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趙玉珠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高血糖導致的周身臟器病變。近幾年,我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逐漸增多,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受到了較多人群的關注。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種最常見類型,發(fā)病率占此種疾病的90%以上。但是在臨床中并沒有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藥物治療降低其血糖水平,緩解其相關癥狀,并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沒有得到控制,所以需要找到有效的降糖方式為患者治療,從而得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提升耐受性。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 和與其相似的藥物能夠在使用的時候發(fā)揮出促進胰島素分泌等作用,已經(jīng)成為了臨床研究新型降糖藥的方向[2]。基于此,對2 型糖尿病應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與甘精胰島素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7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據(jù)電腦隨機方式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7 例。參照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37~72 歲,平均年齡(58.36±14.63)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6.2±1.4)年。實驗組男19 例,女18 例;年齡38~73 歲,平均年齡(59.78±14.76)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0±2.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TO)糖尿病診斷標準中2 型糖尿病標準[3]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年齡>18 歲;③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沒有使用過胰島素;④曾經(jīng)使用過2 種或者以上的口服降糖藥物,但是使用3 個月后沒有得到理想的降糖效果;⑤患者糖化血紅蛋白>7%。排除標準:患有嚴重感染疾病、肝腎疾病和腫瘤、精神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家屬或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沒有出現(xiàn)中途轉院和退出的情況。本次研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給予甘精胰島素[商品名:來得時,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54,規(guī)格:3 ml∶300 單位]治療。方法為:甘精胰島素1 次/d,可選擇在睡前21:30~22:00 皮下注射,初始劑量為0.2 U/kg,之后根據(jù)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調整用量,一般每3~5 天調整1 次,調整2~4 U/次,直到患者血糖達標,連續(xù)治療12 周。
1.2.2 實驗組 給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商品名:孚來美,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0025,規(guī)格:0.5 ml∶0.2 mg)治療,方法為:為患者皮下注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1 次/周,0.5 ml/次,連續(xù)治療12 周。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需要通過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進行輔助治療。根據(jù)患者餐后、空腹及夜間血糖水平調整用量,直至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 血糖<10 mmol/L。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BMI 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 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BMI 低于本組治療前及參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 比較(,kg/m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 比較(,kg/m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患者發(fā)生惡心1 例,嘔吐0 例,腹瀉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41%(2/37);實驗組患者發(fā)生惡心3 例,嘔吐2 例,腹瀉4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32%(9/37)。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32,P=0.022<0.05)。實驗組患者早期有不良反應,所有患者未經(jīng)特殊處理,但隨著應用時間延長,不良反應逐漸耐受。
近幾年,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多發(fā)人群為各階段人群。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與患者生活水平提升、飲食習慣改變有著較大的關聯(lián),也有部分患者為家族遺傳相關。也正因為這樣,我國臨床學者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也使糖尿病成為了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得到了較多人們的關注。在患上糖尿病后,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可能會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這時會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產(chǎn)生影響,降低生活質量。導致2 型糖尿病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出現(xiàn)缺陷并且發(fā)生胰島素抵抗,血糖水平出現(xiàn)異常[4]。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且合理的治療,血糖水平長時間得不到控制,會引發(fā)糖尿病腎病和視力減退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治療糖尿病時會使用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方式,能夠起到一定的控制血糖效果。但是相關研究顯示[5],每年大概有10%的患者因為治療無效而導致病情加重。重組甘精胰島素是一種長效胰島素,研究時使用的是重組DNA 技術,屬于生物合成人胰島素類似物,其所擁有的分子結構是通過人胰島素改進而來的,將精氨酸增加進去,并且使用甘氨酸替換天冬酰胺,這樣就會促使甘精胰島素在酸性環(huán)境中可以進行完全的溶解和吸收。除此之外,還將中性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這就使得患者在注射后將酸性溶液中和從而形成微小沉淀。微小沉淀的作用就是將甘精胰島素的釋放速度減慢,從而可以將血藥濃度變得更加平穩(wěn)和持續(xù),不會出現(xiàn)峰值,不光可以將使用藥物的次數(shù)減少,還可以減少血糖過低情況的出現(xiàn)。一般可以在第一次使用3 d 后使血清胰島素濃度達到最為平穩(wěn)的狀態(tài),故甘精胰島素在降糖療效及安全性上得到了臨床治療的認可。
2 型糖尿病是一種具有復雜性的代謝疾病,除去胰島素分泌異常,胃腸道激素分泌異常同樣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胰高血糖素樣肽1 是一種天然的“促腸胰素”,在實際使用當中可以和胰島細胞中的受體進行結合,并且對胰島素分泌形成刺激,這時就會達到降糖的目的。并且與之相似物還具有多種優(yōu)勢,比如可以將胰島β 細胞的功能進行改善等。在使用胰高血糖素樣肽這類降糖藥物的時候,能夠降低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的幾率,并且還可以幫助患者控制體重,發(fā)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是一種我國自主研究和制作的藥物,其作用機制和已經(jīng)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樣肽類似物一樣。但是這種注射液的化學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可以將藥物作用時間延長,在使用時只需要每周使用1 次,可以減少患者治療時的給藥次數(shù),在治療方面有更多的優(yōu)勢,能夠幫助患者控制血糖,并減少疾病對患者的影響,促進其恢復健康,提升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降糖療效相當。治療前,兩組患者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BMI(25.02±1.52)kg/m2低于本組治療前的(26.41±1.28)kg/m2及參照組治療后的(26.98±1.59)kg/m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控制BMI方面優(yōu)于甘精胰島素。
綜上所述,在2 型糖尿病治療中,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與甘精胰島素降糖療效相當,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降低體重的效果更加明顯,早期有不良反應,但隨著應用時間延長,不良反應逐漸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