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校文史館的建成使用成了學校師生便利有效的德育基地,也吸引了陸續(xù)參觀檢查的客人。小導游隊伍應運而生,寫好導游詞成了他們面臨的考驗。筆者針對現狀,基于學校文史館,讓小導游自主、合作、探究實現撰寫,從“導游詞”的內容、方法、語言等方面優(yōu)化,從學校的文史館拓展至當地的人文地理,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關鍵詞】 小導游;學校文史館;兒童習作;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0-129-03
【本文著錄格式】季建峰.小導游:基于學校文史館的兒童習作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21,20(30):129-131.
近年來,隨著政府不斷投入,本校根據實際和自身特色,搜集百年校史和歷來發(fā)展變化及“雙童”革命烈士等資料,結合學校太極特色等,花巨資興建了建筑面積為200平方米的文史館。文史館有三個展廳,分別是“學校校史及太極特色活動”“雙童紅色教育”“扎染藝術工作室”,此外文史館前后各有別具一格的廊道文化。文史館裝修精致,內容豐富,文化深厚,特色彰顯,已然成了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自建成以來,校史館成為了我校一年級新生始業(yè)教育的第一站,成了全校師生的便利有效的德育基地,成了兄弟學校師生參觀學習的理想場館,成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檢查必然蒞臨的場所。通過申報,現被市政府確立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校園小導游隊伍應運而生,他們儼然成了介紹文史館、推出學校新名片、打響學校知名度的生力軍。
兩則真實事例呈現的再思考:
事例(一):在學校文史館前面,一位性格靦腆的男同學身著華麗的導游講解服,正興致勃勃地向前來參觀的客人做小導游講解。起先介紹得還算流暢,但是講到“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這幾句也正好切合了我們學校的一貫風尚”的時候聲音戛然而止,隨即臉倏地紅了。他抱歉地笑了笑,而后無奈地低下頭……顯然,這位小導游不幸“忘詞”了。
事例(二):一次社團課上,筆者帶領20位新增加的小導游走馬觀花地參觀文史館的第一展廳,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興致盎然。筆者接下來宣布:“請大家回去寫一篇關于文史館第一展廳的導游詞。”話音落,小導游們個個愁眉苦臉,怨聲載道。不難發(fā)現,這20位小導游撰寫導游詞心生恐懼,無從下手。
再思考:小導游“忘詞”和“懼寫”的現象,歸根結底在于兩個原因:教師代寫,學生面對現有成人化的導游詞,死記硬背,終究難以內化;教師引導和指導不到位,致他們不知如何寫。當下,建立小導游隊伍的學校不在少數,碰到上述尷尬現象在所難免。再者,小導游的習作素養(yǎng)、習作方法、習作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變被動為主動,如何提升小導游習作能力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惫P者認為:借助學校文史館平臺,讓小導游自主探究實現導游詞撰寫,達到言之不懼、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情,從而提高小導游的習作能力,有著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基于學校文史館,小導游的習作指導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準備,一套比較可行的方法和一系列嚴密的流程。
一、做足準備,胸有成竹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任何習作,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準備,撰寫導游詞也不例外,要一絲不茍,扎實推進,切不可怠慢,更不能操之過急!
