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啟龍,黃德衛(wèi),諶紅輝,楊桂芳,勞慶祥,蔣偉健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實驗中心,廣西憑祥 532600;2.廣西友誼關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廣西憑祥 532600)
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屬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梢斑螟屬,為我國已確認的15 種梢斑螟屬害蟲之一,屬梢果兼害型,廣泛分布于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廣東和廣西等27 個?。ㄊ小⒆灾螀^(qū))[1],主要寄生于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火炬松(P.taeda)、濕地松(P.elliottii)、黃山松(P.taiwanensis)、油松(P.tabulaeformis)和紅松(P.koraiensis)等20 余種植物[1-2]。關于微紅梢斑螟的研究,國外多集中在分類學及系統(tǒng)發(fā)育方面,國內多集中在生物習性、生態(tài)學特性、空間分布、天敵、監(jiān)測預報技術和防治技術等方面[3-4]。杜凌等[5]對貴州都勻馬尾松良種基地遭受蟲害的林木進行調查,發(fā)現馬尾松各部位蟲枝率、蟲花率和蟲果率均值分別為53.07%、47.61%和79.98%,微紅梢斑螟、松果梢斑螟(D.pryeri)和立毛角脛象(Shirahoshizo erectus)為主要害蟲。周舜等[6]對20年生馬尾松種子園的微紅梢斑螟生活習性、危害方式及在不同冠層的危害程度進行研究,發(fā)現在貴州黔南地區(qū)1年發(fā)生3 代,危害程度為樹冠上層>下層>中層。徐曉艷[7]對北京地區(qū)微紅梢斑螟防治技術進行研究,發(fā)現性信息素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馬夢然等[8]研究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對微紅梢斑螟蟲蛹的寄生效果,探索生物防治的途徑。由于不同區(qū)域間氣候和天敵等差異,微紅梢斑螟1年中發(fā)生的時間、次代及危害程度不同,當前關于該蟲在桂西南和桂南等南亞熱帶地區(qū)活動規(guī)律的研究鮮有報道。
馬尾松是我國針葉樹種中分布面積最大、全樹綜合利用范圍最廣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在國內森林資源儲備和用材林利用發(fā)展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9]。良種供應不足是制約馬尾松發(fā)展的重要問題。多年來全國多地先后建成一批良種基地,加速馬尾松造林良種化進程[10],但部分馬尾松種子園產量不高,甚至有些種子園常年面臨有林無種的困境,微紅梢斑螟等蛀梢、蛀果害蟲是影響種子園產量的重要因素[11]。評估該蟲對馬尾松種子園的危害程度,掌握其活動規(guī)律和生物學特性,是開展有效防治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過跟蹤觀測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種子園1年生幼果、2年生球果和當年生嫩枝的危害動態(tài)情況,重點觀測從受粉完成至球果成熟的3—10月的蟲害發(fā)生率,旨在較全面地了解該蟲的危害程度,綜合分析其對種子園產量的影響,掌握其在南亞熱帶地區(qū)的活動規(guī)律和危害特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實現馬尾松種子園的穩(wěn)產增產。
