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蔚
閱讀,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它是學生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但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見到的是淺層次的、碎片化的閱讀,這對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均是弊大于利的。
一、初中語文深度閱讀面對的困境
很大一部分老師長期以來受應試觀念的影響,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于所謂的對應對考試更有幫助的課外閱讀試題的訓練上,于是對教材上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往往選擇采用粗暴的“短、平、快”的方式,匆匆開始,草草收場。沒有下沉式的研讀,沒有深入的體味,沒有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溝通,有的只是老師套路式的分析,學生機械式的記錄,如此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語文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有部分老師為了增加課堂的容量,提升課堂所謂的深度,認為課本教學無法使自己的課堂出新、出奇,無法彰顯新課改的特色,于是對課本教材只是膚淺的講解,而把課堂的側(cè)重點放在了“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他們自認為,這才能讓自己的課堂閃光,這才是有深度的教學,這才能體現(xiàn)出教者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也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習得更多的、更豐厚的知識,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事實上,這是本末倒置,這樣的教師根本沒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對學情根本沒有思考、分析,甚至連關注都無從談起。教師蒼白的講解、學生蜻蜓點水式的對文本的淺嘗輒止,怎么可能對文本深刻的意蘊有深入的、通透的理解、感悟,怎么可能與作者共情?建立在這虛華閱讀基礎上的“拓展延伸”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乃至終身發(fā)展又有多大的益處?
對于學生而言,緊張的學習時間、功利而浮躁的學習心態(tài)致使他們寧愿多做幾道數(shù)學題,能瞬時得到成功的快感,也難以靜下心來拿出充裕的時間沉浸到文本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也許只有到在其它科目的學習中由于閱讀的不通透、理解的不徹底而栽跟頭時,才意識到語文深度閱讀的重要性吧。
二、初中語文深度閱讀的重要性
為了真正對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我們?yōu)閹熣弑仨殞⑸疃乳喿x貫徹、落實到日常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深度思考、深度探索,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對文章深刻的主旨有自己真實的理解、感悟,這樣的閱讀才能真正挖掘、提升學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初中語文深度閱讀帶來的效益是無窮的,其中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所產(chǎn)生的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
(一)深度閱讀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重視學生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也談到:“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shù)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而要讓學生能全面、深刻地體驗、領悟作者的豐富情感,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沉入到文本中,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
以引導學生閱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為例。此文中無一處直接明了地高歌母親的愛,但無一處不在細膩地、聲淚俱下地訴說著母愛,從母親在我痛苦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到“當一切恢復沉寂,又眼邊紅紅的悄悄走進來”的“悄悄”、“躲”、“偷偷”等詞的運用;從她小心翼翼的央求兒子去北海看菊花,到昏迷前還放不下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同時母親的愛也深深地融入在她的“敏感”中:敏感于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必是得擋在窗前,怕此景又勾起兒子悲苦的心緒;回憶兒子童年往事時,“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母親的愛更體現(xiàn)在她的堅強之中,這一點若沒有學生融入文本的深度閱讀是無法真切地體會到的:文中沒有具體地描寫母親的病因以及病情,“我”也是在她去世后,通過妹妹之口才得知“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是因為在“我”面前出現(xiàn)的她永遠是臉含笑意的,她總是忍著自己的病痛與不幸,只為了使兒子得到一點點歡樂與安慰,還是因為被殘疾燒灼的“我”眼里、心里只有自己的不幸,早已看不到、感知不到身邊人的痛苦或是異樣?不管是哪種原因,“愛”讓這位弱小的母親變得如此堅強而偉大。
這份濃濃的母愛,愛得細膩而深沉,愛得卑微而偉大,學生只有深入地、字斟句酌地,動用自己全部情感細胞,傾心地細細體味、深度閱讀,才能真切地感悟到作者平凡言語中傾訴的字字血淚的情感,才能與作者在共情的同時,回首自己身邊或是被忽視,或是被傷害的,與史鐵生母親一樣細膩、深沉、卑微而偉大的愛、親情!畢竟這些從襁褓開始便是用愛澆灌成長的孩子,有多少心靈已麻木、已缺乏或是失去了愛與感受愛的功能,粗礪到近乎荒漠一片。通過對本文的深度閱讀,學生在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感染的同時,喚醒了他們沉睡在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能學會感知愛、理解愛、學會愛、回報愛,那也便達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唯有深度閱讀方能達到?。?/p>
(二)深度閱讀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每一位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本身,又要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生活世界是精彩的,于學生精彩的生活世界而言,除了學習生活世界,還有家庭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世界、自然生活世界。只有讓學生步入精彩的生活世界,才能讓語文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打下基礎。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比較重視與強調(diào)的是,成功的寫作一定要多觀察生活,多體驗生活,多一些生活素材的積累。事實上,閱讀教學也是如此,《語文課程標準》在初中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無論是寫作、口語交際,還是閱讀,均強調(diào)學生對于生活的感悟體認。而要讓學生在文本中能真正深刻地思考生活、領悟生活、認識生活,還是需要深度閱讀的引導。
以學習莫懷戚的《散步》一文為例。課文前的“預習”提示學生關注親情的主題,感受其中的溫情。同時通過文中的一些描寫,學生基本上均能輕松地把握這個主題。但若文章只讀到這個層次,那太過粗淺,這不是初中生應該達到的思維深度。在課后練習中編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品味‘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結(jié)合全文,說說你對課文深層意蘊的理解”。顯然,這個設計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深度閱讀,聯(lián)系上文的細節(jié),結(jié)合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生活所見,對“我背上的”、“她背上的”、“整個世界”進行深刻地思考、感悟、認識。其中傳達的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學生平時不加關注的,他們從未正視、體察過父母作為家庭的頂梁柱,既要贍養(yǎng)老一代;又要好好撫養(yǎng)下一代的那份不易與艱辛。抓住此文學習的契機,通過細致、耐心地深度閱讀,讓學生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這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很重要。
要讓學生步入精彩的語文世界,關鍵是要讓學生步入精彩的生活世界;學生要步入精彩的生活世界,就應該有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體認。而深度閱讀則是能引導學生真正重視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的有效途徑。
隨著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深度閱讀已成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進和改革的重要課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也有職責幫助學生樹立深度閱讀的意識,從而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無錫市洛社初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