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課程組織、課程紀律、激勵方式、課程考核、教學案例、效率效果分析六個方面闡述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和改革效果。經(jīng)過改革,微生物學實驗課課堂紀律嚴明,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紀律
[中圖分類號] G642.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099-04
微生物學實驗課是實驗性質(zhì)的課程,必須在微生物學實驗室里進行,以30人為一個標準班,每周一次實驗,每次實驗4課時。
微生物學理論課,共48學時,3學分, 從第1教學周開始上課。微生物學實驗課是理論課的補充,它對理論課具有依附關系,但是又獨立成為一門課程,共32學時,1學分,從第5教學周開始上課,持續(xù)9周,每周一個實驗,共8個實驗,最后一周觀察第8次實驗的結果。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選取8個實驗,分別是:(1)顯微鏡的使用、細菌單染色及革蘭氏染色;(2)培養(yǎng)基制作、器皿包裝及儀器使用;(3)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純培養(yǎng)和倒平板;(4)微生物生理生化實驗(Ⅰ);(5)微生物生理生化實驗(Ⅱ);(6)抑菌試驗;(7)常見真菌的形態(tài)觀察;(8)酸奶制作。
本文主要探討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和改革成果,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組織
(一)課前
實驗員準備好實驗所需要的物品。任課教師提前2周為各個班級建立QQ群,用于交流。第5教學周開始第1次實驗課,提前1周提醒學生不要遲到和缺勤。
任課教師通過QQ群發(fā)放實驗預習文件,并準備好課程教案、講稿、大綱、日歷、點名冊、座位圖、實驗物品明細等。實驗課課前,任課教師提前2~3個小時進入實驗室檢查、擺放實驗物品,封存暫時不用的實驗物品,熟悉實驗環(huán)境,寫好黑板。課前20分鐘開門讓學生入座,只準學生穿實驗服坐到座位上,讓學生將書籍、資料等物品放到書包里,書包、羽絨服等則放到遠離實驗臺的指定位置。
(二)課中
第1次實驗課讓學生自選座位,并固定下來,以后每次都坐在自選的座位上,由學習委員在座位圖上填寫各個學生的姓名。組織學生入座后,教師先做自我介紹,然后點名學生,接著講話激勵學生,強調(diào)紀律,概述課程信息及考核規(guī)則,最后導入第1次實驗課的內(nèi)容。
以后每次實驗前,首先檢查學生入座情況,及是否攜帶不必要的物品;接著點名、強調(diào)紀律;然后總結上次實驗情況;最后導入本次實驗課的內(nèi)容。實驗結束后,安排值日小組打掃衛(wèi)生,學習委員招募“志愿者”清洗玻璃器皿。參與清洗玻璃器皿的學生給予加分,加分按照小時計算。例如微生物學實驗課程,若學生32小時掙96分,那么每小時掙3分,則折算成課程總分里的3分。參與清洗器皿的學生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每個學生都參與清洗玻璃器皿,不僅不能保證清洗效果,在洗1個玻璃器皿時還會扔掉一副手套,造成浪費。
(三)課后
學生課后寫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在3天后上交,教師盡快批閱實驗報告,下次實驗課發(fā)放給學生,教師總結概述實驗報告的常見問題集中進行答疑解惑。最后一次實驗結束后花15分鐘進行小測驗。測驗試卷為25道單項選擇題,每道題4分。考試結束后馬上講解答案。最后一次實驗完成之后的下一周組織學生觀察最后一次實驗的結果,并公布小測驗成績,成績以分數(shù)排名,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收獲得獎的喜悅,分數(shù)前3檔依次獲得虛擬的金牌、銀牌、銅牌。首先公布第10名(實際是第10檔)的名字和分數(shù),然后依次公布第9、8、7…4名,最后公布季軍、亞軍、冠軍。第10名以后的不公布,只公布最低分和最高分。課程綜合成績及排名通過QQ群公布,并虛擬發(fā)金牌、銀牌、銅牌,留有懸念,將金牌得主留到最后公布。
二、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紀律
(一)實驗課程的安全
安全無小事。微生物學實驗可能要用到酒精燈、滾燙的培養(yǎng)基、病菌、電源插座、有毒藥品、有害藥品、玻璃器皿、貴重儀器等,這些都有安全隱患。因此必須清理實驗臺非必需物品,只擺放實驗必需物品。學生只準穿實驗服,特殊情況需要記錄數(shù)據(jù)的可以攜帶紙和筆。嚴格的紀律是實驗安全的重要保證。教師要盡可能詳細地羅列存在安全隱患的事項,根據(jù)實驗進程,每次都認真寫實驗日記,記錄學生不好的表現(xiàn)和好的表現(xiàn),下次課或者以后課堂上逐條分析講解,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實驗操作的不足之處。
