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羽立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皮膚科,北京 100050)
尖銳濕疣屬于生殖器疣,為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致生殖器肛周的增生性損害,主要發(fā)病部位為外陰、肛周以及肛管部位。當前治療尖銳濕疣方法較多,包括微波治療、冷凍治療、激光治療等物理療法,雖然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但由于無法將HPV亞臨床感染或潛伏感染有效清除,因此治療以后極易出現(xiàn)復發(fā)[1-2]。臨床研究[3]顯示,尖銳濕疣復發(fā)因素復雜,主要與皮膚損壞未被徹底清理以及HPV潛在感染有關。光動力療法主要以5-氨基酮戊酸為主,為當前應用廣泛的新方法,對亞臨床感染和潛在感染有效[4],但單一使用對于疣體較大的患者效果欠佳[5]。為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本研究將單一使用光動力療法及其與冷凍治療聯(lián)合在尖銳濕疣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100例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皮膚科患有尖銳濕疣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為尖銳濕疣,醋酸白試驗陽性;②年齡18~65歲;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④2周內未進行過系統(tǒng)或局部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等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淋病、梅毒、艾滋病等其他類型性傳播疾病的患者;③有光過敏或者光敏劑過敏病史;④哺乳期以及妊娠期的女性;⑤無法積極配合治療及隨訪的患者。并且針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了比較,具體內容見表1所示。對照組與觀察組一般資料對比顯示,性別、年齡、病程、病灶部位、疣體數(shù)量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對照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治療的方案,首先囑患者排空膀胱,用0.9%(質量分數(shù))氯化鈉注射液(以下簡稱生理鹽水)對患者皮損以及周邊進行清潔,在脫脂棉上涂抹配制好的20%(質量分數(shù))5-氨基酮戊酸溶液,將藥液敷在皮損以及周圍大約2 cm的皮膚或黏膜上,采用塑料薄膜進行封包,并囑患者避光,敷藥時間為3 h,然后將封包脫脂棉拆除,采用光動力治療儀器,波長調整為(633±10)nm,進行照射,輸出的功率達到100 mW/cm2,與損傷的皮膚保持垂直,距離5~10 cm,光斑直徑設置為2 cm,照射時間20 min,1次/周,直至損傷的皮膚完全恢復為止,在連續(xù)治療4次以后判定其治療的效果。
(2)觀察組:在光動力治療基礎之上,聯(lián)合液氮冷凍治療方案,用棉簽浸蘸液氮對皮損反復加壓,冷凍至皮損呈灰白色,治療頻率為1次/周,在連續(xù)治療4次以后判定其治療效果。
(1)總有效率:疣體及皮損完全消退且醋酸白試驗陰性為痊愈;皮損減退70%以上為顯效;30%<皮損減退<70%為改善;皮損減退30%以下為無效。
(2)復發(fā)率:在接受治療以后的4周、8周以及12周隨訪中,對兩組患者原皮損位置復查醋酸白試驗,并觀察是否存在新發(fā)皮損,以此來判定是否存在復發(fā)的跡象。
(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紅腫、疼痛、糜爛、感染等。
(4)疣體脫落率:在4周、8周以及12周隨訪,統(tǒng)計患者疣體脫落情況,包括疣體脫落數(shù)量以及體積。
(5)HPV基因型檢測:在患者在第一次治療之前、治療結束以后1周,使用無菌細胞刷刷取外生殖器、肛周疣體組織脫落的細胞標本,送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檢驗科進行基因型檢測,分析與統(tǒng)計相應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測量對照組患者疣體直徑為(13.26±2.83) mm,測量觀察組患者疣體直徑為(12.75±3.69) mm,兩組患者治療前疣體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再次分別測量對照組疣體直徑和觀察組患者疣體直徑,觀察組患
者疣體直徑(4.17±1.04) mm,對照組患者疣體直徑(6.05±1.16) mm,觀察組患者疣體直徑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3。
表3 兩組疣體直徑變化比較