試驗地位于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實驗中心伏波實驗場6 林班(106°50′E,22°10′N),屬南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季節(jié)明顯;年均氣溫20.5 ~ 21.7 ℃,最高氣溫40.3 ℃,最低氣溫?1.5 ℃,≥10 ℃活動積溫6 000 ~7 600 ℃;年均降水量1 241~1 695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地勢為低山丘陵,海拔550~580 m,坡度較平緩;土壤是花崗巖風化形成的紅壤,砂質壤土,土層厚度>1 m,肥力中等。無性系嫁接種子園始建于1989年,面積為3.7 hm2;2016年底,林分平均樹高20.5 m,平均胸徑30.5 cm,平均株行距8 m。
1.2.1 林間被害率調查
在種子園內隨機挑選3 棵長勢中等、冠幅勻稱的無性系單株(237、106和111號),搭建腳手架至樹冠頂部作固定觀測平臺。2017年2月下旬—3月上旬,分別在各單株樹冠上中下部位、東西南北各向標記,共標記1年生幼果(雌球花)1 715個、2年生球果265個。3月上旬起,每10~15天調查1次微紅梢斑螟蟲害數量和球果保存數量,至10月底結束。標記當年生嫩枝666條(帶果95條、不帶果571條),3月下旬—6月中旬每5 天調查1 次微紅梢斑螟危害情況,判斷標準為嫩枝上發(fā)現明顯的蛀孔及出現萎蔫、枯黃或斷落等特征,重點觀測枝條高度木質化前的蟲害數量和保存數量。
1.2.2 微紅梢斑螟危害特征及生活習性觀察
2016年—2019年,定期在林間采集、解剖受害枝條和球果,觀察受害枝條、受害球果和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在東西南北坡向及坡頂均勻擺放6 盞蟲情測報燈,誘捕成蟲觀察其形態(tài),并分析其發(fā)生規(guī)律;將從林間收集到的不同蟲期的微紅梢斑螟幼蟲進行室內飼養(yǎng),觀察各蟲態(tài)特征。
1.2.3 指標計算
球果和枝條的蟲害率、保存率、損失率和綜合蟲害率(P,%)的計算公式為[5-6]:
式中,P1為1年生幼果蟲害率;P2為2年生球果蟲害率。
采用Excel 軟件分析球果和枝條的蟲害率、保存率、損失率和綜合蟲害率;采用Origin 2018 軟件作圖。
2.1.1 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種子園1年生幼果的危害情況
1年生幼果保存501 個,保存率為29.2%,損失率為70.8%。因微紅梢斑螟蛀食損失的幼果為538個,占比31.4%;自然蔫死的幼果為217 個,占比12.6%,可能是由雌球花自身受粉失敗或球果器官發(fā)育異常造成;因不明原因消失的幼果為459個,占比26.8%。因微紅梢斑螟蟲害損失的1年生幼果的占比為31.4%~58.2%。
1年生幼果保存數量在3月初—4月下旬減少幅度大,5月后保存數量減少幅度變?。▓D1)。蟲害損失、自然蔫死和不明原因消失的曲線變化趨勢基本一致,3—4月均出現明顯的波峰,5—10月中旬損失球果數較少,說明1年生幼果在3—4月受微紅梢斑螟蛀食危害最為嚴重,是開展防治工作的關鍵時期;3—4月也是小果敗育的主要時期,可能是授粉失敗導致自身發(fā)育受阻。
圖1 馬尾松種子園1年生球果情況Fig.1 Situation of one-year-old cones in P.massoniana seed orchard
2.1.2 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2年生球果的危害情況
2年生球果保存95 個,保存率為35.8%,損失率為64.2%。因微紅梢斑螟蛀食損失的球果為91 個,占比34.3%;因不明原因消失的球果為67 個,占比25.3%;被松鼠啃食的球果為12 個,占比4.5%。因微紅梢斑螟蟲害損失的球果占比為34.3% ~59.6%。
