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摘要:古詩詞早已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精神支柱。我們甚至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教孩子們朗誦、背記古詩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傳承,一種灌輸,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學生并不能從深層意義上理解古詩詞,興趣也不高昂。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低年級學生已經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學習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步階段,老師再也不能讓學生囫圇吞棗似的吟誦了。徐建順老師在《吟誦概論》中說,吟誦是古詩文的傳統(tǒng)讀書方法,也是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古詩文是吟著創(chuàng)作出來的,吟著流傳出去的,所以最好也吟誦著欣賞、學習和傳承。吟誦不是簡單朗讀,而是根據古詩文的內容以及特征,遵循古詩文聲律與特點,有針對性地誦讀。
關鍵詞:小學;古詩文;吟誦教學;
引言
新課改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主要集中于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而在當前教育體制中,教師的教學任務逐漸趨向于學生人文意識、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訓練。在這樣的教學任務下,教師要從學生出發(fā),重視學生心理及生理特點,對傳統(tǒng)的古詩文誦讀教學模式做出相應改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一、在古詩文吟誦中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情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無數優(yōu)秀文人通過詩歌、散文、傳記等方式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國古詩文的種類和內涵極其豐富,學生通過這些作品能夠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能夠培養(yǎng)自身的情感。中華文化素來重視親情、友情、愛情的傳承,這些感情是人成長當中不可缺少的,通過古詩文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復雜的情感。例如,在古詩文學習當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孟郊的《游子吟》,正如詩中所描寫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這些詩句當中能夠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借用簡單的古詩文就能完成一場有關母愛的主題思想教育,這種與專題教學相結合的古詩文教學能夠擺脫單一的古詩文教學形式。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完詩句后,讓學生回到家里也為母親做一件事情,表達對母親的愛。此外,古詩文當中也蘊藏著親情以及友情。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當中“遍插茱萸少一人”體現著惋惜,這不正是對友情和親情最好的詮釋嗎?
二、傾聽音樂,感受詩中情感
音樂沒有國界,不分年齡,只要一響起,似乎都能成功溝通,打開人的情感密碼。小學低年級學生雖年齡較小,沒辦法一下子理解音樂、理解古詩,但在古詩吟誦前,給學生選擇適合某一首古詩文意境的音樂,讓學生傾聽音樂、欣賞音樂、沉浸其中,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還能為古詩吟誦教學做好鋪墊。學生在傾聽音樂、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已被無形的音符打開了,被旋律激活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吟誦古詩,更能增強其理解,強化其體驗感。
三、創(chuàng)意誦讀設計,營造古詩文學習氣氛
古詩文具有極高的語文學習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合理引導學生誦讀,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誦讀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小學生的學習思維活躍,記憶力相對較強,在學習上具有極高的可塑性,但理解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主導作用,科學設計誦讀課堂教學方案。例如,對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節(jié)奏劃分,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誦讀示范視頻,在開始之前,對學生提出明確聽讀要求,即注意古詩誦讀中正確的節(jié)奏、停連和重讀。在范讀結束后,教師進行朗讀示范,并讓學生來評價,引導學生暢談怎樣誦讀才能更好地貼近古詩文內容。在學生評價后,教師給予學生點撥指導,讓學生來展示誦讀學習成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給予其相應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而不是以背誦為目的,直接展開誦讀,從而增強古詩文學習的趣味性。
四、展開誦讀想象,加深理解與印象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其實最忌諱的事情就是“邊學邊忘”,因此,在學生掌握吟誦技巧,學會領略詩中意境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想象,在誦讀的過程中,置身于詩中意境,體會詩中意境,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印象。例如:在進行《望洞庭》的古詩文誦讀時,可以知道“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所包含的高曠清超的洞庭湖,在詩人們的眼中,洞庭湖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自然淡薄是它的本色。學生通過展開誦讀想象,將其深刻印入腦海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誦讀的作用,使學生在誦讀經典古詩文的過程中,深入古詩文,展開想象,加深對古詩文的學習印象。
五、轉變教學理念,運用多種誦讀方式
就當下情況而言,對現階段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可知現下小學生古詩文誦讀的基本情況有三點:第一,誦讀數量多;第二,誦讀要求高;第三,誦讀教學難。在新課改條件下,對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有要求,學生需要誦讀大量古詩文,并將其理解與運用,這造成較大教學難度。在小學語文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誦讀是起始,只有通過不斷反復誦讀,才能背誦、理解、記憶、運用古詩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語文教學理念,運用多種誦讀方式,如:誦讀競賽、誦讀表演、小組誦讀等,讓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進行古詩文誦讀,從而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
結束語
總的來說,我國古詩文可言志氣,可傳情,可塑造人物性格,亦可以孕育情懷。不論哪一種都值得學生學習。通過古詩文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和民族智慧。小學語文教師應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結合德育等教學提升古詩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娟.校本課程改革: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古詩文童趣自主創(chuàng)編研究[J].黃河之聲,2019(20):120.
[2]葉曄.融美育于小學音樂古典詩詞作品的教學中:以六年級“古風新韻”單元為例[J].教學月刊,2019(7):55-57
[3]陳小英.情由境生情景交融:淺談小學古詩文的意境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20(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