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要:“心育”可以成為學校德育工作強有力的配合,能從根本上改變德育收效甚微的現(xiàn)狀。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把“德育”和“心育”結合起來進行是完全可行的,這種結合給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得學校德育更具有實效性。
關鍵詞:心育;德育;融合;策略
“能享受到良好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有深淵的知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性情、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修養(yǎng)。可是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在學校的教育中感受過人生光輝的沐浴,如果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和體驗,那么他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倍嬲己玫慕逃荒芙⒃谧鹬嘏c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中。而現(xiàn)階段的學校教育普遍帶有“強制接受性”特點,只重社會要求,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確性而忽視其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視個性指導,等等。它強調讓學生接受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要求,一味地進行正面灌輸,強調德育的一致性,忽視了能否接受教育的決定權在學生這一事實。傳統(tǒng)德育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有義務和責任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而學生則應順從社會給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否則就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的“強制性”結果引起了學生本能的反感,德育的實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怎么辦?德育的出路在何方?
一、“心育”是“德育”強有力的補缺
“心育”又稱心理輔導,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的老師根據(jù)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需要的協(xié)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根據(jù)自身的條件確立有利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生活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自行克服障礙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及人際關系等方面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逐漸使其行為與社會的要求相吻合?!皞鞯?,授業(yè),解惑”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傳道”“解惑”工作與我們今天的“德育”“心育”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對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對“心育”的目標、途徑、作用等,遠沒有像前者那樣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育”工作目前還尚未得到普及,對做“心育”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沒有完全掌握。這除了需要補充相關知識之外,還有一個認識問題。 那么,“心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應該說學校的“心育”和“德育”工作的對象都是學生,它們的基本職能都是“育人”,而在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途徑上,“心育”有著自己的特點。心理輔導者比較關心學生的動機、情感、興趣等個性方面的發(fā)展,特點是容納并重視學生個性的差異,注意發(fā)揮學生的自主精神,強調依靠學生自我探索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最終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這些特點使得“心育”可以成為學校德育工作強有力的配合,更能從根本上改變德育收效甚微的現(xiàn)狀。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把“德育”和“心育”結合起來進行是完全可行的,這種結合給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得學校德育更具有實效性。
二、“心育”為德育的開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全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學校教育中萌發(fā)著不竭的生命力。它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是一種助人與自助的活動,它強調的是個體,對個體的發(fā)展有益處,它所選擇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針對性,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蹲下身來看孩子”。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之間是“零距離”的接觸,教師或組織心育游戲、或和學生親切聊天、或真誠地傾聽擁抱、或模擬真實的情景、或站在學生的角度循循善誘……教師對學生是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懷和接納,學生在極其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經(jīng)受著心靈上的洗滌、升華,沒有絲毫教育的痕跡,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心育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幫助。整個心育過程閃耀著人文的光輝,帶給學生自然而然的良好教育。若能在學校德育過程中充分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必讓德育的過程成為學生的美好享受,改變現(xiàn)有德育過程的“強制性”局面。
三、“心育”為有效實施德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個學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心育”能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礎。學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質,必須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具有一定的責任心,能夠正常地與他人交往,能正確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些是他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條件。心理輔導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調整,正確選擇生活目標,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心育”運用于德育過程中的幾點策略
(一)“共情體驗”替代“硬性評價”
