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晶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3)
大棗是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jujuba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是著名的藥食兩用品,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被譽為“群方之祖”的桂枝湯便以大棗入藥,行健運脾胃,調和營衛(wèi)之效[1]?!督饏T要略》有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象如神靈所作,甘麥大棗湯主之”,可見大棗用藥歷史有近兩千年之久[2]。本文收集了2000~2020年在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關于大棗的文獻,并進行歸納分類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旨在分析大棗的研究熱點和臨床應用現(xiàn)狀,為大棗后續(xù)的研究提供參考。
在CNKI數(shù)據(jù)庫,以“大棗”為主題詞,檢索“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類別下2000年1月1日~2020年4月3日期間收錄的期刊文獻。最終共檢索到文獻1853篇,包括中文文獻1413篇,英文文獻440篇。
滿足“1.1”項下要求的全部文獻。
將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歸納整理,依據(jù)文獻主要內容進行分類,并統(tǒng)計出各類文獻所占頻次,分析大棗的研究熱點和應用方向。
對大棗文獻進行統(tǒng)計歸納分析,根據(jù)主要內容可將其分為以下8類:臨床研究類文獻(471篇,25.42%)、成份研究與含量測定類文獻(354篇,19.10%)、理論探討類文獻(381篇,20.56%)、觀點辨析類文獻(231篇,12.47%)、動物實驗類文獻(151篇,8.15%)、綜述類文獻(123篇,6.64%)、數(shù)據(jù)挖掘類文獻(34篇,1.83%)及其他(108篇,5.83%)。各類文獻所占比例如圖1。
圖1 中國知網2000~2020年收錄的大棗文獻分類統(tǒng)計圖
由圖1可知,近20年來大棗臨床研究類文獻數(shù)量最多。作為藥食兩用品,大棗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促使學者對大棗的臨床功效進行拓展研究;與臨床研究相對應,對大棗的理論探討也有約五分之一的文獻支持,說明對大棗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傾向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大棗成份和含量測定類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排第三,借助現(xiàn)代技術和方法對大棗化學成份進行探索和含量測定,是對大棗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和探索;觀點辨析類文獻可反映出研究者對新事物的開拓和新思考;動物實驗類文獻較少,可能是由于大棗用藥歷史悠久,有大量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用來分析,且與臨床應用關聯(lián)緊密。作為現(xiàn)代藥效學驗證的主要方法,動物實驗是認識大棗藥理作用和藥效機制的有效手段,未來可能會加大相關研究的力度。
臨床研究類文獻主要是基于臨床醫(yī)生、臨床研究員等在臨床實踐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資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棗可干預、治療的疾病包括抑郁(140篇,29.72%)、胸腔積液(75篇,15.92%)、心血管疾病(72篇,15.29%)、更年期綜合征(60篇,12.74%)、失眠(32篇,6.79%)、免疫調節(jié)(29篇,6.16%)、精神性疾病(22篇,4.67%)、消化道疾病(10篇,2.12%)、衰老(7篇,1.49%)、哮喘(5篇,1.06%)、疲勞(3篇,0.64%)和其他(16篇,3.40%)。統(tǒng)計結果見圖2。
圖2 大棗臨床研究主題內容分布統(tǒng)計圖
由圖2可得,大棗臨床應用廣泛,文獻數(shù)量可觀。大棗可干預、治療的疾病涉及內分泌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精神系統(tǒng)、胃腸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主要集中在抑郁、胸腔積液、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綜合征和失眠等方面,這與大棗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功能主治相對應。
大棗的化學成份研究主要包括成份提取和含量測定兩類內容。大棗提取物主要包括大棗多糖(140篇,38.36%)、水提物(30篇,8.22%)、總黃酮(29篇,7.95%)、齊墩果酸(21篇,5.75%)、環(huán)磷酸腺苷(18篇,4.93%)、蘆丁(17篇,4.66%)、葡萄糖(12篇,3.29%)、總皂苷(7篇,1.92%)、熊果酸(7篇,1.92%)、醇提物(5篇,1.37%)、樺木醇(2篇,0.55%)、其他(77篇,21.10%)。大棗成份的提取方法主要為水提法(49篇,38.58%)、超聲法(26篇,20.47%)、醇提法(23篇,18.11%)、萃取法(15篇,11.81%)、酸解法(9篇,7.09%)、酶解法(5篇,3.94%)。
由統(tǒng)計結果可知,所研究的大棗化學成份主要是大棗多糖、總黃酮類、齊墩果酸等,其中對大棗多糖的研究最多,大棗水提物的研究次之。隨著對大棗化學成份研究的深入,其提取方法也趨于成熟,應用水提法、超聲法、醇提法等可以得到大棗的不同成份并進行研究。綜合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對大棗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藥理作用探究方面,其具體研究內容及頻次見表1。
表1 大棗多糖藥理研究情況
動物實驗類文獻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大鼠和小鼠,研究內容是在臨床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大棗藥理、藥效、作用機制等,包括藥理藥效研究(91篇,60.26%)、作用機制研究(25篇,16.56%)及其他(35篇,23.18%)。該結果體現(xiàn)了近代以來對大棗藥理藥效方面進行的探索以及得到的新認識。相對于藥理藥效研究,大棗作用機制的研究內容較少,說明現(xiàn)在對大棗作用機制的深層認識依然較為缺乏。