(二)實驗課程的規(guī)章
第1次實驗課課前,教師宣布實驗規(guī)章,具體如下:(1)不準在實驗室里吃東西、喝水、咬筆頭、吃手指;(2)不準在實驗室內(nèi)談戀愛、嬉鬧、開玩笑;(3)不準在實驗室內(nèi)大聲喧嘩;(4)不準亂扔垃圾、玻璃、病菌、毒藥、化學藥品、燙手物;(5)不準偷、搶他人實驗物品;(6)不準造謠誹謗、誣蔑他人,當面詆毀,妄加評論;(7)不準自作主張、自以為是;(8)不準速度太快、慌忙毛躁;(9)不準隨意擺放危險物品;(10)不準將實驗物品移位;(11)不準隨意浪費;(12)不準將瓊脂培養(yǎng)基扔入下水道;(13)不準遺留碎玻璃;(14)不準笑;(15)不準做無聊的事;(16)不準將自己的實驗報告交給別人參考;(17)不準一哄而上,搶先求快;(18)不準使蠻力擰儀器旋鈕;(19)不輕易搭腔、插嘴、傳話、起哄、搗亂;(20)不準把注意力放在異性身上;(21)不準把玻璃放在桌子邊沿;(22)不準忘記標記。
教師結合實際和案例逐條講解規(guī)章。例如第(14)條“不準笑”,做實驗時應該意識到安全隱患很多,注意力應該高度集中,嚴肅緊張地完成實驗過程。這樣,根本就不會有說笑的機會,笑是放松的表現(xiàn),所以在實驗中不應笑。例如第(15)條“不準做無聊的事”,無聊的事有很多,例如翻弄接種棒,將涂布棒放在鼻子上,用移液器奏樂,男生撥弄正在做實驗的女生的頭發(fā),把粉筆頭扔向正在做實驗的同學頭上,等等。
三、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激勵方式
(一)通過自我介紹和親歷事跡激勵
筆者是世界植物病理學會主席Maria Lodovica Gullino的留學生,當筆者講述國外研究經(jīng)歷和感悟時,學生能聚精會神,洗耳恭聽。例如,植物病原菌多半是真菌,筆者從抗性堆肥中分離篩選抗性菌株。黃瓜種子播種百分百發(fā)芽,加入疫霉百分百倒下,播種在“C12”這種堆肥中,再加疫霉,二十粒黃瓜種子能活十七八,說明這種堆肥抗性強。筆者的工作就是從這種抗性堆肥中分離篩選抗性菌株,為抗性有機菌肥提供菌源。
筆者還是國際生物固氮學會秘書周俊初的研究生,是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畢業(yè)生。筆者結合自身研究經(jīng)歷,給學生講解:拔起豆科作物根部,就會發(fā)現(xiàn)根瘤,根瘤菌就在根瘤中固氮?!案鼍边@名字不太好聽,可它不是病原,沒有毒,也不臭,是個“好人”。在微生物學領域筆者也有一些專利授權。教師的過去經(jīng)歷可能就是學生的未來寫照,課堂上講述給學生聽,參考意義很大,學生都愿意集中注意力傾聽。
(二)通過具體事跡激勵
九江學院向教授團隊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獲得了效果好的農(nóng)用抗性菌株,他們申請專利并賣給公司,公司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十分暢銷,短短幾年就賺了十億,向教授因此獲得“最美龍江教師”稱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樣的事例為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很多學生暗下決心,立志報考。
有的學生認為考研、搞科研是極少數(shù)人的事,而且需要很強的意志和毅力,因此對考研和從事科研工作缺乏自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具體事例來激勵學生。比如某公司博士起薪九千、碩士六千、本科三千,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搞科研很辛苦,但是對社會和個人的回報也很豐厚。另外,讓學生明白搞科研并不是極少數(shù)人的事,發(fā)達國家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搞科研。
(三)通過實驗課程本身激勵
微生物學歷來都是各類高校生命科學學院及醫(yī)學、藥學、農(nóng)學、林學、食品學等有關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專業(yè)基礎課,地位十分重要[1]。微生物學實驗課是重要基礎課,出國搞研究,打基礎還得在國內(nèi),否則,出國研究大半年,無菌操作總污染,實驗失敗浪費材料、時間,最后收獲的是別人的憤怒和自己的沮喪,這就是微生物學實驗基礎不牢固的可能后果。相反,基礎打好了,進入研究狀態(tài)快,實驗進展順利,產(chǎn)出成果質(zhì)量和數(shù)量具有分量,以后職業(yè)道路廣闊而平坦。