在學校德育過程中,由于教師特殊的角色地位,持有的是評價性的學生觀,即采用自己或社會的參照標準,去了解、評價、獎勵和處罰學生,甚至在引導學生對周圍同學的道德行為進行評價時,也采用了學校、社會的優(yōu)劣參照標準。而這里所說的共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即教師和學生都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不僅設身處地地了解對方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能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其思想和行為,并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多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假如你處于這種情境中該怎么辦?探索其行為背后的故事,考慮他出現(xiàn)這些行為的原因,進行“移情體驗”。共情性的學生觀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被接納、被關注的滿足感和信任感。它將情感移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透過學生的眼光看問題,使得道德行為不良的學生由相信老師陪伴他、信任他、關愛他,進而產(chǎn)生移情,最終相信、接受老師所持的觀點。比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體驗能使我們的德育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道德情境”替代“空洞說教”
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道德情境,能讓學生經(jīng)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要在平靜的水面擊打出浪花,只輕輕拍擊一下是不行的。同樣,要在學生心頭引起持久洶涌的感情“巨浪”,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師要善于喚起和誘發(fā)學生對道德現(xiàn)象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克服不良的行為。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不亂扔垃圾、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時,事先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校園四周撿垃圾。學生把撿來的一袋袋垃圾陳列在教室里,展示本小組的成果。教師讓學生自行參觀后談感想,學生看到一袋袋又臭又臟的垃圾感到厭惡萬分。教師隨即在屏幕上展示了一組極其美麗的風光片,讓學生欣賞后談感想。學生自然流露出對美的熱愛和向往。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假定的情境:如果把你們撿到的垃圾全扔在這上面,行嗎?如果有人正在這樣做,你有什么感想嗎?美與丑情境的強烈對比,形成了視覺上的極大反差,掀起了學生情感的波瀾,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烙下了痕跡,體驗到了亂扔垃圾的人的可惡、撿垃圾的人的可愛。
(三)“親密接觸”替代“高高在上”
有一句廣告詞說得好“甜蜜如擁抱”。被人擁抱后那種體膚的接觸所帶來的美好感覺是人一生下來就向往的,它所傳導的深深的愛意、力量的凝聚、信心的鼓勵、希望的憧憬是任何的言語不能比擬的。在心育活動課上,教師經(jīng)常引導學生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為什么不在我們的德育中大膽地用一用呢?在一節(jié)“爭當班干部”的班會課上,一個充滿自卑、被冷落的暫差生站起來輕輕地對筆者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同學好?!惫P者側頭緊挨著他聽他說完后,張開雙臂熱情地久久地擁抱了他,用驚喜的語調大聲地對他說:“你今天能當著這么多人的面對老師說心里話,勇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是個多么勇敢、出色的孩子呀,當然有資格當班干部啦!”話未說完,同學們早已鼓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孩子眼中閃現(xiàn)出晶瑩的淚光,濃濃的愛意包圍著他,一個擁抱所傳導的信任、尊重、鼓勵已經(jīng)以最穩(wěn)定的狀態(tài)駐存在這個學生的內心世界。
親密接觸的方式有很多,盡管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接觸,但諸如拉手、撫摩等,都能使我們的教育更具人情味,讓教育存在無言的感動中。
(四)“生動活潑的形式”替代“刻板性教育”
德育工作越來越難做,德育的方法似乎也窮盡了,這是德育工作者共同的感受。學生們在教育中完全處于被動的局面,體驗不到絲毫的快樂,更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跋硎芰己玫慕逃彼坪醭闪诉b不可及的事。而這其中的原因,是我們太重視傳統(tǒng)的德育觀了,導致德育的方法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處處體現(xiàn)出德育方法的刻板,不從德育的實效性出發(fā),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方法空洞,教育主題大而廣。而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我們常常將教育的目標或意圖滲透在適合學生的各種有趣的活動中。學生在游戲式的活動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充分的互動探討自我,并嘗試改變其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接受新的觀念,促進自我的成長。這種易于學生接受的游戲式的方法,完全可以運用于德育工作中。如對學生進行“主動撿廢紙,做環(huán)境保護的小衛(wèi)士”的思想教育時,可以開展用筷子夾掉在地面的玻璃球的游戲,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過程中在心理上產(chǎn)生同位比較,體驗到夾玻璃球這樣難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更何況只要輕輕彎一下腰撿一張紙屑呢?再如,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時,可以采用小組“傳氣球”的比賽游戲,或采用“巧運小珍珠”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為自己的小組努力,游戲的勝利離不開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游戲結束后,可讓每個成員談活動中自己的感受和所受的啟發(fā)。教師通過這種看似輕松娛樂的游戲,讓學生充分互動,自覺反思,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改變刻板性教育方式的方法有很多,它們都具有共性,那就是強調教育的自然接納。
其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與傳統(tǒng)德育的主張是一致的,但心育不主張學生“必須接受”社會規(guī)范,而是充滿了人文關愛,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教師的點滴關愛中不斷地內省,從而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種通過活動自己認識自己的“反省意識”,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肯定學生的價值、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它的成功之處在于:一是使學生不再排斥德育的內容;二是使他們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不再是假大空的說教,而是和每個人的生活、成長與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它是具體而又實在地存在著的。德育工作要取得效果,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給予積極的無條件的關注,讓學生享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盡管心育不能替代德育工作,但它卻能承載德育駛向成功?!靶挠薄@艘“諾亞方舟”已來到我們德育工作者的身邊,我們還等什么呢?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