在大棗文獻中,理論探討和觀點辨析類文獻占33.03%,具有較高的比重。這些文獻主要從中醫(yī)最樸素的認識論角度認識大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溫則散寒。大棗皮色紅、外形與心相類,歸心經以養(yǎng)血安神,療婦人臟躁;大棗肉色黃而居內,歸脾胃經而補中益氣,療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另外,大棗味甘能補益脾胃、緩和藥性。常用方劑為甘麥大棗湯和葶藶大棗瀉肺湯,在甘麥大棗湯中發(fā)揮其養(yǎng)血安神之功以除婦人臟躁,而在葶藶大棗瀉肺湯中,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性峻猛,配伍大棗以緩和藥性。
近20年來,關于大棗的研究涵蓋臨床、化學成份提取與含量測定、動物實驗、理論探討、觀點辨析、數(shù)據(jù)挖掘等多個方面。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相關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臨床研究、大棗活性成份研究以及基于動物實驗的藥理研究三個方面。
目前大棗的臨床應用主要是基于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從古方中獲得治療經驗,在臨床上對癥治療。臨床配伍以甘麥大棗湯和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代表;動物實驗研究多以行為學觀測、表征改善為主。甘麥大棗湯在抑郁癥治療中可以使臨床相關指標上調,如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xiàn)T3)、促甲狀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乳酸脫氫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尿酸(uric acid,UA)等,使抑郁癥狀得以改善[3]。在分子層面,動物實驗探究了甘麥大棗湯對BDNF-TrkB信號通路[4]、NMDA/NO/cGMP信號通路[5]、PKA-CREB-BDNF信號通路[6]、AKT/mTOR信號通路[7-8]的影響。此外,甘麥大棗湯干預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試驗也較多,研究側重對患者臨床療效的觀察[9]。以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代表的方劑在癌癥晚期并發(fā)胸腔積液的輔助治療中研究較多,有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葶藶大棗瀉肺湯可以使患者CD3+、CD4+升高,CD8+降低[10]。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以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主的溫陽消飲法能降低λ-角叉菜膠所致胸腔積液模型大鼠血清與胸液中增高的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11],并且可以降低胸腔積液模型大鼠纖維蛋白原和白介素-8的含量,促進胸腔積液的吸收[12]。此外,葶藶大棗瀉肺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也較多,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等。葶藶大棗瀉肺湯輔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降低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可溶性生長刺激基因2蛋白(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T2)的表達[13],對于肺心病模型兔子,葶藶大棗瀉肺湯可以改善其血流動力學[14]?;谖墨I分析發(fā)現(xiàn),大棗在抑郁癥、胸水、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等疾病的治療方面均具有改善癥狀的功效,這提示未來可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結合動物實驗,進一步加深大棗在相關疾病治療中的機制研究,為大棗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為后續(xù)提高大棗臨床療效提供研究基礎。
大棗的成份研究類文獻在總的發(fā)表文獻數(shù)量中占比偏低,內容以大棗多糖為主,其他成份研究較少,總體來講對大棗提取成份認識不足。大棗多糖是大棗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其藥理作用包括保肝、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等多個方面。有研究表明,大棗多糖能夠降低小鼠及大鼠肝損傷模型血清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水平,改善肝臟病理改變[15-16]。在大棗多糖抗腫瘤的研究中,大棗多糖可以通過積極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所表現(xiàn)出的益生元樣活性,干預直腸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進程[17]。大棗多糖可以使環(huán)磷酰胺致氣血雙虛大鼠模型的血紅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及血紅蛋白含量增加,使紅細胞Na+-K+-ATP酶、Mg2+-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增強,表明大棗多糖在免疫調節(jié)方面具有良好功效[17]。此外,大棗在抗氧化[18]、鎮(zhèn)靜催眠[19]、抗精神病[20]、調血糖[21]、抗疲勞[22]等方面亦有文獻報道。這提示未來應加深對大棗提取物的成份和藥理作用研究,進一步明確大棗的藥效物質基礎。
大棗作為藥食同源之品,不論在醫(yī)療方面,還是在食品方面均應用廣泛,近年來在保健品、即食食品等方面也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本文通過整理近20年來CNK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大棗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針對大棗的研究范圍廣泛,從成份提取到含量測定,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觀察,通過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大棗有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對大棗的化學成份、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也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加深了對大棗的認識和了解,但未來仍需對大棗藥效物質基礎和藥理作用機制開展進一步研究。