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蕾
摘 要:實用文寫作,即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進行的除了文學文以外的具有現(xiàn)實屬性的寫作活動。當前對實用文寫作的提倡是在反思與拓展研究之上的重要突破。實用文寫作的格式規(guī)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其中更為寶貴的“思辨性表達”的價值。關照“思辨性表達”的實用文寫作教學,需重視公共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兼顧“思”與“辨”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實用文寫作;思辨性表達;公共說理;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寫作內容與寫作任務穿插在18個學習任務群中,包括讀書筆記、調查提綱、語言札記、文學寫作、思辨性寫作、 實用文寫作與學術性小論文寫作等。這些寫作內容突破了以往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文類劃分的界限,更清晰地規(guī)定了不同文體寫作教學的目標,極大地豐富了寫作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其中,實用文寫作由于突破“小文人語篇”的局限,更貼近寫作教學的本質意義,在寫作教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一、實用文寫作的概念及價值
(一)實用文及實用文寫作
新文化運動之后,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文化界、教育界均開始重視文章的分類問題。1924年,孫俍工在《論說文作法講義》中將文章種類分為“實用文”與“美文”,其中“實用文”包括記載文、記敘文、說明文、辯論文與誘導文,“美文”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朱廣賢在《寫作學概論》中確定了“兩門—八類—多體”的文章三級分類體系,將所有文章劃分為“兩門”,即“文學作品門”與“實用文章門”,并將“實用文章門”定義為與“文學作品門”對立統(tǒng)一而存在的一門文章,由記敘、議論、說明、應用四大類組成,認為“凡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價值取向和體樣風范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各‘體,均須先從其類,再入此門”。
從文章分類學的角度來看,實用文就是與文學文相對應的一類文體,由于其種類繁多,我們不妨用排除法——即除文學文(小說、詩歌、戲劇、散文)以外的所有文章,均屬于實用文。同時,它的最終屬性也要相對于文學文來看,即針對生活的“實用”——“該門文章的基本‘性別相對文學作品門而言:屬‘陽、屬‘實、屬‘顯、屬‘理、屬‘義、屬‘俗……屬‘物質,最終,屬‘現(xiàn)實范疇”。綜上可見,實用文即相對于文學文而言的一種囊括眾多文體的文類。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實用文的特點:第一,與文學文相對應;第二,實用文是應用文的上位概念,包括記敘、議論、說明、應用等多種表達方式;第三,“現(xiàn)實”屬性決定了實用文應為生活、為應用而作。實用文寫作,即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進行的、除了文學文以外的、具有現(xiàn)實屬性的寫作活動。
新課標中的學習任務群7“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是涉及實用文讀寫的主要任務群,在指導具體學習內容時,新課標將實用性文本分為社會交往類、新聞傳媒類與知識性讀物類,包括會談、談判、討論及其紀要、活動策劃書、計劃、制度、演講稿、致辭、應聘書、新聞、通訊、訪談、述評、主持、網絡新文體、復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科類通俗讀物等多種文體。這一分類無疑為實用文寫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同時,從語文教科書中的實用性選文來看,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選用的實用文主要有13類,包括科普文、新聞、社科文、演說辭、書信、人物傳記、書評與影評、序言、訪談錄、調查報告、討論與辯論、圖片說明、日記等。這些文體大多與新課標推薦的實用性文本相重合,都是實用文寫作的重要內容。
(二)重提實用文寫作的緣由
當下對實用文寫作的重視與提倡是隨著對三大文類主導下中小學寫作教學效果的質疑而開始的。學生寫作能力提高慢、教學不得法是中小學寫作教學的痼疾。王榮生教授曾總結出“閃光點的記敘文”“格式化的議論文”“生動的說明文”“小文人語篇”等作文范式,反映出文體意識的錯位與過于重視“文采”帶來的種種問題,如說明文為何要寫得生動?記敘文為何總要虛構出“閃光點”?議論文為何要列舉風馬牛不相及的各行各業(yè)的事例作為論據(jù)?這些問題凸顯的是文體意識的淡薄——說明文意在準確地說明事物;議論文本質是論說文體,即針對某一情境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觀點,應尤為注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訓練;記敘文由于長期分類模糊,導致散文、隨筆、記人記事文等強調“真實”的文體充斥著虛構的情節(jié),成為“虛情假意”作文的重災區(qū)。寫得有“文采”一直是中小學寫作的重要目標,然而這種“文采”恰恰讓學生的作文脫離了文學情境與真實語境,成為無病呻吟的“小文人語篇”。