4周后觀察組復發(fā)率(2%)低于對照組(6%);8周后觀察組復發(fā)率(2%)低于對照組(10%);12周后觀察組復發(fā)率(2%)低于對照組(10%);總復發(fā)率觀察組(6%)低于對照組(26%)。觀察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4周、8周、12周和總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40,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紅腫發(fā)生率:對照組為10%,觀察組為6%;疼痛發(fā)生率:對照組為12%,觀察組為4%;總不良反應率:對照組為38%,觀察組為1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1次治療后疣體脫落率:對照組為49.3%,觀察組為70.27%;2次治療后疣體脫落率:對照組為66.9%,觀察組為89.19%;3次治療后疣體脫落率對照組為83.10%,觀察組為94.59%。觀察組1次、2次及3次治療后疣體脫落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6。
表6 兩組疣體脫落率對比
低危型感染率為57%,高危型感染率為15%,中危型感染率為6%,混合交叉感染率為22%。詳見表7。治療后,觀察組病毒清除率(80%)高于對照組(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8。
表7 100例尖銳濕疣患者HPV基因型感染情況對比
表8 對照組與觀察組HPV基因型檢測結果、病毒清除率對比Tab.8 Comparison of HPV genotype test results and virus clearance rat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相關研究[6-7]顯示,尖銳濕疣作為當前主要的性傳播疾病之一,主要致病因素是HPV。多發(fā)于性生活活躍的人群,且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由于人群自我防護意識相對較差,尖銳濕疣的傳播成為當今社會公共衛(wèi)生面臨的較大難題。尖銳濕疣的治療手段多種多樣,例如藥物、液氮冷凍、激光治療及微波治療等,雖然臨床工作中常見療法尚可,但患者痛苦較大,同時由于常規(guī)治療難以完全清除沒有皮損的隱性感染區(qū)域的HPV[8],復發(fā)率較高,需要長時間治療及隨訪。很多患者因為治療時間較長,很難堅持下來,依從性較差,進一步降低了治療效果[9],也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所以在臨床治療中亟需高效、不易復發(fā)且能減輕患者痛苦的有效治療。
目前在臨床工作中,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治療方興未艾,既往研究[10]顯示,5-氨基酮戊酸治療尖銳濕疣效果較好,且復發(fā)率較低。其作用機制是尖銳濕疣皮損吸收5-氨基酮戊酸以后,在細胞內轉變?yōu)樵策?,在激光的照射下,原卟啉會生成單線態(tài)氧與自由基,殺死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使異常表皮壞死脫落,同時對正常的皮膚組織影響輕微[11],還可以將隱性感染的不正常細胞清除,提高臨床治愈率[12]。除此之外5-氨基酮戊酸對于亞臨床也感染的皮損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13]。
液氮冷凍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主要是通過液氮-196 ℃的極低溫效應,形成細胞內冰晶,使細胞脫水,造成細胞變性壞死,亦可阻斷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使病變組織壞死,最終有效治療尖銳濕疣[14],但液氮冷凍僅可以將肉眼可見的皮損清除掉,而對HPV陽性亞臨床感染皮損療效欠佳。臨床研究[15-18]顯示,亞臨床感染與尖銳濕疣反復發(fā)作有密切關聯(lián),如果單用液氮冷凍治療,復發(fā)率較高。降低尖銳濕疣復發(fā)率的關鍵,在于徹底清除HPV隱性感染[19]。
本研究將光動力療法聯(lián)合冷凍治療用于尖銳濕疣,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疣體直徑短于對照組,疣體脫落率、病毒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光動力療法聯(lián)合冷凍治療用于尖銳濕疣可提高臨床療效,與來文兵[20]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fā)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光動力療法聯(lián)合冷凍治療可提高尖銳濕疣遠期效果,降低復發(fā)率,且不良反應較少。
既往研究[21]顯示,單一冷凍或者光治療尖銳濕疣復發(fā)率很高,約為 50%~80%。本研究表明光動力療法聯(lián)合液氮冷凍治療尖銳濕疣的臨床效果顯著,降低了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率,提高了疣體脫落率以及病毒清除率,在臨床治療中將二者結合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