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芝
(河北省永清縣永清鎮(zhèn)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600)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更多地是將學生引入語文的殿堂,為學生今后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自然也就高了一個層次,其在小學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可以說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诔踔须A段語文教學的獨特意義和特殊地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對于師生之間的言語互動就有著更高的要求。當下的師生言語互動教學有著顯著的成效,但是就某些方面來說卻仍然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想獲得持續(xù)性的前進就要花費時間與精力解決這些問題。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屬于知識的時代,知識經(jīng)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與此相適應的教育也越發(fā)的受到來自各方的重視,各式各樣的政策、文件指導著教育的發(fā)展。雖然國家的政策文件層出不窮,但是仍有部分教師的觀念停留在初始階段,這一點在言語互動教學方面體現(xiàn)地尤為明顯。部分教師仍然堅守教師主導課堂的觀念,對于互動教學存在著嚴重的偏頗認識。這部分教師往往擔心言語互動教學會削弱教師在學生中的領導者地位,減弱教師的威嚴,從而導致教師在管理學生時產(chǎn)生各種困難。除卻教師方面的錯誤認識,學生也存在著排斥言語互動模式的傾向。在學生的認知里,課堂應該由教師主導,學生并不需要或者說可以怠于回應教師講解。教師與學生觀念上的不重視導致言語互動教學淪為課堂上的空殼,始終無法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就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看,我國更傾向于采取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習慣的作用下,我國形成了單向式的教學模式。單向式教學模式可以最大化的將教師的觀點傳輸給學生,讓學生接收到更為全面的知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毫無缺點。單向式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關鍵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批判精神就會泯滅,質疑的能力也會減弱,最終會使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處于邊緣化位置。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下,哪里還會有言語互動教學模式的生存空間。學生習慣于服從教師的觀念,就必然會減少與教師的交流,相應的思想交鋒也就不會出現(xiàn),言語互動模式的教學效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基本材料,其承載著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陳列著教學的基本目標,可以說,把握了教材,語文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就目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對于教材的把握還是遠遠不夠的。就教師方面來說,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各方的交流逐步增多,教師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取五湖四海學校的教學材料,面對現(xiàn)成的優(yōu)秀教案,教師對于教材的挖掘就會相應的減少,這就導致教師與教材的互動不夠。就學生方面來說,學生一方面熟練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找各類知識,導致教材的利用率下降;另一方面,學生往往依據(jù)教師的教案預習課文,對于教案沒有涉及到的內(nèi)容不會詳細的閱讀教材,這就導致學生與教材的互動同樣存在著不足。教師與學生都缺乏與教材的互動,這勢必會導致在課堂上言語互動時忽略了教材的部分內(nèi)容,這有違言語互動教學的初衷。
教師與學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兩方,在教育理念發(fā)展的當下,越來越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契合教育規(guī)律的舉措,其本身具有絕對的正當性,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傳輸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觀念的偏頗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觀念,在言語互動教學的實踐中同樣如此。只有教師對于言語互動教學模式有著正確的認識,學生才能夠以此為導向開展學習。教師觀念的轉變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絕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教師應當審慎地檢視自身的價值觀念體系,審視自身對待言語互動教學的看法,自己是否對其有著一定的偏見。在了解了自身的情況之后,教師也要多多涉獵言語互動教學模式的知識,列舉該模式的優(yōu)點,當然,也要關注其存在的問題,在思想層面上重視該教學模式。除卻思想層面的指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樹立起運用言語互動教學的意識,有意識地多使用言語互動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可以在言語心態(tài)和言語方式上做出調整。在言語心態(tài)上,教師要端正教學態(tài)度,將學生視作為獨立的人看待,而不僅僅將其作為管理、教育的對象,建立起平等的交流關系。在言語方式上要采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簡潔清晰地向學生表述自己的意圖,適時地使用靈活、有趣的表達;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適合于這些學生的表達方式。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中《天凈沙·秋思》一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在課堂導入階段與學生談論秋天的景色,討論秋天景色帶給人什么樣的感受,有的學生回答秋天讓人悲傷,有的學生認為秋天象征著收獲,教師此時不要因為詩歌中的悲傷情緒而否認部分學生的回答,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思考馬致遠眼中的秋天以及為什么詩人眼中的秋天與學生的認知不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進而讓學生愿意與教師一起進入詩歌的學習。