針對真菌容易污染,教師可以結合下列事例進行講授:做霉菌實驗就像養(yǎng)蜜蜂,有人在實驗室培養(yǎng)霉菌,其他人同屋做其他細菌、細胞等實驗幾乎全被污染。封膜密封有時也不好使,所以做霉菌實驗要求更加嚴格一些。筆者在國外時看超凈工作臺無菌風一直嗡嗡響好幾個小時,于是曾關過一次,因此遭到導師嚴肅批評。實驗室的規(guī)矩是:每天提前半個小時殺菌,開無菌風,無菌風必須一直開著,直到當天下班或者當天不再使用。實驗要求嚴格可見一斑。
四、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考核
(一)課程成績組成
課程成績采取綜合評定方式。出勤是基礎,占比20%,滿分100分,請假扣5~10分,曠課扣10~20分,遲到適量扣分。實驗效果占比20%,實驗主要目的是學習,容忍失敗。染色、接種、生理生化、抑菌實驗效果好,表揚3人,給予加10分,最多加到滿分。沒按規(guī)程操作效果不好的扣分,每次扣10分,效果一般的基礎分為80分,上下加分和減分,滿分100分封頂。實驗報告占比25%,以7次實驗報告平均分作為分數(shù)。小測驗占比25%。生技1705班先考試,平均分少5分, 1705班每人加4分。其他占比10%,忘拔插頭的扣10分,實驗室里喝水的扣10分,顯微鏡布罩不整齊的扣5分,遲交實驗報告的扣10分,忘帶實驗服的扣10分,打掃衛(wèi)生敷衍了事的扣10分,逃脫值日的均要扣分。按要求修改群名片的加分,志愿刷平板試管的1個小時以上加30分,學習委員任勞任怨,加10~20分,值日生刷平板試管加10分,滿分不封頂,基礎分60分。實踐表明,這種綜合評定方式有效且合理。
(二)實驗報告成績的評定
學生的實驗報告有時不能客觀反映實際水平,“借鑒”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最后“借鑒”的實驗報告往往可以綜合各方長處[2],效果良好,于是獨立完成實驗報告撰寫的學生心里不樂意給其他同學“借鑒”,可又礙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絕。這該怎么辦?教師可在課堂上明確禁止將實驗報告給同學抄襲,給學生拒絕他人抄襲一個“法理依據(jù)”。雖然明確禁止抄襲他人的實驗報告,但學生依然是想抄就抄,教師無法鑒別,效果不好。但是實驗課堂宣布不準讓別人抄襲,就讓想抄的抄不到,可以顯著減少抄襲現(xiàn)象,實際效果更好。
實驗報告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5%,實驗報告是主觀打分,如何避免讓主觀打分變成隨意打分呢?教師可以先總體翻閱所有實驗報告,了解一下總體情況,找出常見的錯誤和不足,按優(yōu)、良、中、差進行大致分類;然后綜合各方面情況給予評分,例如實驗報告內(nèi)容是否齊全、數(shù)據(jù)是否準確、分析是否具有邏輯性、表格或圖形是否規(guī)范、字跡是否工整、排版是否美觀等。實驗報告成績評定以4分為一個檔次,如果某份實驗報告僅有極少量不足的可以給96分,以此類推,給92分,88分……控制90分以上的在五分之一左右。爭取讓每一分都有依據(jù)。8次實驗寫7個實驗報告,生理生化兩次實驗寫一個報告。8次實驗報告的平均分為實驗報告的考評分。這樣,實驗報告出現(xiàn)前后標準不統(tǒng)一,給分不客觀的誤差顯著減少。如果兩個學生的實驗報告幾乎一樣,分數(shù)結果也一樣,說明標準尺度基本一致。
(三)實驗課程成績的分析
學生都能認真做好實驗, 實驗效果特別好的當場表揚,一共有3位學生, 這3位學生加10分。實驗效果成績評分不適合的當場挨個打分,因為這樣會把實驗課堂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效果分數(shù)上,而且教師的尺度標準不好控制,學生甚至會出現(xiàn)討價還價、鬧情緒的情況。只要態(tài)度認真,效果好的可能是各個細節(jié)把握得特別好,效果不好的不一定就是沒做好實驗,沒做好實驗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全是學生本身的原因,例如染色后30秒做下一步,結果位置被占用。
實驗課程小測驗設置25道單項選擇題進行考查, 在最后一次實驗完成后進行。單項選擇題都是客觀題,題目圍繞考試大綱,以8次實驗的原理、內(nèi)容、結果分析等為主題,選擇實驗關鍵技術、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制訂出至少3套題目。結果表明,剛做完實驗就測驗正確率比較高,因為剛學過大家都會。小測驗完成后馬上給出標準答案以及解析標準答案,很多學生聽完標準答案后都恍然大悟。例如革蘭氏陽性菌是什么顏色?很多學生答錯,答案是無色,因為所有細菌都是無色,革蘭氏陽性菌沒有染色自然也是無色的。又如革蘭氏陰性菌用結晶紫染色后是什么顏色?答案是紫色。知識掌握模棱兩可的學生只記得革蘭氏陰性菌經(jīng)過革蘭氏染色后是紅色,所以答錯。小測驗不僅可達到客觀反映學生實驗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目的,還可進一步促進學生鞏固知識,同時減少僅僅用實驗報告評分的誤差。