2年生球果保存數量在3—4月減少幅度大,蟲害損失曲線波動較大,說明此時蟲害最嚴重,球果的減少與蟲害相關;6月中旬—10月底,2年生球果保存數量減少幅度大,蟲蛀危害和不明原因消失的球果數量增多,原因可能是微紅梢斑螟第2 代幼蟲與第3 代幼蟲的危害相繼出現;另一方面,球果從6月開始逐漸成熟,動物取食活動增多,使球果數量減少(圖2)。據計算可知,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種子園球果的綜合危害率為54.9%~83.1%。
圖2 馬尾松種子園2年生球果情況Fig.2 Situation of 2-year-old cones in P.massoniana seed orchard
2.1.3 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當年生嫩枝的危害情況
當年生嫩枝保存524 條,保存率為78.7%,蟲害率為21.3%。帶果枝條保存78 條,保存率為82.1%;不帶果枝條保存446 條,保存率為78.1%;帶果枝條保存率略高于不帶果枝條,但差異不明顯,說明微紅梢斑螟對枝條是否帶果沒有較強的取食偏好。嫩枝蟲害率的增幅在3月下旬—5月上旬大于5月中旬后,4月底—5月初嫩枝出現萎蔫、枯黃和斷落等被害特征時,增幅最大(圖3)。說明3月下旬—5月上旬是微紅梢斑螟危害嫩枝的高發(fā)期,5月中旬后由于枝條木質化程度較高,危害相對減輕;嫩枝蟲害的高峰比1年生幼果和2年生球果略晚,枝條損失率高于球果損失率,原因可能是球果受蟲害的影響更迅速,在枝條出現明顯的被害特征前已枯萎或掉落;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枝條被害特征不明顯,導致統(tǒng)計的枝條受害率偏低。因此,種子園的防蟲工作應提早進行,當發(fā)現枝條大量被害時已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圖3 馬尾松種子園當年生枝條累積蟲害率Fig.3 Cumulative pest rate of current-year twigs in P.mas?soniana seed orchard
2.2.1 微紅梢斑螟危害特征及生活習性
在南亞熱帶地區(qū),微紅梢斑螟1年發(fā)生3~4 代(表1)。南亞熱帶地區(qū)早春氣溫高、濕度大,馬尾松抽新梢及花枝發(fā)育較早,一般越冬代害蟲每年2月下旬開始活動,一部分蛀食枝條,一部分遷移到新梢或雌雄花枝中,隨著幼蟲生長,蟲害逐漸加重。3月中旬出現老熟幼蟲在蛀道內化蛹;3月下旬開始羽化,持續(xù)到5月下旬。成蟲羽化當天夜間即可交尾、產卵,卵常產于被害枝條的針葉基部凹槽或樹皮舊傷口內,經數天孵化后迅速爬到舊蛀道內隱蔽,后遷移到新梢中部咬破嫩皮進入髓心取食,形成長約15~30 mm、直徑約3~5 mm的圓筒形蛀道,被害枝多呈鉤狀或螺旋狀彎曲(圖4a~c)。第1 代微紅梢斑螟幼蟲出現在4月中旬—6月中旬,集中發(fā)生期在4月中旬—5月中旬;越冬代和第1 代為主要的危害世代。
表1 廣西憑祥市微紅梢斑螟的生活史Tab.1 Life cycle of D.rubella in Pingxiang,Guangxi
第2 代幼蟲出現在6月中旬—8月中旬。此時枝條木質化程度高,被害枝條上部被蛀空,下部未被蛀食,蛀道相對較短,枝條上部干枯但不彎曲,此時微紅梢斑螟幼蟲多已轉移到新枝條或球果中。被害球果局部或全部呈黃褐色,有明顯蛀口,新蛀口附近有松脂(圖4d)。
圖4 微紅梢斑螟危害特征Fig.4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D.rubella
第3 代幼蟲出現在8月中旬—10月下旬,一部分繼續(xù)危害當年生枝條,另外一部分轉入2年生球果中;出現較早的第3 代幼蟲可產生第4 代幼蟲。進入11月,不同蟲齡的幼蟲躲在枝條、球果舊蛀道或樹干傷口內越冬。由于微紅梢斑螟個體間的幼蟲生長、化蛹、成蟲羽化、產卵和卵孵化歷時不同,各世代的持續(xù)時間也有差別,世代重疊嚴重。
2.2.2 微紅梢斑螟各發(fā)育階段蟲態(tài)特征
