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溪瑩 蔣劍 趙京春 毛敏 馬紅 翁學智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疾病[1]。冠脈造影術是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是當前冠脈造影術的主要途徑之一,廣泛應用于臨床冠心病的介入治療。然而橈動脈介入因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有可能會出現入路相關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11.4%[2],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術后血腫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散瘀消腫膏是由三七、大黃、冰片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止痛的功效,臨床僅使用散瘀消腫膏外敷治療血腫,部分患者消腫止痛效果一般,影響療效。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采用散瘀消腫膏加芒硝(加味散瘀消腫膏)治療經橈動脈介入術后局部血腫伴疼痛患者,止痛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PCI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瘀血、腫脹、皮溫升高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8~85歲,平均(69.64± 10.92)歲。觀察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46~84歲,平均(68.94±12.74)歲;入組患者均神志清、精神可、溝通順暢,外敷藥物依從性好。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情況及治療前患者血腫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PCI術后局部血腫及疼痛的西醫(yī)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皮膚出現破潰、水泡等,不適宜外敷者;②治療過程中自主停敷藥物,依從性差者;③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者,如頭暈、惡心、腹瀉等;④過敏體質者。
1.3 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加味散瘀消腫膏36g(三七粉6g、生大黃18g、冰片6g、芒硝6g,均為我院制劑室生產),三七粉6g、生大黃18g打粉后混合,過5號篩(80目),冰片6g、芒硝6g溶于50ml 95%的酒精中,將三七、生大黃混合藥粉加至融化的凡士林中,順時針攪拌,待凡士林與藥粉混合均勻后,快速加入熱冰片與芒硝液體,調制成軟膏。上述藥膏外敷于患者血腫疼痛部位,然后用紗布、膠帶固定四周邊緣,每日1~2次,隔日觀察療效。對照組患者用散瘀消腫膏,不加芒硝,外敷治療方法與時間同觀察組。兩組患者在外敷藥物的過程中,如出現水泡、過敏反應即時處理,并停止外敷藥膏。
1.4 觀察指標
1.4.1 療效 療效判斷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顯效為7d內血腫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有效為7d內血腫部分消退,疼痛緩解;無效為7d內血腫無改善,疼痛加重。
1.4.2 腫脹度 治療后 12h、24h、48h、72h 觀察局部血腫程度。采用數字評分方法進行評分,0分為無腫脹;1~3分為輕度腫脹:局部腫脹,指壓無明顯凹陷;4~7分為中度腫脹:腫脹明顯,按壓部位明顯凹陷;8~10分為重度腫脹:腫脹明顯,皮膚緊張發(fā)亮,或出現彈性水泡。
1.4.3 疼痛程度(VAS評分) 在治療后12h、24h、48h、72h采用數字評分方法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可耐受且對睡眠無影響;4~7分為中度疼痛,睡眠受一定的干擾,需止痛、鎮(zhèn)靜、安神藥物治療;8~10分為重度疼痛,嚴重影響睡眠,需要用麻醉、阿片類藥物治療。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等級資料采用χ2檢驗及Ridit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53.33%,經Ridit分析,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腫程度、VAS評分及瘀血面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消腫程度、VAS評分、瘀血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消腫程度、VAS評分及瘀血面積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治療后各指標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腫程度、VAS評分及瘀血面積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腫程度、VAS評分及瘀血面積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分組 消腫程度(分) VAS評分(分) 瘀血面積(c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0.6 0.5±0.2①② 5.50±0.80 0.95±0.16①② 3.93±0.6 0.80±0.24①②對照組 3.1±0.6 2.2±0.4 6.20±0.80 3.30±0.46 4.30±0.93 2.25±0.83
血腫是PCI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導管在上行過程中損傷血管壁,造成出血,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并增加患者肢體相關疼痛、腫脹感,如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中醫(yī)屬于“傷筋”范疇,其病機為外來異物導致局部脈絡損傷,離經之血,日久凝聚成瘀,瘀血內留、經脈閉阻,氣滯血瘀,進而造成氣血運化失司、升降失司,不通則痛[5]。因此中醫(yī)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
加味散瘀消腫膏是由三七、生大黃、芒硝、冰片組成。三七味甘、微苦、溫、無毒,《本草綱目》記載: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調涂;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干涂?!侗静荼阕x》中稱散血可和傷……行瘀并止痛[6]。三七又名金不換,活血消腫,止痛力強,為治瘀血諸證之佳品,尤為傷科要藥。跌打損傷或筋骨折傷、瘀血腫痛,三七皆為首選藥物,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的特點[7],為該方的主藥。臣以生大黃,其味苦、寒,《神農本草經》記載: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生大黃外用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F代研究表明,生大黃中的有效成分大黃酚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軟化血管、促使血管活性增強、增加纖維蛋白原的作用[8]。配伍以芒硝,本經云:味苦寒,生于山谷,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芒硝外用可吸濕蓄冷,散結消腫[9],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芒硝能夠加快淋巴循環(huán)、減輕腫脹[10]。冰片作為佐使藥,《本草衍義》記載: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引藥直達并所,此藥味辛、苦,微寒?!缎滦薇静荨酚涊d: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凈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粳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冰片用于瘡瘍腫痛,久潰不斂,燒燙傷,具有抗菌消炎、陣痛的作用,為天然促皮吸收劑。有研究表明冰片混合促皮吸收效果優(yōu)于單一促皮吸收[11]。加味散瘀消腫膏中四藥合用活血化瘀、清熱止痛的功效相得益彰,增強療效。
加味散瘀消腫膏在臨床使用需注意,外敷于患者血腫疼痛部位,用紗布、膠帶固定四周邊緣,最好套一層保鮮膜,更加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因藥膏中含有生大黃等天然藥材,患處易染色,停藥后染色即可洗去;此藥膏不含香精,氣味較重,不耐受者勿涂抹;該藥膏有利于吸收冠脈造影術后血腫,傷口破潰處勿涂抹,以防不良事件發(fā)生。加味散瘀消腫膏外敷治療經橈動脈介入術后局部血腫伴疼痛患者效果良好,且操作方法簡單、安全無毒,具有簡便廉驗的中醫(yī)藥特色,可在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加味散瘀消腫膏外敷治療經橈動脈介入術后局部血腫、疼痛效果及預后仍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的臨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