五、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案例
(一)實驗環(huán)境微生物密度和濃度的估測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學實驗的重要內(nèi)容和技術,建立牢固的“無菌概念”,嚴格無菌操作很重要[3]。首先需要正確評估實驗的污染風險。要想評估無菌操作實驗的污染風險,必須正確估測實驗環(huán)境微生物的密度和濃度。無菌操作實驗中,手上皮膚表面、自來水、空氣等環(huán)境中的雜菌濃度和密度估測對評估污染風險至關重要。為了讓學生能有個更精確的估測,教師提問:“土壤中有微生物嗎?”學生答:“有?!苯處焼枺骸坝卸嗌伲俊睂W生答:“很多?!苯處熢賳枺骸翱諝庵杏形⑸飭??”學生答:“有?!苯處焼枺骸坝卸嗌??”學生答:“很多?!苯處熃又鴨枺骸白詠硭杏形⑸飭幔俊睂W生答:“有?!苯處焼枺骸坝卸嗌??”學生答:“很多?!?/p>
教師最后總結:“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是不是一樣多呢?密度和濃度差距可大啦!肥沃的土壤微生物密度大,貧瘠的土壤微生物密度小。肥沃的耕作層土壤微生物密度每克土壤細菌約108,放線菌孢子約107,霉菌孢子約106,酵母菌約105,藻類約104,原生動物可達103左右[4]。按照我國生活飲用水標準,總大腸菌群(MPN/100 mL或CFU/100 mL)不得檢出,菌落總數(shù)小于100(CFU/mL),這下你們可以估測自來水的微生物濃度了吧?空氣中的微生物密度會有多少呢?空氣中常有‘飛舞的真菌孢子,真菌孢子尺寸為微米級??諝赓|(zhì)量PM2.5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按照我國的標準,24小時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以下是優(yōu)的空氣質(zhì)量標準,75微克/立方米以下是良的空氣質(zhì)量標準,75微克/立方米以上達到污染的級別,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300微克/立方米以上是重度污染。美國的標準是12微克/立方米以下為優(yōu),超過35微克/立方米不達標。我們可以推論:如果這些漂浮物全都是真菌孢子,優(yōu)質(zhì)空氣真菌孢子濃度小于25個/立方米。況且空氣中的漂浮物不全是真菌孢子,當然一個細胞中可以有病毒達千個以上。這樣,學生對空氣中的微生物濃度就有一個更精準的估測了。自來水本身微生物濃度并不大,樣品少甚至可能沒有,用消毒劑或者洗滌劑洗手可減少手上皮膚表面的菌密度。至于呼吸的空氣微生物密度,留著同學們自己分析推測?!?/p>
(二)設計情景劇加深印象
教師拿著PDA固體培養(yǎng)基平板提問:“手上有菌的請舉手?!比缓髮ふ抑驹刚咴谄桨迳习磦€手印,看看能長出什么菌落。待志愿者按完手印之后教師故意做出驚恐的樣子責問:“這培養(yǎng)基有劇毒,你怎么敢用手直接摸呀?”學生辯解:“這不是您讓我按手印的嗎?”教師反問:“我的話你也輕信呀?假如我是個壞蛋老師,明知有毒,蓄意讓你按手印,或者說我是個混蛋老師,誰都知道有毒,而我卻不知道還讓你按手印,該怎么辦?你怎么這么不謹慎呢?”這種自編自演的情景劇可達到活躍氣氛、吸引注意力、加深印象的作用。教師解釋:配制培養(yǎng)基必須非常清楚培養(yǎng)基的組成成分,有的成分有毒,有的未必有毒,但是致癌,例如重鉻酸鉀是一級致癌物。當然PDA成分是土豆、葡萄糖、瓊脂粉,它是無毒的,大家不用擔心。
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效果和效率分析
(一)效果分析
如果實驗能讓學生記憶數(shù)十年,那么效果就比較理想。例如無菌操作過程經(jīng)常要用到酒精燈,酒精燈中酒精容量的必須為酒精燈容積的1/3~2/3。筆者通過講授的方式告訴學生自己做過這個實驗,做實驗時首先進行安全防護,做好滅火準備,然后看看酒精裝滿后點燃燈芯會有什么結果,結果是燈芯火焰燒燙了酒精燈瓶口導致酒精噴出變成噴火,然后再看看酒精裝很少會有什么結果,結果是火焰燒進酒精燈瓶口內(nèi)部導致酒精燃燒。親自做過這個實驗能記憶數(shù)十年,聽說過實驗也能記憶較長時間,只知道酒精容量必須為酒精燈容積的1/3~2/3,而不加以分析推理,記憶的時間就會很短。
實驗課時間緊張,有的學生拿平皿手都發(fā)抖,只學一次,可能過1周或者1年就逐漸淡忘了,不可能熟練掌握。要想熟練掌握,必須另外單獨練習。不準幫助他人做實驗是無菌操作必須強調(diào)的要求,因為無菌操作目的就是訓練個人的操作技能技術,他人幫助就達不到實驗目的了。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細節(jié),并及時記錄下來,同時逐條講解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以提高教學效果。
