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勇
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三線建設是我國毛主席與中共中央在20世紀60年代為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而做出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是一種我國大規(guī)模的由東向西轉移的戰(zhàn)略大調整,其戰(zhàn)略推進了中國的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參與三線建設的勞動人民將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傳承了下來。我國為了實現(xiàn)歷史革命精神理念的傳承,逐漸形成了多種類型的三線建設記錄片,例如《成昆鐵路》、《三線學兵》《大三線》等,都是通過影像記錄、文獻資料的形式來反映當時的歷史場景,以此來凝聚思想共識,促進三線精神與人文價值理念在當代的傳播。
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美國也在臺灣海峽多次開展入侵中國大陸的軍事演習,我國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社會形式,需要對國內的工業(yè)產業(yè)建設進行改革,從而在改革活動中提高國際的綜合工業(yè)產業(yè)競爭力。而我國的工業(yè)、科技、國防等經濟產品主要集中于東北、華北地區(qū),這就使得我國的工業(yè)產業(yè)建設將基于區(qū)域位置而劃分為大三線與小三線的行政規(guī)劃,并基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來開展國防尖端項目,并且通過產業(yè)轉移與改制的形式推進工業(yè)化的進程。三線建設距今已有60年的歷程,并且其工業(yè)建設也形成了當代諸多工業(yè)遺產與個人先進事跡。將這些成果通過影視再現(xiàn)、三線建設人物口述的形式進行紀錄片的編創(chuàng),能夠將黨史的歷史圖景再現(xiàn),同時更好地將其實踐過程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在當代社會進行傳承,更好地激勵當代社會群體不斷向前發(fā)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三線建設以來,我國關于三線建設記錄片的數(shù)量較多,紀錄片的類型也更加豐富,而且在當代拍攝藝術與影視敘事藝術的加持下,我國的三線建設題材紀錄片的呈現(xiàn)形式也更加多樣,這些紀錄片的呈現(xiàn)形式也逐漸從歌頌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成就轉化為歷史變遷過程中的普通個體,其紀錄片的呈現(xiàn)也更加重視人文關懷理念在影片中滲透與反思。
就我國的這些三線建設題材的紀錄片而言,這些作品是圍繞三線建設這一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展開的敘述,且核心思想在于用此類文獻紀錄片與歷史影像紀錄片來銘記歷史,更好地用紀錄片的形式傳遞國家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無論是上世紀的《三線學兵連》、《難忘的三線》等紀錄片,還是21世紀之后的《三線學兵》、《永遠的鐵道兵》、《小三線青春記憶》等影片,其影片拍攝的基礎都是圍繞歷史上三線建設的階段,并且基于該歷史階段中發(fā)生的實踐進行歷史性的還原,而且在21世紀之后的紀錄片呈現(xiàn)過程中,其影片更多是一種探尋三線建設過程中的普通人物故事,并且采用人物口述的形式來進行紀錄片形式的創(chuàng)新??梢哉f,三線建設記錄片來源于歷史又高于歷史,能夠在歷史重現(xiàn)的過程中進行反思。
紀錄片是一種對于真實與歷史發(fā)展情況的反映,對于記錄片而言,最重要是不是其片中呈現(xiàn)的內容,而是在影片呈現(xiàn)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真理與價值。在三線建設紀錄片的呈現(xiàn)過程中,其影片更多是通過情節(jié)故事來強化主流價值觀的社會價值??梢哉f,我國現(xiàn)代的三線建設紀錄片已經從上世紀的側重宏大敘事風格轉化為個體化敘事,這就能夠通過個體的自我表達來進行整個影片的呈現(xiàn),以此來用人物個體的語言來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記錄片最為明顯的特征便是具有較高的紀實性。對于三線記錄片而言,同樣也需要通過史實性的歷史內容進行呈現(xiàn)。但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三線建設情感尚且處于一種未公開的狀態(tài),而且諸多的檔案與資料都處于一種未公開的態(tài)勢,隨著后期國家資料與政策的公開,我國的三線建設相關內容也受到了大多數(shù)人群的關注,且此類紀錄片也能夠采用一種紀實性與故事性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紀錄片呈現(xiàn)。
