正史之中?!秶瘜m史》是乾隆七年(1742)清高宗弘歷令內廷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其《典制》一門,詳細輯錄了有關禮儀、宮規(guī)等內容。其中,人物、日期、時間、座位排序有部分列出。這說明在清代成熟的禮樂制度之中,戲劇演出被完全接納。在《大清會典》中也有繪圖表明在宴饗上有戲劇演出。《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二十一禮制》附繪制的惇敘殿燕宗室位次圖,戲臺面對皇帝,背靠殿門,左右均是丹陛樂。駕幸翰林院筵燕位次圖的戲臺同樣面對皇帝,背靠殿門,左右均丹陛樂。這說明在宴饗之中有其固定的程式,而程式化即是“儀”的特性,也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
清帝的思想左右著宮廷戲劇的發(fā)展。但凡重大的節(jié)日、事件,宮中詞臣必按照清帝的旨意編撰或修改劇目,使其成為具有政治傾向性的規(guī)范嚴格的戲劇演出。清代宮廷儀典戲的演出方式是借神酬人,其創(chuàng)立始于康熙,到乾隆朝達到頂峰。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之后,宮中儀典戲的發(fā)展迅速,至乾隆朝末年,編撰并上演了眾多劇目。雍正帝勤于政務,此時也是宮廷禮樂的發(fā)展逐步進入成熟的時期。世宗對戲劇演出頗為重視。雍正六年(1728)四月初八,在圓明園永寧寺演戲一天,雍正帝下旨以后每年以此為例,開創(chuàng)了清代宮廷戲劇娛神的歷史?!洞笄逋ǘY》載,四月初八祭祀釋迦與五月十三祭祀關帝之類的祭禮雖屬吉禮,但只屬群祀范疇,而群祀在用樂上與大祀、中祀不同。乾隆七年(1742),設樂部,統(tǒng)一宮廷一切音樂事務(太常寺神月觀所司之祭祀樂、和聲署所司之朝會樂、內務府掌儀司所司之筵宴樂、鑾儀衛(wèi)所司之前部大樂、鐃歌鼓吹)。作為清代禮樂制度的興盛者,乾隆帝即對宮廷戲劇有著明確的定位。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初五日的諭旨中道:“南府學藝人等,乃國家歲時宴會備用音樂所必需?!?這說明高宗一直把戲劇演出作為禮樂儀典的一部分。
禮樂是方法、演劇是工具、美育是目的。詞臣創(chuàng)作,必然依照皇帝的意思。從現(xiàn)有的清宮遺留劇本中可以看出,儀典戲是具有典型的樂為禮設性質的,美育思想表露無疑,凸顯了清帝對戲劇的終極態(tài)度。
注釋:
[1]漢·徐干,中論校注[M].巴蜀出版社,2000年.
[2]梁啟雄,荀子簡釋[M].中華書局,1983年.
[3]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王文錦,禮記譯解[M].中華書局,2001年.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筆者注:因聲調的高低而各予以表示的一個符號.即西方音樂中的“1、2、3、5、6”五音.
[7]西漢·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82年.
[8]慕平注釋,尚書[M].中華書局,2009年.
[9]王文錦,禮記譯解[M].中華書局,2001年.
[10]唐·杜佑,通典[M].中華書局,1988年.
[11]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中華書局,2009年.
[12]顧遷注釋,淮南子[M].中華書局,2009年.
[13]郭沫若,沫若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14]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年.
[15]王國維著,于閩梅編,國學大家王國維[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阮元編,十三經注疏[M].中華書局,1980年.
[17]王文錦,禮記譯解[M].中華書局,2001年.
[18]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M].中華書局,1977年.
[19]滿文老檔·太祖皇帝·天命七年[M].中華書局,1990年.
[20]清朝通志·卷六十二[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