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上海大學,上海 201900)
在我們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建設和發(fā)展事業(yè)中,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問題一直是而且仍將是一個關鍵的理論和實踐命題。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中,主旋律電影成為一個有效窗口被學界所挖掘出來。在電影作品中第一次引入“主旋律”這一概念是在1987 年,鄧小平同志曾在其講話中說過:“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敝餍呻娪霸诖嘶A上內涵更加深刻。筆者認為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因此,主旋律電影實質上屬于一種文藝形式,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文藝是一種社會現象,本質上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在馬克思看來,社會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部分,那么文藝就是后者——精神生產,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同時對社會生活具有反作用,能動地給人類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chuàng)造的文藝精品”,這對新時期主旋律電影作品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而如何推動主旋律電影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深度宣傳融合更是這一時期的全新命題。
主旋律電影作品和其他呈現方式不同的藝術形式一樣,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大眾精神層面的客觀現實世界。并且,創(chuàng)作人員的思想趣味、審美標準乃至價值取向都對主旋律創(chuàng)作水準具有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無一不體現在主旋律電影作品當中。然而,主旋律電影作為一種把史實進行藝術加工之后,再來迎合觀眾審美口味的文化產品,這樣的電影作品雖然受到部分觀眾的青睞,但觀賞性和藝術價值卻普遍低下。并且,對歷史和現實的尊重是其各類電影題材不可逾越的紅線,但是某些劇組為了制造噱頭和熱點而不惜對歷史進行惡意篡改,通過炒作的方式吸引大眾的關注,將電影創(chuàng)作由“審美”變?yōu)椤皩彸蟆?。例如,在有一些影片當中,經過對史實的加工和重述,雖然有創(chuàng)新,影片里的一些史實卻經不起仔細推敲和核查。如此以來,將跑偏的歷史電影作品拉回正軌,把真實的歷史狀況盡情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就顯得尤為必要。
近年來,國內引進的眾多西方好萊塢大片都以驚艷的視覺特效以及高超的科技含量吸引著觀眾地眼球、博得觀眾地好感,同時也潛移默化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隱蔽、間接、持久地影響著觀眾,那么如何應對這一現象也成為主旋律電影健康發(fā)展的棘手問題。電影制作本身需要成本,要獲得支持與宣傳需要一定的經費,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商業(yè)化和娛樂化,主旋律題材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即使有時會獲得國家財政的補貼,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中要持續(xù)發(fā)展就要想辦法找出路,這樣一來,就勢必會弱化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性。實際上,每一部電影都有著自己的主控精神,主旋律電影的主控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自然流露在故事的展開及情緒的傳遞中。再加上,并且在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背景下,主旋律電影作品就像快餐一樣被快速消費,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益,這樣必然會逐漸喪失主旋律的精神特質,那自然而然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效果也甚是微小。
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是有時代印記的,不同時代的主旋律電影吸引著不同的受眾群體,也有著不同的時代表達。換句話說,每一個處于不同年齡層次、人生不同階段的社會群體都需要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來隱射自己的價值取向、來尋找自己的價值歸宿。由此可見,其實不同的群體、年代、受文化程度、人生閱歷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普通大眾對主旋律電影的接受程度。然而,目前的主旋律電影題材大部分還屬于歷史革命題材和軍事類題材,受眾并不是很廣泛,差異影響也較大。軍事戰(zhàn)爭題材類地電影在大銀幕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年年常見,出現頻率可以說是超級高,但卻很難做到吸引年輕觀眾的眼球,可以發(fā)現愛看的觀眾主要集中在中年人和老年人,因為他們從以前艱苦的年代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影片所表達出來地故事內容和敘事表達方式都比較符合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而如今的青年一代出生于和平年代,備受親人呵護,一方面,他們既沒有經歷過艱苦環(huán)境的考驗,另一方面,又經常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所以他們很難深刻理解主旋律電影作品中的精神內涵,造成軍事類題材主旋律電影的影響力在青年群體中逐漸下降。
