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江
【摘要】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師是道德和知識的主要傳播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自身的人格素養(yǎng)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起著導向性的作用。
【關鍵詞】師德;人格素養(yǎng);育人
說到海倫·凱勒,幾乎無人不知,二十世紀的傳奇女性,她在世八十八年,有八十七年是在黑暗與寂靜中渡過的,雖然又聾又盲,但卻成為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成為教育家、作家、社會活動家。但如果沒有安妮莎莉文老師,可以說就沒有后來的海倫·凱勒。莎莉文老師用極大的愛心、耐心和毅力,激發(fā)海倫的學習熱情,使海倫一直處在對知識的渴求狀態(tài)中,在摸索中成功地將海倫從一個心未開、任性無知的小女孩逐漸塑造成一個知書達理、才華橫溢的少女,直到進入大學。
習近平主席曾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那么,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該用怎樣的人格素養(yǎng)去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才不愧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呢?
一、用正確的理想信念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
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既要精于“授業(yè)”、“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黨和人民需要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好老師的理想信念應該以這一要求為基準。好老師應該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xiàn)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二、用道德情操去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
孔子說過:其自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教師聽其言,而且觀其行。小學生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成長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據調查發(fā)現(xiàn):如果那個班的老師寫字非常漂亮,他的學生也能寫一手好字;如果那個班教師的朗讀功底很強,那他帶出來的學生朗讀也不錯的;如果那個班老師平常愛打扮的話,他班的學生也很愛美的……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教師的高尚師德,始終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會很自然的打動學生的心靈。
記得學校在舉行“文明班評比”活動中,無論我怎樣講,值日生天天檢查,班里的垃圾總是不斷出現(xiàn),屢禁不止,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到有很多紙屑,于是我彎下身子將紙屑一片一片的撿起來,學生們看見我在撿,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班里很快就變干凈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見班上有紙屑。短短幾分鐘我一句話沒說,但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因此,教師應認識到自己的師德對學生的影響力有多大,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應從高從嚴要求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高尚的師德去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自身的人格素養(yǎng)去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三、用扎實學識去激發(fā)學生的好學之心
國外有教育家說過: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在信息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要處于終身學習的狀態(tài),站在知識發(fā)展的前沿,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成為學生的“百科全書”,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學心。老師能在各項大賽中獲獎,在報刊雜志中發(fā)表文章、教學成績優(yōu)異等等都會讓學生敬佩有加,教師知識淵博,文理相通,多才多藝,是為學生樹立了一座無言的豐碑。
在教六年級的語文時,有一個是講詹天佑是如何開鑿八達嶺隧道內容的,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及隧道開鑿的困難等時,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有同學立即問:地鐵里的隧道又是怎樣開鑿出來的(和八達嶺隧道的開鑿類似,但賦予了更多的現(xiàn)代科技元素)?有同學還問:廣州的珠江隧道又是怎樣開鑿出來的(不是開鑿出來的,而是采用沉箱技術)等等,這些問題都給我輕而易舉的一一“解決”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我除了上好課,在課堂上加入科學家成長的故事外,還經常和學生一起探討語文課以外的“天文地理”之類的知識等等,每當學生在學習上有什么不懂或疑惑的地方都會找我解決,我成了學生的“百科全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好學心。
四、用仁愛之心去感染學生的感恩之心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試想,如果一個教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愛自己的職業(yè),那他又拿怎樣的毅力去度過從教的幾十年呢?所以,教師心中是有愛的,學生從無知成長為健康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教師無私的愛。教師愛學生的無知、調皮,用自己無私的愛打開學生知識之門,滋潤學生的心靈。
記得我剛接手五年級那年,班上有個小男孩喜歡在課堂上搗亂,無論怎樣教育都沒改善,令人頭疼不已;和家長溝通才得知小男孩有多動癥,看到家長擔憂、傷心的表情,我心中產生了憐愛之心。我多次與家長溝通,把我了解到的信息告訴家長,一起商量怎樣教育孩子,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我首先把那個小男孩安排在第一排,希望能及時監(jiān)控他和給予他幫助,當他能安靜一兩分鐘,我就馬上表揚他、鼓勵他,幫他樹立信心;我在班上舉行“講故事比賽”活動,有意讓他有展示自己的機會,當他講的故事獲得同學們的掌聲時,他高興得裂開了小嘴巴。有時他毛病發(fā)時,去搞其他學生,弄得其他家長意見很大,紛紛向我投訴,無論我怎樣解釋家長都不理解,讓我也很頭疼,不懂怎樣面對那些投訴的家長。我靜下來反思:我能放棄這個小男孩嗎?如果放棄的話,他以后怎辦?“不能,絕對不能放棄!”我內心發(fā)出的聲音。我下決心一定要想辦法去幫助這可憐的小男孩。我一方面教育班里的孩子不要嘲笑這個小男孩,要一起幫助他克服困難;另一方面請求投訴的家長多多體諒和包容這個小男孩。當他控制不住自己想搗亂時,我馬上讓他畫畫或做手工,釋放他的精力,讓他安靜下來。經過多方面的訓練,一個學期后,這個小男孩能安靜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看10到15分鐘的書或做自己的事情,上課也能慢慢地安靜下來了,能認真聽8—10分鐘左右的課。時間長了,這個小男孩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上課都能安靜地聽講。
課余時小男孩遠遠看見我都會跑過來和我說聲:老師好!然后笑瞇瞇地跑開了,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心中充滿了幸福感。愛是師德的核心,師德源于愛。老師的一個舉動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以毀滅一個天才,只有教師用無私的愛去對待自己的學生,才能感染學生去傳播愛,心懷感恩之心。
教育是一種以人格塑造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在學生中起著表率和榜樣作用,猶如春風細雨般滋潤著學生的靈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成長,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劉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