微紅梢斑螟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幼蟲共5齡,1齡幼蟲蟲體呈淡黃色,半透明狀,體長僅3~5 mm,頭部略尖,頭寬0.3~0.4 mm(圖5a);2 齡幼蟲體呈米黃色,腹節(jié)明顯,體長5~9 mm,頭部鈍圓,黃褐色,頭寬0.5~0.7 mm(圖5b);3 齡幼蟲蟲體呈微紅色或淺黃色,部分個體呈淡綠色,體長9 ~ 16 mm,頭寬0.9~1.2 mm(圖5c);4 齡幼蟲蟲體呈淺灰色或淡褐色,體表有褐色毛片,腹部有4 對對稱的毛片,毛片上有短剛毛,體長14~20 mm,頭部呈黃褐色,頭寬1.4~1.7 mm(圖5d);5 齡老熟幼蟲蟲體呈深褐或亮黑色,體長15 ~ 22 mm, 頭寬1.9 ~ 2.2 mm(圖5e)。蛹呈黃褐色或深棕色,紡錘形,體長11~18 mm,背面末端有粗糙的橫紋,腹面末端有1 塊深色的橫骨化狹條(圖5f)。成蟲呈灰褐色,體長10~16 mm,展翅19~30 mm(圖5g)。雌雄成蟲在體色及翅的外部形態(tài)上無明顯差別,但雌成蟲腹部肥大,末端粗壯,呈圓筒狀;雄成蟲腹部瘦小,末端尖削,呈長鉗狀,觸角形態(tài)上的細微結構差異也是雌雄辨別的主要特征[12]。
圖5 微紅梢斑螟不同發(fā)育階段特征Fig.5 Characteristics of D.rubella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微紅梢斑螟的幼蟲蛀食枝條,會造成球果隨斷枝掉落或因營養(yǎng)和水分供給不足脫落,還會蛀空球果;若越冬代幼蟲活動較早,發(fā)育階段的雄球花和雌球花也會受到危害,進而影響種子園配子產量;樹冠被微紅梢斑螟大量蛀食,會嚴重影響母樹的生長。在南亞熱帶地區(qū),微紅梢斑螟在3—10月對1年生幼果的危害率為31.4% ~ 58.2%,對2年球果的危害率為34.3% ~59.6%,微紅梢斑螟對馬尾松種子園球果的綜合危害率為54.9%~83.1%,在3—6月對當年生嫩枝的危害率達21.3%以上,此結果與周舜等[6]、杜凌等[5]和王亞維等[13]的研究結果相近,但又有所不同,說明微紅梢斑螟是造成馬尾松種子園減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在不同區(qū)域、林齡及調查年份的危害程度有差異。
南亞熱帶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馬尾松抽梢早,枝條生長快,為微紅梢斑螟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微紅梢斑螟1年發(fā)生3 ~ 4 代,與南寧[14]和云南普洱[15]等地發(fā)生規(guī)律相近,而在南京[16]、北京[17]和河北北戴河[18]等高緯度地區(qū),微紅梢斑螟1年只發(fā)生1~2 代,可見南亞熱帶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更有利于微紅梢斑螟的發(fā)生。在4—5月,越冬代與第1代幼蟲產生疊加效應,加之當年生枝條木質化程度尚低,此時種子園受到的危害最為嚴重。因此,2月中旬—5月下旬是開展微紅梢斑螟幼蟲和成蟲防治最關鍵的時期。在6月中旬—7月中旬及8月中旬—9月中旬第2、3代幼蟲集中發(fā)生的初期也需要重點防治。
微紅梢斑螟個體間的幼蟲生長、化蛹、成蟲羽化、產卵和卵孵化各階段所用時間不同,各世代的持續(xù)時間也有差異,種群世代重疊嚴重,這給防治工作帶來困難。微紅梢斑螟的防治工作除需長期堅持外,還要根據其卵期暴露在外、幼蟲遷移、大部分時間藏匿于枝條或球果內部及藥物防治較困難的特點,及時采用化學防治;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安裝敏感光譜的殺蟲燈、捕蟲板開展物理防治[19];利用微紅梢斑螟的自然天敵[20],在蛹期釋放寄生蜂等,開展生物防治。通過綜合防治,不斷減少各世代的蟲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