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陽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縮性改變的一種慢性病變,主要原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情緒和飲食不當,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由于老年人更易受到代謝能力下降的影響,老年人胃腸道疾病占總人數的65%以上,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可能出現腹脹、惡心,或反酸等消化不良癥狀,在老年人群中出現癥狀較多[2]。患者胃炎發(fā)病后,應進行有效的治療,防止出現胃癌等嚴重并發(fā)癥,威脅生命安全,藥物治療是臨床主要治療方法,過去主要用西咪替丁治療。然而,有研究指出,其療效有限,安全性較差,易發(fā)生各種不良反應。近年有研究指出,作為胃黏膜保護劑之一的替普瑞酮,具有廣譜抗?jié)兒臀葛つば迯妥饔?具有良好的治療價值[3]。作者選取患有慢性胃炎的老年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患者實施替普瑞酮治療,觀察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遼陽縣中心醫(yī)院呼吸消化綜合內科收治的60 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57.29~72.35 歲,平均年齡(65.24±2.66)歲。試驗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6.39~72.39 歲,平均年齡(64.43±2.6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腹脹、打嗝,臨床結合胃鏡、病理活檢等檢查,結果診斷為老年慢性胃炎;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患者自愿接受臨床研究。患者年齡>50 歲,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自愿參加。
1.3 排除標準 排除近期服用過質子泵抑制劑,或者胃黏膜保護劑的患者;排除有心、肝、肺等疾病,或者存在惡性腫瘤,以及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排除存在有認知功能障礙,或者智力障礙者;排除有臨床資料不全者,排除存在消化道出血,或者潰瘍病者;排除哺乳期婦女;排除存在胃食管反流、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以及不愿意參加者。
1.3 方法 對患者進行清淡飲食教育,患者積極配合,指導其保持規(guī)律休息,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對照組采用西咪替丁(特一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010,規(guī)格:0.2 g)口服治療,0.2 g/次,2 次/d,療程為2 周。試驗組選用替普瑞酮[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規(guī)格:50 mg]口服治療,50 mg/次,3 次/d,分別于早餐、午餐、晚餐后服用,療程為2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水腫、充血消失,潰瘍消失,但炎癥仍存在;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明顯改善,胃鏡檢查顯示患者胃黏膜水腫、潰瘍面積與充血范圍較治療前縮小>60%;無效為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潰瘍面積縮小<60%。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臨床癥狀積分:觀察患者治療后出現噯氣、腹脹,或者是否出現上腹部燒灼感評分。患者無癥狀得分為1 分;患者偶發(fā)伴輕度臨床癥狀得分為2 分;患者頻發(fā)伴中度臨床癥狀得分為3 分;患者常伴有上述重度臨床癥狀,對其生活有難以忍受的顯著影響,得4 分,癥狀之和即為總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③血清炎癥因子檢測:收集所有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白細胞介素-6 和腫瘤壞死因子-α。④不良反應:比較治療過程中出現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皮疹、頭痛、口渴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第1、2、3 周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試驗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n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慢性胃炎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guī)律,該病近幾年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該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胃黏膜處出現的慢性淺表性炎癥,其在臨床上很常見,主要與患者過量飲酒、頻繁飲用濃咖啡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還和患者出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吸煙、及長期精神狀態(tài)不佳有關,導致部分嚴重患者胃黏膜出現炎性細胞浸潤,并且伴有出血、充血等癥狀,還可能導致胃部不典型增生和黏膜腸化生等,嚴重者出現胃癌癌前病變,其包括多灶性萎縮胃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萎縮胃炎[4,5]。前者多經胃鏡和胃黏膜活檢確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一個病因,出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胃炎復發(fā)率高,難以治愈,臨床一般采用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但患者會出現耐藥性,導致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逐漸下降[5,6]。替普瑞酮和奧美拉唑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替普瑞酮的藥理作用,主要為抗?jié)?同時促進胃黏膜高分子糖蛋白合成,促進胃黏膜高分子糖蛋白修復因子合成,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其能維持胃黏膜增生區(qū)穩(wěn)定性,能促進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7,8]。在替普瑞酮的治療下的患者血漿比粘度和紅細胞壓積下降,改善其胃黏膜循環(huán)障礙,患者胃部血流量增加,萎縮的腺體能得到有效改善。替普瑞酮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胃黏膜循環(huán)障礙,阻斷胃黏膜萎縮發(fā)展[9,10]。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替普瑞酮能有效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療效。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第1、2、3 周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6.02±0.55)ng/L、腫瘤壞死因子-α(1.98±0.12)ng/L 均低于對照組的(7.86±0.53)、(2.45±0.21)n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替普瑞酮能有效增加患者胃黏膜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促進胃黏液分泌,增加胃黏膜環(huán)氧合酶合成,刺激內源性前列腺素的產生,減輕胃黏膜的損傷,以及鹽酸等對患者胃黏膜的影響,臨床研究發(fā)現,替普瑞酮能減輕患者的胃黏膜損傷,保持胃黏膜中己糖胺含量,減輕其炎癥反應,增加血流量,維持胃黏膜增殖細胞數量,促進胃黏膜快速損傷愈合,從而調理患者胃部黏膜功能,達到治療胃部炎癥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替普瑞酮對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減輕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