(一)著眼規(guī)范,學一學
要使學生正確、規(guī)范地撰寫導游詞,達到言之不懼,建構導游詞的整體框架,尤為重要。導游詞可以分前言、綜述、分述和結尾四個部分,教學或輔導講解時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
前言——禮貌大方進行自我介紹,并作歡迎;
綜述——用一兩句提綱挈領的話將景物進行概述,給客人良好的整體形象;
分述——有條理、有選擇對景物各部分作具體生動的介紹,給聽者以深刻的印象;
結尾——和“前言”交相呼應,也可以和“綜述”部分前后呼應,以不失禮貌進行告別。
這樣既定的規(guī)范茲事體大,得落實到人、落到實處,讓每個小導游都心如明鏡,了然于心。
(二)借力觀察,走一走
“新課標”關于小學高段習作明確指出:“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筆者認為,小導游“懼寫”導游詞的第二個基本原因就是不知“寫什么”。因此,帶領小導游們經常去文史館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有意引領小導游們進行觀察、比較、思考,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表象。
如:筆者帶領小導游第二次來到扎染藝術工作室及特色展廳。自由參觀之前,師:“同學們,我們今天是第二次來到這里了,參觀之前請記住老師的幾個問題。第一:這個展廳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分別有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分別都有什么特點?帶著問題自由參觀,要認真觀察,可以用手去觸摸,但一定要保證每件物品不受到破壞?!痹捯魟偮洌в蝹円桓淖唏R觀花的常態(tài),有的環(huán)顧四周,略有所思;有的駐足流連,細細品味……
觀是寫的前提,觀后留痕才能做到筆中有物。有了表象,就有了素材,小導游撰寫導游詞就言之不懼、言之有物了。
二、扶放有度,心中得法
通過前期充足的準備,初步解決導游詞“寫什么”的問題,從而使小導游們達到言之不懼、言之有物,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從導游詞“怎么寫”去積極引導,從導游詞的內容、文序、語言等方面扶放有度加以引導和指導。
(一)明確內容,移步換景
導游詞中究竟要寫哪些景物,究竟要按什么順序寫,這是小導游撰寫前的第一步。通過小導游前期認真參觀,豐富了見聞,形成了表象,文史館中的景物應該能夠羅列清楚,如數家珍了。教師可以大膽讓小導游自己羅列,集中展示,討論修正。 “第二學段”已經學習過游記,對于“移步換景”并不陌生,因此導游詞的設計線路也可以交由小導游們自主設置,討論完善。
小導游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合理地規(guī)劃了一條導游線路:
如:①文史館前→②學校校史的歲月如歌部分→歷任校長→往年榮譽→知名校友→太極拳特色介紹→③雙童紅色教育紅色暴動史部分→暴動舊址(仿建)→暴動器械用具展示→長廊的“雙童”英雄路→④扎染藝術工作室及特色展廳→⑤另一個門回到文史館前。
但又有部分小導游認為,拋開內容整合,根據移步換景,校史部分的“往年榮譽” 板塊后就是“太極拳特色介紹”板塊,因此導游線路可以調整為:
①文史館前→②學校校史的歲月如歌部分→歷任校長→往年榮譽→太極拳特色介紹→知名校友→③雙童紅色教育紅色暴動史部分→暴動舊址(仿建)→暴動器械用具展示→長廊的“雙童”英雄路→④扎染藝術工作室及特色展廳→⑤另一個門回到文史館前。
兩條導行線路,有理有據,而且均源自學生,筆者認為都是可行的。
(二)做好銜接,寫好過渡
過渡,是使文章連貫、結構嚴謹的一種手段。小導游們帶領參觀,移步換景,必然要用上過渡語。特別是從“校史館→雙童紅色館→扎染藝術工作室及特色展廳”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移步換景時必然要有合理的過渡句。
經典游記《頤和園》行文嚴謹,過渡自然,顯然是一篇可借鑒的范文。可以讓小導游再次回顧課文內容,重讀過渡句,賞析過渡句,體會過渡句。然后讓小導游模仿寫過渡句,思辨過渡句,以達到最佳優(yōu)化。鑒于導游詞的特點,教師要讓小導游明晰過渡要口語化,意思明了;第二就是盡量簡潔。
小導游過渡句舉例:
如(1)“校史館部分→雙童紅色館部分”的過渡語:“想必,我們學校的悠久燦爛文化、太極特色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吧,接下來我們將受到紅色文化的洗禮?!?/p>
如(2)“雙童紅色教育部分中暴動器械用具展示→長廊的‘雙童英雄路”的過渡語:“在接下來的長廊中,展示的是‘雙童英雄路板塊?!?/p>
教師要千方百計讓小導游寫好過渡,使文史館的廳與廳、處與處、點與點,緊密銜接、自然過渡,使導游詞渾然一體。
(三)確立主題,突出重點
確立主題是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重中之重,它是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沒有主題,文章就失去靈魂、失去光彩。導游詞也不例外,需要小導游撰寫前認真確立主題。文史館由三個展廳組成,每個展廳里又分若干個板塊,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教師要讓小導游充分思考,比較分析,積極討論,每個展廳分別確定一個主題,后根據主題,選擇材料,把最能反映主題的材料作重點介紹,避免蜻蜓點水,面面俱到。