提倡為生活而作的實用文寫作由來已久。無論是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張志公等語文教育大家的經典論述,還是國外的寫作課程設置,都指向對實用文寫作的重視。如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即語文能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寫作也是如此:“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在從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卻人人需要。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個發(fā)言稿,寫一份說明書,寫一篇研究論文,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yè)的人經常要做的事嗎?”此處提到的信件、報告、發(fā)言稿、說明書、論文等,都是為應用而作的實用文,也正是學生“所以要學作文”的緣由。這一觀點幾乎是民國時期語文教育大家對寫作教學的共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隨著語文教育界對其他國家母語教育的關注,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國家的寫作課程是單獨設科的,即寫作教學課程化。在很多西方國家的寫作課程中,學生寫作文體的多元化尤為引人注意,詩歌、小說、戲劇、影評、綜述、新聞評論、調查報告、研究論文、演講稿、辯論等各類文體都會出現(xiàn)在寫作課程中。其中特別突出的一點是,隨著多種文體的訓練,學生不但能夠掌握文體特點,也訓練了思維能力。這一點與我國民國時期的寫作教學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新課標規(guī)定的獨立的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交流。其中關于寫作教學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善于學習并運用新的表達方式”“介紹比較復雜的事物,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理”。將“實用文閱讀與交流”作為一個獨立學習任務群,凸顯了新課程理念對實用文寫作的重視??梢哉f,當前對實用文寫作的重提,是在反思與拓展研究之上的重要突破。
二、實用文寫作應重視“思辨性表達”
不同文體的寫作策略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從清末到民國時期,關于實用文寫作,“訓練思想”“整理思想”“思想能力”等話語已經頻頻出現(xiàn)。
劉半農作《應用文之教授》一文,專門指出文學文與應用文(實用文)教法應當有所區(qū)別,文學文講求修辭學,注重“文采”與“老練”;而實用文講求字義、文法與論理,“具此三者,始可稱之曰‘通”。這一觀點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了文學文與實用文的不同寫作策略。與其遙相呼應的是梁啟超的觀點:作文的教授應當遵循“能予人以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的原則?!耙?guī)矩”即實用文寫作應有之義——文章的結構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維品質不僅重要,而且可教。訓練“規(guī)矩”, 最終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以達到邏輯順暢、思想清明、說理通順、結構嚴謹?shù)哪康摹V熳郧逶凇墩摻瘫九c寫作》中則更加明確地指出:“我覺得現(xiàn)在中學生的寫作訓練該拿報紙上和一般雜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標,特別是報紙上的文字。報紙上的文字不但指報紙本身的新聞和評論,并包括報紙上登載的一切文件——連廣告在內——而言?!睂W生的閱讀材料應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定篇為主,而針對寫作訓練的材料則應當從報刊體中選擇,評價的標準自然也應符合報刊體準確、簡潔與說理的特征。
2019年語文高考全國Ⅱ卷作文題極具特點,在給出一段材料后,請學生在演講稿、寫給家人的信、寫給同學的信、觀后感與慰問信五種實用文體中任選一種寫作。作文材料橫跨130年,既有對歷史的回顧,也有對現(xiàn)實的回應與對未來的展望;更可貴的是,作文要求不再“文體不限”,不僅明確地交代了寫作任務,而且明確規(guī)定了寫作文體。在這樣的限定下,學生不會再信馬由韁地由“秦始皇”寫到“馬云”,也不會再寫成哲理散文傾向的議論文。就作文情況來看,學生也的確沒有出現(xiàn)套用司馬遷、居里夫人生平事跡的情況,材料的選擇更加具體、貼切,論述較之往年也更加有理有據(jù)。尤為突出的是,學生將邏輯思辨能力轉化為語言表達能力,將自身文史知識的積累、主題的構思、論據(jù)的選擇、情感的抒發(fā)等多種因素在寫作中進行了整合。我們看到,在規(guī)定實用文體寫作的題目情境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凸顯,之前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的空洞的哲理散文傾向也得到了遏制。