課前激勵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意識決定行為, 如果學生覺得知識有用、有價值、真的很重要,那么他們就會自覺主動認真學習實踐。實驗課程只能保證教會,卻難保證教熟。例如配制培養(yǎng)基分離純化菌株,學生獨立自主多次完成整個過程,自然就操作熟練了。每個實驗室都有監(jiān)控,監(jiān)控可以約束大部分學生,但是個別學生在監(jiān)控面前反而更淘氣耍怪了。教師應摸透學生接受知識的本質(zhì)規(guī)律,然后施予針對性教學。例如染色原理,可以先在黑板上畫兩個符號“+”和“-”并打個圈,然后解釋符號,細菌蛋白質(zhì)等電點一般為pH2-5,所以在中性溶液中帶負電,染料有色離子為陽離子,帶正電,屬于堿性染料,正電和負電相互吸引,于是蛋白質(zhì)分子就和染料有色離子結合帶上顏色,蛋白質(zhì)染色了,細菌細胞就染色了,這里要注意:細菌染色主要指的是染蛋白質(zhì);環(huán)境pH可以改變蛋白質(zhì)的帶電性,從而改變?nèi)旧碛^結果。
(二)效率分析
理論課可以合班上課,但是實驗課必須在實驗室里上,實驗室只能容納30人,可一周重復讓各專業(yè)不同班級學生做實驗,這樣安排可以提高效率。趙斌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有86個實驗[5],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有98個實驗[6],我們只做8個。進一步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十分鐘左右的視頻,往往花費大量時間,卻可以提高某個知識點的教學效率,但是微課只是個別知識點的學習,微生物學實驗有很多知識點。有一次,在比賽前筆者制作了一個微課“梯度稀釋涂平板制單菌落”,花了數(shù)十天時間,由于初次參賽,缺字幕,只錄一次,沒有經(jīng)驗,所以沒有獲獎,雖然沒有獲獎,但是一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試管稀釋,玻璃吸管移取1毫升液體等傳統(tǒng)實驗效率低、使用不方便、誤差大,早就應該被淘汰,移液器和吸頭方便使用、誤差極小,應多加使用[7]。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上好微生物學實驗課,關鍵在于教師[8]。好的教改成果應該推廣應用[9],教改成果往往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當然推廣應用需要受眾認可和接受,缺乏廣泛的推廣應用就違背了教改初衷。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向東.開放式教育潮流下的我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yǎng)[J].微生物學通報,2018(3):471-472.
[2] 姚佳,馬悅,徐文,等. 基于微課的翻轉(zhuǎn)課堂在醫(y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9(9):2426-2435.
[3] 彭方,謝志雄,李文化,等.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提升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J].微生物學通報, 2018(3): 655-660.
[4] 周德慶,徐德強. 微生物學教程[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趙斌,何紹江.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周德慶,徐德強. 微生物學實驗[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劉保平,魏穎. 傳統(tǒng)微生物梯度稀釋法的改進措施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17(8): 94-95+291-292.
[8] 宋淵,王世偉,陳芝,等. 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 2018(3): 616-621.
[9] 劉保平.淺議微生物學教學綜合改革[J].微生物學雜志,2014(4): 101-104.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