在此類三線記錄片的呈現(xiàn)過程中,其影片的題材均是居于三線建設歷史階段形成的記錄性影片,其影片的內容是一種基于歷史題材而形成的現(xiàn)代化解讀,并且能夠基于歷史性的影片而進行現(xiàn)代生活的反思。例如在《大三線》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呈現(xiàn)過程中,其影片便是通過文字解說以及三線建設參與人員的采訪實錄來進行影片編創(chuàng),這就能夠通過當代的三線建設的參與人員來進行歷史故事的再現(xiàn)。從國家形象的塑造角度看,該文獻記錄片不僅能夠通過文字解說的形式將黨史的歷史背景進行闡述,從而通過畫面與解說的配合來提高文獻紀錄片的歷史價值,同時,該類記錄片還能夠用社會的普通個人來講述三線建設故事,是通過個體化的講述來反應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發(fā)展的進程,從而更好地用人物的口述來形成一種公眾的歷史文化記憶,能夠通過個體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認同來進行新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
從敘事視角的角度看,該文獻紀錄片采用一種外視角敘事與內視角敘事相結合的形式來對于三線建設的實際狀況進行影像化的呈現(xiàn),一方面采用了歷史獨白、口述歷史的形式來進行內視角敘事,同時又輔助性地應用了“畫面+解說”的外視角敘事,從而通過一種公眾基于組合的形式來對三線建設發(fā)展歷史進行還原。而且在公眾口述的過程中,公眾口述的口吻也更加貼合社會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內容,結婚、吃飯、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內容,都能通過歷史性的影像資料進行呈現(xiàn)。可以說,該記錄片在國家形象塑造的過程中,主要是基于平民化的敘事視角來進行集體意義空間的建構,并且在建構過程中采用以小見大的形式來反映出當時的艱苦奮斗、不怕困難、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與三線精神。
由于當代文獻紀錄片難以對當時的歷史圖景進行直觀的拍攝與記錄,這就使得文獻記錄片更多是基于文獻與歷史資料基礎上形成記錄性影片,并且在結合親歷者的口頭講述與訪談實錄來形成質化的文獻資料。一方面,從鏡頭的呈現(xiàn)來看,該影視結合了歷史資料記錄的鏡頭與當代攝影技術形成高清鏡頭,這就能夠在影片鏡頭的清晰度層面形成一定的對比,能夠給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拍攝技術的變化與發(fā)展,強調了我國新中國技術水平的現(xiàn)代化提升。另一方面,在這些清晰度較低與較高的鏡頭對比過程中,觀眾能夠對于經典的歷史場景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而且在當代參與者的輔助性敘事與解讀的過程中,更好地將三線精神、三線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傳達,用鏡頭語言來表現(xiàn)出新中國建設給民眾帶來的新變化。
對于三線建設紀錄片而言,其作為我國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其能夠通過記錄片的影像化呈現(xiàn)來塑造國家形象,使得國家的形象塑造更加立體化。特別是針對三線建設的基層干部、基層職工的調查訪談中發(fā)現(xiàn),諸多干部與群眾不計得失,而且在艱苦的條件中開展著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機器建設。在新媒體發(fā)展的換件下,該文獻紀錄片打破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通過新媒介鏡頭重構的形式來將老三線人身上的故事、經歷進行分享,從而將他們身上的價值理念進行現(xiàn)代化傳播,這也就是基于一種歷時性的記錄來了解大眾對新新中國建設的評價,基于一定市場宣傳效應來強化國家文化自信的宣傳與社會化傳播。
三線建設紀錄片作為一種文獻記錄資料,其能夠通過影像化的鏡頭來進行國家形象的宣傳與塑造,更好地在當?shù)厣鐣娀髁鲀r值觀的引領,在社會形成一種廣泛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力量。對此,在新中國銀幕形象的宣傳活動中,該類文獻紀錄片更需要從細處著手,基于一種平民化、人性化的角度來進行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以此來通過影視鏡頭來與社會公眾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用革命精神來引導、規(guī)范社會大眾的行為,提高大眾的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大眾的國家認同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進程。
紀錄片是一種反映歷史發(fā)展變遷,豐富我國歷史發(fā)展資料的重要形式。對于三線建設紀錄片而言,其影片能夠將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圖景進行直觀化的呈現(xiàn),豐富我國相關的歷史資料,實現(xiàn)新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宣傳,可以說,此類記錄片能夠將中國國家形象進行銀幕化的解讀與呈現(xiàn),也就是通過一種主旋律價值觀宣傳的形式實現(xiàn)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性教育,更好地用影視化宣傳的手段來凝聚思想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