筆者認為,寫作本就是思維品質的言語表達方式,沒有“思辨性表達”的實用文寫作將會是另一種內容空洞的格式化作文??梢哉f,正是通過“思辨性表達”,學生才能獲得在生活中真正有用的寫作能力。同時,實用文寫作也非常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上文提及的演講、辯論、書信、日記、傳記、影評、述評、調查報告等,其本質都是在規(guī)定的文體框架內訓練思維。我們無法想象,只有格式規(guī)范而缺乏個人觀點的演說辭、調查報告與時評是什么樣子,讓這類寫作與“小文人語篇”區(qū)分開來的恰恰是作者的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辨能力。因此,在寫作這類實用文時,格式規(guī)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其中更為寶貴的“思辨性表達”的價值。
三、關照“思辨性表達”的實用文寫作教學策略
(一)重視公共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實用文種類繁多,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關照“思辨性表達”的實用文寫作教學到底應當教什么?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黃玉峰主張教“為用而作”的應用文。他認為,通知、啟事等可以套用格式的實用文體不必教,推薦信、發(fā)言稿、證婚詞、序言、辯護詞、介紹信、書信等有觀點、有個性、有情感的應用文才是高中寫作教學不可忽視的文體類別??梢钥吹?,此類應用文正是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經常用到的論說性文體。除了格式規(guī)范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由規(guī)定的文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實用文寫作教學,有學者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實用文寫作教學應以日常交際所需的應用文為主要內容,如香港的“傳意寫作”即屬此類;第二,實用文寫作應以符合“四真”(真實的任務、真實的讀者、真實的情境與真實的效果)為標準的“真實的寫作”為抓手;第三,實用文寫作應該以“公民自由寫作”與“社科論文寫作”為訓練內容。
筆者認為,針對中學生的實用文寫作教學重點應當放在交際語境中的“論說性表達”,如演講、辯論、致辭、影評、述評、時評、社會評論、調查報告等。這些文體的共同特點是,在規(guī)定格式內以論說為主,融合多種表達方式,需要在篩選與反思客觀事實與信息的基礎上表達主觀性的觀點,且這種觀點應當具有常識性、說服性與揭示事物本質的特性。換言之,關照“思辨性表達”的實用文寫作教學,應尤為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說理能力。
有學者將我國的實用文寫作教學總結為“遲起步”,這是非常到位的。我們小學階段主張“率性寫作”“趣味寫作”,到高中才開始強化實用文寫作訓練。這與其他很多國家在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寫說明文、應用文等相比,顯然起步太晚。美國的公共說理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開始;《加州公立學校幼兒園至十二年級閱讀和語言藝術(教學)綱要》對小學五個年級的“說理”都有具體要求;小學五年級后,初、高中階段一直繼續(xù)用說理評估作為一項閱讀的基本要求。在美國許多大學里,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公共說理都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梢哉f,美國對學生的說理教育是一個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斷持續(xù)的過程,學生經歷了十余年必修說理課程的教育,才最終完成了說理訓練。
郭初陽老師執(zhí)教《如何給〈南方周末〉投稿》時,就將論說性實用文寫作教學放在了小學階段。在這一課例中,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五年級學生的思辨能力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學生在完成閱讀《南方周末》時評、總結時評特點、作為《南方周末》編輯確定發(fā)表標準等學習任務之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諸多社會問題提煉為時評寫作主題。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與說理的深度都啟示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說理能力是完全可能,也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的。
論說性實用文寫作是訓練學生公共說理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應打破小學、初中與高中寫作門類的壁壘,將交際語境下的論說性實用文寫作教學前移至小學階段。
(二)兼顧“思”與“辨”的統(tǒng)一
“思維和邏輯正是通過一個個問題砥礪出來,責任心和社會關懷也是這樣造就的,別無捷徑?!睆娬{實用文寫作教學中關照“思辨性表達”也正是此意。筆者認為,“思辨性表達”包含著兩種思維特質,“思”即邏輯思維,“辨”即批判性思維,二者不可偏廢。有學者說,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不完全一樣,辯證思維更多的是看到思維中的兩面性,有點像中國傳統(tǒng)的“陰與陽”“黑與白”;而批判性思維則是一種立場,是一種基于人性、公平、正義的立場而得出的分析、判斷和行動。所謂兼顧“思”與“辨”,就是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融合。在實用文寫作教學中,應當始終圍繞培養(yǎng)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進行教學設計。