言語互動教學絕不單純地存在于課堂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存在于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言語互動教學也絕不是單純地存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而是廣泛的存在于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言語互動教學模式有著自己的特點,在使用時自然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規(guī)則就是采用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手段。首先,言語互動教學模式最為核心的點便是言語和互動,天然契合這兩點的是提問式的教學方法,那么在課堂之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多提問,鼓勵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與此同時,學生也要敢于向老師或者同學提出問題。有了一定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在面對簡單問題時,學生獨自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在面對疑難的問題時,單個人的力量就遠遠不夠了,此時就可以發(fā)揮各小組討論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討論,得出一致結論之后再在課堂上交流。前述所列側重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教材之間的互動同樣重要。教材的內(nèi)容相對而言也是較為枯燥的,純文字的表達方式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運用各類多媒體設備,將枯燥的文字表述轉換成各類圖片、視頻等直觀的資料,讓學生在這些生動的材料中實現(xiàn)與教材的對話。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詠雪》一文的教學中,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文言文,對此還是較為生疏,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展示部分下雪的圖片,詢問學生下雪讓他們想到了什么,下雪像什么,然后導入《詠雪》的學習,來看謝道韞是如何描述雪的。學生都提前預習了文章,教師可以分組讓學生討論其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將討論之后仍然無法理解的部分總結出來,在課堂上統(tǒng)一解決,比如說“以”字在文章中的不同含義。
教學內(nèi)容講解的完畢不是整堂課的結束,只有結束了評價環(huán)節(jié)才可以認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真正結束,與此相適應,言語互動的教學模式也要滲透在評價過程之中。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單方面地評價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沒有評價的機會,學生之間也沒有多少相互評價的可能性。在言語互動教學模式之下,要敢于打破既有的評價形式,鼓勵學生評價教師在本節(jié)課的講解是否透徹、清楚,敢于向教師提出教學上的建議;鼓勵學生之間多多評價,學習其他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同時幫助其他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當然,這種評價形式不是無序進行的,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采用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在詞匯的選用上,要盡可能地以鼓勵性語言為主,不要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溫柔的指出學生的可改進之處。在具體的評價方式上,不能因為采用言語互動的教學模式就僅局限于言語評價,言語絕不僅僅指口頭語言。除了直接的口語表達評價,還可以將評價寫下來,折成各種形狀給學生,增加評價的趣味性。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九課《外國詩兩首》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的教學中,在結束本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對于自己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認為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國外,希望了解更多地外國背景,對這些合理的建議教師可以吸收,并在下節(jié)課補上,而有的學生希望教師再多放一些視頻資料,這些就是學生的小心思,委婉的告訴學生視頻雖好,也要酌量配合教材食用,以俏皮的話語指出學生的問題。
語文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其特殊在其不僅是一門課程,其更是學生的母語。以漢語為支撐的語文更為強調聽說讀寫,尤其是其中的說,一門語言如果不能言說那就不能說完全地掌握了它。師生之間的言語互動教學就是著眼于此,它傾向于讓學生與教師加強交流,配合完成課堂的教學工作;它傾向于讓學生與學生加強交流,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它傾向于讓學生與教材加強交流,將教材中的知識融匯于學生的頭腦。由此看來,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推行言語互動的教學方法有著極大的必要性。但是,如何推行言語互動教學法又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機械式的推行只能讓好的教學方法淪為空談,唯有切實的措施才能讓教學法綻放出獨有的光彩。教師的觀念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影響著課堂的運作,推行言語互動教學法首先要求教師檢查自身教育觀念,勇于破除舊有觀念、樹立全新意識,以最新的教學觀念武裝自身;其次,教師要將新觀念運用到實際的課堂之上,在課堂之上通過提問、小組互動、多媒體講解等多種方式強化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之上檢驗新觀念的可行性、探索授課方式的反饋效果,及時對紕漏之處作出修補;最后,教師也要創(chuàng)新評價的形式,在教師主導評價這種形式之外引入生生評價這一形式,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同時轉換評價的語言風格、語言方式、語言結構等,讓言語互動式教學貫穿教學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