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心軍,唐賢豪,劉樹理,陳玉熹,王凱華,陳 清,劉 曉,黃紅艷
(1.溫州市中醫(yī)院 急診科,浙江 溫州 325000;2.鹿城區(qū)人民醫(yī)院 全科醫(yī)學科,浙江 溫州 325000;3.溫州市中心醫(yī)院 ICU,浙江 溫州 325000;4.溫州市中心醫(yī)院 急診科,浙江 溫州 325000;5.溫州市中心醫(yī)院 心內科,浙江 溫州 325000)
心搏驟停(cardiac arrest,CA)后的心肺復蘇(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仍是世界性難題。全球每年發(fā)生院前心搏驟停20~140人/10萬人,幸存者只有2%~11%[1]。有研究[2]報道,隨著CPR培訓的推廣,早期CPR能夠在院前心搏驟停患者身上得到更多的應用。證據(jù)[3]表明CPR質量與患者預后直接相關。本研究通過M型超聲心動圖和脈沖多普勒觀察CPR時不同深度機械胸外按壓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及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探討最佳按壓深度,以進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2019年于溫州市中心醫(yī)院和溫州市中醫(yī)院治療的心搏驟?;颊?0例。納入標準:⑴心搏驟停到急診時間<20 min,或在重癥醫(yī)學科住院期間出現(xiàn)心搏驟停;⑵初步CPR 6 min后仍未恢復自主循環(huán),準備予以機械按壓者。排除標準:⑴活塞式胸外按壓儀CPR 6 min內出現(xiàn)自主循環(huán)恢復;⑵出現(xiàn)明顯的肋骨骨折;⑶具有其他胸外按壓的禁忌證。
1.2 CPR方法 急診接診心搏驟?;颊呋蛑匕Y醫(yī)學科發(fā)現(xiàn)心搏驟?;颊吆螅?015年AHA/ECC指南[4]進行CPR 6 min,常規(guī)高級心肺復蘇。6 min后未恢復自主循環(huán)者,予以機械通氣,呼吸頻率10次/min,改用活塞式胸外按壓儀,頻率100次/min,調整按壓深度5、6 cm,各持續(xù)2 min。
1.3 觀測指標 采用M型超聲心動圖檢測每個按壓深度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采用脈沖多普勒檢測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心臟射血分數(shù)采用心尖四腔二腔心切面雙平面Simpson法[5]測定,升主動脈血流流速采用心尖五腔心切面測定。記錄患者一般資料、胸廓前后徑及周徑、復蘇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2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3組及以上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30例心搏驟?;颊咧心?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4.57±11.93)歲,平均身高(1.65±0.09)m,平均體質量(70.27±8.71)kg,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5.74±3.04)kg/m2,平均胸廓前后徑(20.89±1.87)cm,平均胸廓周徑(89.10±6.62)cm。30例患者全部進行了5 cm和6 cm深度按壓,其中2例還進行了7 cm按壓,共發(fā)生肋骨骨折5例,復蘇結束時恢復自主循環(huán)5例。
2.2 按壓深度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 機械按壓深度5 cm時,平均心臟射血分數(shù)為(30.83±4.62)%,平均升主動脈血流流速為(32.40±5.45)cm/s;機械按壓深度6 cm時,平均心臟射血分數(shù)為(33.23±4.92)%,平均升主動脈血流流速為(35.70±6.99)cm/s;機械按壓深度6 cm時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高于機械按壓深度5 cm,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體質量指數(shù)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 體質量指數(shù)為24~<28 kg/m2患者中,相比5 cm按壓深度,6 cm按壓深度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體質量指數(shù)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cardiac ejection fraction and ascending aortic blood flow
2.4 胸廓前后徑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 胸廓前后徑為18~<21 cm患者中,相比5 cm按壓深度,6 cm按壓深度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同一按壓深度中,胸廓前后徑越大,心臟射血分數(shù)越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125,P=0.020)。
表2 胸廓前后徑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s of the thorax on cardiac ejection fraction and ascending aortic blood flow
2.5 胸廓周徑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 胸廓周徑為85~<95 cm患者中,相比5 cm按壓深度,6 cm按壓深度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同一按壓深度中,胸廓周徑越大,心臟射血分數(shù)越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531,P=0.034)。
表3 胸廓周徑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circumference of the thorax on cardiac ejection fraction and ascending aortic blood flow
CPR可以恢復和維持心搏驟?;颊叩暮粑⒀h(huán)系統(tǒng)[6-7],但急診科行CPR成功的患者僅占10.1%~30.0%,院前CPR成功率僅為1.0%~18.0%[8-9]。另外復蘇成功的部分患者會因神經缺血缺氧損傷造成預后不良,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10]。
心臟超聲在CPR中應用已久,在觀察心搏驟停的病因、CPR時的心臟和瓣膜活動、指導相應的干預措施方面有較多研究進展。謝鳳玲等[11]采用Swan-Ganz漂浮導管指導CPR,可以提高心功能指數(shù)、心排量指數(shù),降低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全身外周血管的阻力指數(shù)、胸腔內血的容量指數(shù),提高CPR 成功率,但其有創(chuàng)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本研究以2015年AHA/ECC指南為參考,設置從5 cm到7 cm的3個按壓深度,觀察患者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2例患者進行7 cm按壓時發(fā)生肋骨骨折,故其余28例放棄該深度的按壓。本研究結果顯示,機械按壓深度6 cm時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明顯高于機械按壓深度5 cm;在體質量指數(shù)為24~<28 kg/m2患者、胸廓前后徑為18~<21 cm患者、胸廓周徑為85~<95 cm患者中,相比5 cm按壓深度,6 cm按壓深度的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均明顯提高;提示機械按壓深度6 cm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改善的效果要優(yōu)于機械按壓深度5 cm。
綜上,目前院前院內CPR成功率仍較低,機械按壓深度6 cm對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升主動脈血流流速改善的效果要優(yōu)于機械按壓深度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