當下,學界對“思辨性表達”有一種強調辯證思維而忽略批判性思維的傾向,從實際課例來看,有流于玄學討論的傾向。學生最后形成的寫作框架往往只是A因素與B因素的相互轉化,與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沒有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這種A與B之間相互轉化的“思辨”與生活無關,與交際語境無關,自然也就與“應用”無關。還有實用文寫作教學課例教學目標是“落實實用文寫作訓練”,教學內容卻是讓學生在閱讀沈從文的散文之后寫一段“祝福語”。這種文體不是實用文,而是一種議論與抒情結合的隨筆。我們經常用“爐火純青”來形容高水平的散文,一是指作者的文筆、文思、文脈等爐火純青;二是指作者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即作者通過散文體現(xiàn)出的對世界與人性的思考深刻而富有意味。這些恰恰都是不可模仿的,起碼對于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是模仿不到的。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需要閱歷,讓一個18歲的孩子去談人生哲學,內容怎么可能不空洞。這樣的寫作與生活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在學生畢業(yè)后能持續(xù)地帶給他們什么寫作能力?這些問題在實用文寫作教學中值得反思。
我們還需要警惕的是“思辨性表達”中的中庸傾向,即A與B相互轉化,最后其實等于沒有邏輯也沒有觀點,所謂的辯證思維也就流于空談。而批判性思維要做的是在分析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提煉觀點,最后形成自己的立場,并為此查找資料、說服性地證明自己的觀點。要想達到這一目的,作文題目的導向非常重要,實用文寫作的作文題尤其應當摒棄玄學思考的傾向,轉向真實生活中能夠引發(fā)思考的論題。
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是教會學生心平氣和地看待各種社會問題與困境,第二步是讓學生懂得分辨各種聲音的真?zhèn)?,這種能力才是真正的“思辨力”。如美國九年級的母語課上,教師就每年的“哥倫布日”組織討論。在主流歷史課本中,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因此,每年的10月12日被設為法定節(jié)日。然而,對于被發(fā)現(xiàn)的美洲印第安人而言,這段歷史卻意味著殘酷的屠殺。除了討論這一問題之外,學生還閱讀小說《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小說以一個美洲印第安少年的視角,講述他走出自己的部落,去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學校學習的故事。教師在學生閱讀這部小說的同時,選擇了社會新聞、新聞評論、紀錄片等輔助資料,鼓勵學生自己做研究,思考為何美洲印第安人抗議慶祝哥倫布日。在這樣多維度的思考與研究之后,學生不僅對哥倫布日的爭議有了更全面的看法,對歷史、文化與社會的發(fā)展也會有更深刻的反思。
有研究者指出,在思考如何進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時,應當考慮兩個維度,?一是文體的維度,二是思維的維度。思維的維度即實用性思維主導學習。在這一理念下,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專題,如策劃書的閱讀及寫作專題、訪談與實錄專題、沙龍對話和演講活動專題、面試活動及相關寫作專題、時評的閱讀和寫作專題、新媒體的閱讀和表達專題等。這樣的設計,無疑是實用文寫作教學的正確路徑。
參考文獻:
[1] 孫俍工.先生教你寫文章:論說文作法講義[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2] 朱廣賢.寫作學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王榮生.實用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5] 潘新和.中國現(xiàn)代寫作教育史[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7.
[6] 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7] 葉黎明.對當前寫作教學改革熱點的反思[J].語文學習,2006(9).
[8] 徐賁.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黃玉峰.把寫作教學與公民培育結合起來[J].語文學習,2013(1).
[10] 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1] 潘涌.語文核心素養(yǎng):“表達力”和“思想力”——基于PISA最新分析報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12] 褚樹榮.經世致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解讀[J].語文學習,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