當“現實主義”這一名詞與電影發(fā)生聯系時,它就不同于藝術世界中對自然和生活的寫實描述,也并非是國際關系中闡述世界現實情況的一種范式。概括來說,電影中的現實主義涉及到的是對電影這一大眾媒介認知以及功能屬性的定位問題。在這種觀點下,電影除了保留其最廣為人知的娛樂屬性之外,還作為一種精神載體為藝術家所用,并不斷引導觀眾了解藝術家眼中的社會,以此通過電影來達到反映社會、觀照社會乃至改變社會的效果??v觀目前的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實際,我們可以發(fā)現一批新生代的青年導演正在逐漸崛起,他們的作品都融合借鑒了真實的社會題材,與觀眾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互動。此外,在電影世界的認知中,塑造國家形象不是目的,而是結果,鑒于此,這些承載著現實主義精神的影片,給予了中國與世界觀眾感知、深入最為鮮活與真實中國風貌的機會。另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主旋律電影更像一把錘子,敲碎虛無縹緲的幻影和偽裝,切實影響和改變社會的現實。因此,未來主旋律電影的根本任務與發(fā)展前景,在于講好現實故事,塑造飽滿人物,體現多彩社會生活,挖掘真實的人性和社會內涵。
在我國,主旋律電影本身就被賦予了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它的意義就在于通過電影這樣一種常見而特殊的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和傳播國家意識形態(tài),致力于達到一種構建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和諧一致的價值體系的效果,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普遍成為社會大眾所自覺遵從的道德秩序和道德標準。在市場化環(huán)境中,面對形形色色的商業(yè)電影的競爭,主旋律電影更應想方設法拿捏好意識形態(tài)表達與市場經濟訴求的關系,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踏入優(yōu)勝劣汰的洪流,同時也要遵循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從藝術品質上提升主旋律電影的內涵,使得主旋律電影在市場規(guī)模上常占一席之地。對于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來說,它的存在與發(fā)展不僅僅在于說為了滿足觀眾的視聽感受和帶來心靈上的共鳴與共情,也在于說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培育和踐行有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取形成一種價值認同,凝聚成推動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一股勁。除此之外,隨著西方國家影片的引進所帶來的文化滲透問題,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恰恰是對這一問題的最有力回應。新時代的主旋律電影,人物更加血肉鮮活,情節(jié)更加復雜聯動,讓大眾更加容易接受并引起共鳴,可以說,主旋律電影在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方面也展現著特有的時代價值。
在一個快餐式的觀影時代,同樣的歷史事件經過拍攝方式的不同、切入視角的不同、敘述方法的不同而被翻拍成不同的影片。但是在這其中,有的影片從宏觀歷史敘事,注重整體描述,往往吸引不到觀眾的眼球,有的影片從小處落筆,關注百姓家常,成為千篇一律式影片中的一股清流獲得觀眾的拍案叫絕。由此看來,與其將主旋律電影的拍攝視角逐漸遠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倒不如深入到老百姓中去,通過觀察普通人的生活,體會他們的日常,注重他們的心理,這樣的影片反而更有說服力,更能直擊心靈。因此,主旋律電影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觀眾的實際情況,以多樣化、豐富性的電影作品滿足更多觀眾的消費心理與需求,使主旋律價值觀與普通大眾的生活產生雙向互動。例如,面對如今的青年群體,或許面對軍事類題材的主旋律電影,他們不像父輩們一樣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歷史情境寄予深厚的情感。這就要求在主旋律電影在發(fā)展中要更加明確創(chuàng)作主題,創(chuàng)新不同題材,豐富表現手法,有效地激發(fā)青年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建立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總的說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方法論,應該為大眾所掌握,而主旋律電影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間接地傳遞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化無形于力量,以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征服觀眾,贏得主流聲音的話語權,獲得一種民眾的認同。進入到新的發(fā)展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因為大眾文化的進步而越發(fā)的具體深入,如何推動主旋律電影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度宣傳融合更是這一時期的新命題。今后要努力依托現代的電影媒介,實現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相互契合,讓馬克思主義主流的意識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大眾語言的一部分。因而充分探討主旋律電影的宣傳陣地作用,深入挖掘其潛在的作用,做到藝術與理論教育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