1.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
把景物寫具體,突出景物的特點,是小學階段寫景、游記類習作最基本的要求,教師要重點指導。導游詞的介紹,也要有主有次,抓住景物的特點作重點介紹。
如:文史館前最左邊是學校的校徽圖案,蘊含著學校豐富的文化內涵;邊上有 “微笑是最美的風景,成長是最大的幸福”兩句傳承學校的教育理念;再過去是用鋁合金凹凸板打底鑲字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的展示;再右邊是學校教師大家庭展示。整個版面清新自然,美麗端莊,成了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教師幫助小導游確立主題時就要加以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文史館前面怎么樣?你可以從哪些方面突出它的美?除了外在美,還有哪些美?能不能在描寫外在美的同時結合學校的內在美具體地介紹出來?”小導游根據教師的有效引導,圍繞主題,篩選題材,著重描寫,寫出景物的特點,無疑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習作指導。
2.把景物的特色推出來
寫出景物的特色,在寫具體景物的同時寫出區(qū)別于其他景物獨有的特征,是導游詞習作的難點,教師要重點指導。
如指導撰寫“扎染藝術工作室及特色展廳”的導游詞時,教師說:“同學們,扎染藝術工作室大家還有清晰的印象嗎?誰來說這個藝術工作室區(qū)別于其他展廳的地方?”教師投影出示扎染藝術工作室的圖片,逐一回放,最后把圖片聚焦到了幾個場景:特別的老師,特別的環(huán)境,特別的榮譽。然后讓小導游們暢所欲言。“有特色”是很多小導游一致確立的主題。然后教師放手讓小導游撰寫這個展廳的導游詞。其中有一篇:
經歷了紅色洗禮,我們來到了“扎染藝術特色的工作室和展廳”。這個展廳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老師領銜打造。她積極創(chuàng)建社團,精心組織教學,讓學員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學習扎染、參與扎染、創(chuàng)作扎染。
(四)相互評改,補齊短板
“文章不嫌百回改。”導游詞內容的選擇、方法的落實、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要讓小導游們自改自評,查漏補缺,互評互改,找出短板,有針對性地修改,逐步完善。教師要選擇內容新穎、寫法創(chuàng)新、語言傳神的優(yōu)秀導游詞作重點賞析,對內容、方法、語言方面還欠缺的導游詞做重點指導,以此激勵上進,鞭策不足。小導游們在互評互改、相互交際的習作實踐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三、走出場館,觸類旁通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毋庸置疑,基于文史館,小導游撰寫導游詞,在習作的實踐中學會了寫作,提高了習作的素養(yǎng)和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充分地引導他們去關注當地獨特的人文和地理景觀,讓他們走一走,看一看,搜一搜,想一想,寫一寫,改一改,練一練,再次走進導游詞的習作實踐,用他們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語言、獨特的介紹去觸摸美、感受美、贊嘆美??梢宰珜憽半p童”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導游詞,可以寫“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導游詞等等。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基于文史館,讓小導游關注格式,走進文史館豐富見聞形成表象的同時收集資料為己所用,從而達到言之不懼、言之有物;通過練前方法的引導和指導,讓小導游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經歷了互評互改和走進文史館進行習作交際,導游詞精雕細琢,逐步完善。小導游們正是經歷了這么漫長的習作過程,在卓有成效的習作實踐中學會了寫作。走出文史館,給他們更廣闊的空間,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再次走進習作的實踐,觸類旁通,內化方法。這次的過程,無疑是扎實的,是快樂的,是靈動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馬清華.文化語義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孫曉鳳.淺談小學作文評改藝術[J].中華少年,2011(2).
[4]張寶蘭.寫作:新課改下小學作文評改策略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9).
[5]王平香.激勵成功心理是提高寫作質量的關鍵[J].新課程學習中,2011(4).
作者簡介:季建峰,1978年生,浙江建德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